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医学生志愿精神与职业精神及其培养机制

2018-02-09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24期
关键词:医学生志愿志愿者

医学生未来要从事的职业是医务工作,肩负着服务民众、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这一特殊使命既需要医学生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所支撑的医学技能,又需要他们自觉践行人本思想所崇尚的人文关怀,兼具医术与医德、科学和人文的双重滋养。但是,在医学生的临床实践中我们看到,许多学生的医学职业精神和医患沟通能力并不能适应医疗工作的要求。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医学生的志愿精神和医学职业精神,增强其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应该是一个可行的方案。

1 志愿精神与医学职业精神的一致性

自从1993年团中央号召广大青年参与志愿服务以来,我国的青年志愿者活动蒸蒸日上、屡获佳绩,近年来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和“郭明义爱心团队”等志愿服务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1]。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把志愿精神概括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与志愿精神相似,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包括“责任、奉献、协作、人道主义”[2],二者显然是高度一致的。

1.1 志愿精神和医学职业精神同样讲求奉献。

志愿活动不同于过去倡导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大公无私,也不是只要精神鼓励、不要物质奖励的简单理解,贯穿其中的是“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志愿理念。这一理念既凸显了个体追求人生快乐的个人价值,也表达了个体关注他人、奉献社会的社会价值,很好地诠释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内在统一。在医学中,医务工作者仅仅满足于职业活动所提供的自我生活保障显然是不够的,还要有利用职业技能救治他人生命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这种职业价值必然地蕴涵奉献精神,即医务工作者在救治他人的职业活动中奉献自己的医德医术,实现自己的人生快乐和社会价值。可见,志愿精神和医学职业精神都讲求奉献,在奉献他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1.2 志愿精神和医学职业精神同样重视互助协作

志愿活动不是志愿者单方面去付出帮助,也不是志愿者个人在单打独斗,而应该是志愿者团队的分工与协作,以及志愿者和受助者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支持,“互助”因此成为志愿精神的内在要求。医学职业活动也是如此:现代医学既需要医疗团队成员之间的专业分工、相互协作,也需要医务工作者和病患者之间的相互信任与配合。众多的现实案例告诉我们,医患之间的互助协作甚至比医疗技术更加重要。对于志愿精神和医学职业精神来说,根本上都有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合作的现实需要,因而都很重视互助协作。

1.3 志愿精神和医学职业精神同样强调人文关怀

志愿精神的一个重要内涵是“友爱”,它给人与人之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之心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以恻隐之心把别人当人看,在奉献和互助中践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现代人际关系原则。这和“医者仁心”也是相同的,因为医学是人学,也是“仁学”,是践行仁爱思想的特殊学科。医学职业精神所强调的“人道主义”,就是要尊重和维护病患的生命健康权,救死扶伤。《新世纪的医师执业精神——医师宣言》明确提出了“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基本原则[2],更是充分体现出“医者仁心”的人道主义光辉。“医学教育培养的是具有人文品格和悲天悯人情怀的医学工作者。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的灵魂和根基。”[3]只有在学会人文关怀的医务工作者那里,才能真正实现他们作为白衣天使的人生价值,才有可能创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2 医学生志愿精神与职业精神的培养机制

上述分析表明,志愿精神和医学职业精神是内在一致的,那么,通过有效开展医学生的志愿服务来提升其志愿精神和职业精神也应该是可行的。但是,当前医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及其教育效果仍有不足,需要我们继续探索行之有效的志愿精神和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机制。

2.1 加强和改进医学生志愿精神和医学职业精神的理论宣讲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4]可以利用医学院的理论教学资源,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医学伦理等课程,开展专题讲座、主题研讨、案例巡展等理论教学,让学生理解和认同志愿精神与医学职业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实践要求,这样的理论教育一定会对学生的思想认识起到方向指引的作用。我们也可以利用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医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技术,来改进理论宣讲的方法手段,让“灰色的理论”去“掌握群众”,增强理论教学的育人效果。

2.2 制定和完善志愿服务规划,养成医学生的志愿精神和医学职业精神。

现实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是最好的教育。当前各高校都很重视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很多高校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形式千篇一律,往往都是校内搞清洁、校外去养老院、参与地区大型活动,缺乏体现学校特色、发挥志愿者专业优势的活动规划。对于医学生来说,常规志愿服务活动固然聊胜于无,但是学生的参与度及其得到教育提升的程度远不如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特色活动。在这方面可资借鉴的经验是:上海健康医学院制定了《志愿者“医+X”培育模块构建实施方案》,把大学生志愿服务纳入学分管理;“医”模块为必选志愿服务项目,“X”模块为任选志愿服务项目;这些项目的设计能够立足医学专业优势,分为医疗社区类、科普文化类、行业服务类、爱心奉献类、赛事保障类五个志愿服务模块,供学生选择参与[5]。沈阳医学院的做法是把医德教育、学科知识、专业理论、综合素质养成等融入志愿服务中,既重专业、又重实践,把全员志愿服务和专业志愿服务相结合[6]。这样设计的志愿服务规划,既体现了志愿活动的志愿精神,又发挥了医学生的专业优势、弘扬了医学职业精神;因而,既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更有吸引力的实践锻炼机会,又能够为学校赢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可。

2.3 落实和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提升医学生志愿精神和医学职业精神

很多医学院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缺乏科学设计,缺少吸引力,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需要学校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据张纪花的研究,现有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面临三方面的挑战:荣誉性激励可能会导致服务意识不足,有偿性激励可能会导致参与活动的冷热不均,学校强制的志愿服务则会带来学生的“违心志愿”[7]。

结合本院的实践,笔者认为要应对志愿服务激励不足的挑战,应该做到“三个结合”:

其一,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8]把学生志愿服务和专项表彰、学分、评奖评优、推荐研究生等相挂钩,付出者得到相应的公平回报,让医学生知道志愿活动“有利”,避免让志愿者“既流汗又流泪”[9]。

其二,思想教育和专业锻炼相结合。立足于医学生的专业优势,走进社区开展医疗保健服务和科普知识宣传,他们得到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技能锻炼,让医学生知道志愿活动“有用”[10]。

其三,学校评价和社区反馈相结合。对于医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活动表现、活动效果的考核评价,既要根据学校组织者的活动记录,又要重视服务接受方的结果反馈,让志愿活动“有果”[11]。

科学的激励机制可以避免志愿活动走过场、参加活动混好处,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真正体现志愿活动的志愿精神,也让医学生在志愿服务中逐步养成“救助他人”的医学职业精神。这种医学精神的培养不是来自于理论说教的自然结果,而是贯穿于服务实践的日积月累。开展好医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应该可以把医学生的志愿精神、医学职业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起来,收到“一石三鸟”的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医学生志愿志愿者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