APP下载

“科研反哺教学”在中医体质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8-02-09李英帅李玲孺郑燕飞侯淑涓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15期
关键词:证候体质课程

李英帅 王 济 李玲孺 郑燕飞 杨 正 侯淑涓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医体质与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29)

2017 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其中,教学与科研始终是高校的两大重要职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 教学促进科研 科研反哺教学

首先,人才培养是大学最基本的职能,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教学是科研的基础,指导并推进科研的发展,是储备科研后备力量的必要途径。高质量的教学会有效推动教师的科研工作。教师要讲好一门课,绝不能局限于课程知识之内,必须要拓宽知识的广度,挖掘知识的深度,这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有助于推进科研领域的工作。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需阅读大量与课程相关的研究材料,这将促使教师对专业问题深入思考,启发科研灵感。此外,课堂中师生互动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也许在与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会获得新的科研思路。因此,教学可以成为科研的强大动力。

科研是教学的目的,对教学具有反馈作用。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指出,“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科研有助于完善教学体系,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科学,增强学习激情,明确发展方向;有助于扩大教师的职能,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理论和实践结合,推动社会进步。

因此,科学合理地把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努力实现以教学推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关系,促进二者共同发展,对于提高教师总体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知名度、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都是非常关键的[1]。

2 中医体质学课程特点

“以人为本,因人制宜”,重视个体化诊疗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中医体质学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人类体质为研究对象,以指导疾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为研究目的的一门学科。包含体质相关理论、体质基础研究、体质相关性疾病预防、诊断、干预,以及体质学派传承等一系列重要命题的学术体系。属于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传统医学与现代相关学科紧密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是国内高等中医药院校唯一的新兴重点学科。

这一课程旨在通过对中医体质研究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的介绍与阐析,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医体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延伸和创新有新的认识,并对生命科学产生新的认识。强化学生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掌握体质辨识方法等实用性内容。

3 科研反哺教学的应用体会

自1978年王琦教授等人提出“中医体质学说”以来,历经40年研究发展历程,先后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40余项。以“中医体质”为关键词,可检索到3325篇中文文献。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19项,并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得到广泛应用。2005年,《中医体质学》创新教材的出版标志着体质学进入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如何将科研成果为教学服务”是体质学授课教师一直努力研究并不断实践的命题。现就科研反哺教学在中医体质学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论述如下。

3.1 丰富教学内容 提升教学质量 中医体质学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学科,其研究自2006年起飞速发展,新成果层出不穷,原有教材内容需要不断更新,才能使学生了解体质学最新研究动态。

如体质学相关概念中,原来主要是“中医体质”“中医体质学”等内容,随着研究不断发展,已衍生出更多的新概念。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单纯体质者占1/3,而两种、三种或多种体质兼夹出现的情况占2/3[2],因此需要理清“兼夹体质”的概念。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在原有的“体病相关论”基础上,增加了反映异病同治的“体质土壤论”[3]、反映皮肤损美性疾病与体质关系的“肤体相关论”[4]等内容,在原有的“体质可调论”基础上,增加了反映调体用方规律的“辨体用方论”[5]、反映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的“主病主方论”[6]等内容。

对科研的关注使教师能够及时将最前沿的学术成果不断充实到自己的课堂中,弥补了原有课程知识与最新研究之间的“断层”,这样的教学方式确保学生学习到的不是陈旧的知识,而是与时俱进的内容,对于其他课程的学习、临床实践、科研设计等都有所帮助。

3.2 诠释重点难点 提升学习兴趣 中医体质学的重点、难点内容集中在理论部分,而理论课程的讲解往往容易陷入枯燥、难懂的困境,如果对理论问题用现代研究成果进行解释,则理解起来相对容易,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体质与证候的关系,从理论上讲,体质与证候是两个密切相关,但又处于不同层次的认知模式。体质是生命、健康、疾病的载体,体质可综合反映机体整体状态特征;证候是疾病状态下的临床类型,反映疾病演进过程中的病理特征。体质为本,证候为标,体质影响着证候的形成、从化与转归。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以体质与证候的代谢组学比较研究[7]为例加以说明,如证候组的尿液中乳酸、肌酐含量高于体质组,说明证候组普遍产能不足,能量消耗较大。同时,与健康人相比,体质组同样存在代谢水平偏低的情况。这一结论初步证实了证候与体质存在差异,且证候组人体机能紊乱程度重于体质组。又如二甲胺和马尿酸,二者均来自于消化道微生物产生的腐败产物,反映了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失调。证候组与体质组比较含量没有变化,说明组间存在共性。这一结论初步证实了证候与体质有着相似的功能改变,体质可能是证候产生的背景。

中医学课程必然有其传统内核,但在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用现代语言诠释传统理论,让更多的人理解、接受传统理论,是每一个中医人、每一个中医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中医体质学的教学也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及时查阅文献,关注科研动态,将现代研究成果科学、合理地应用到教学中,使教学更易做到“深入浅出”,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与理解。

3.3 渗透科研思路 提升科研能力 教学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授人以渔”。中医体质学是架接传统与现代医学的桥梁,将科研内容渗透于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路,了解科研方法的使用,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如体质可分的现代研究,从量表编制-标准建立-流行病学调查-宏观研究-微观研究,层层深入进行讲解,充分展现了研究体质分类的科研思路;宏观研究中涉及了生物物理学研究方法,如近红外图像识别技术、睡眠床垫监测技术等,微观研究中则应用了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法,如基因组学、代谢组学、蛋白组学、转录组学、肠道微生态学实验技术等。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了科研设计思路,学会如何利用适宜的科研方法开展研究工作,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有效指导大学生科研实践。

此外,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不限于教学内容方面,在大学课堂中,学者型教师对于学生影响更多的是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刻苦的学习精神。

4 结语

实践证明,实施科研反哺教学模式,既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又能够诠释重点难点、提升学习兴趣,还能渗透科研思路、提升科研能力。教学科研深度融合、科研反哺教学作为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对于加快我国的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猜你喜欢

证候体质课程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