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病生于气在中下焦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2018-02-09盛晓茜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22期
关键词:百病遗尿小便

盛晓茜

(辽宁省沈阳市中医院肾内科病房,辽宁 沈阳 110004)

百病生于气,出自《素问·举痛论篇》,开篇经文就说明了百病生于气,并且具体归纳出“九气”是百病的源头。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气机失调所引起的。正如张介宾《类经·疾病类》所说:“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生,故百病皆生于气”,从这一病机出发,临床运用调畅气机之法治疗疾病,屡有成效。

1 尿潴留

尿潴留是指尿液排出障碍,滞留在膀胱中,它是许多疾病、外伤、手术或麻醉等因素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根据发生的快慢分为急性尿潴留和慢性尿潴留。中医学认为尿潴留为膀胱气机不利,气机阻滞,气化失调所致。属膀胱气滞证。《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小便的通畅,有赖于膀胱的气化,因此,本病的病位在膀胱。治以利气疏导,通利膀胱之法,则病自除也[1]。

案 患者宫某,男,74岁,以“排尿困难反复发作1年”为主诉就诊,症见:排尿困难,点滴而出,神疲乏力,气短懒言,下腹部胀痛,小便淋漓不净,脉虚细,舌苔白腻,西医诊断为前列腺肥大,尿潴留,曾在西医院多次导尿治疗,患者苦不堪言,故求中医中药治疗。膀胱为州都之官,气化则能出矣。患者年高气衰,膀胱不利则为癃闭,属膀胱气滞证。病已1年,方以补中益气治其本,利尿导滞治其标。方药:炙升麻10 g,柴胡10 g,党参10 g,当归15 g,白芍10 g,白术10 g,茯苓10 g,炙甘草6 g,沉香10 g,王不留10 g,乌药15 g。服10剂后,去导尿管,小便能自行排出。续服中药补中益气丸,以做善后。半年后随访,疗效甚佳。再未导尿。

2 肾结石

肾结石是一些晶体物质和有机基质在肾脏的异常聚积所致,为泌尿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40%~75%的肾结石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腰痛。结石较大,移动度很小,表现为腰部酸胀不适,或在身体活动增加时有隐痛或钝痛。较小结石引发的绞痛,常骤然发生腰腹部刀割样剧烈疼痛,呈阵发性。泌尿系统任何部位均可发生结石,常始发于肾脏。其属于中医学“砂淋”“石淋”“血淋”“腰痛”等范畴。中医学认为,在肾虚、气化功能失常的基础上,又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诸因素的影响,致使湿热蕴于下焦,逐渐结而为石。通常认为,肾虚气化功能失常致使水液代谢障碍是发病的基础,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诸因素常是发病的诱因。病程日久,热必入血,血络破溢而成血淋,情志失调,气滞不舒,郁而化火,火移下焦,尿液受其煎熬浓缩,使尿中湿热不能及时排出,日久尿中杂质结成砂石,成为石淋。

案 患者桑某,男,48岁,以“少腹胀痛,尿中带血2个月”为主诉就诊,症见:少腹胀痛,时轻时重,腰部及小腹有轻微不适感,排尿时尿道微感不适,尿中带血,大便调。辨证,少腹及小腹为肝、肾、膀胱经脉所过之域,肝肾二经气血郁滞,经脉不通故少腹阵阵作痛,肾与膀胱为表里,肝肾气滞,下焦水道失利,湿蓄膀胱,日久化热,热迫血行,故尿中带血,本证属肝肾气滞,湿蓄膀胱之证。治以调肝缓急,行气利湿,佐以益肾、止血。方药:白芍15 g,炙甘草10 g,乌药15 g,川楝子20 g,小茴香15 g,橘核15 g,茯苓20 g,泽泻10 g,金钱草30 g,小蓟20 g,蒲黄炭15 g,藕节15 g。上方服用2个月,排出结石一块。状如小红枣核,已能正常工作。

3 遗尿

遗尿是指3岁以上的小儿无神经系统或泌尿生殖系统器质性疾病,夜间睡眠无意识地排尿,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遗尿可分为原发性遗尿和继发性遗尿两种,前者是指持续的或持久的遗尿,前者控制排尿的时期从未超过1年;后者是指小儿控制排尿至少1年,但继后又出现遗尿。遗尿可分为夜间遗尿及白天遗尿,以夜间遗尿为多。

中医学对本病有较全面的认识,《诸病源候论·小便病诸候·尿床候》说:“夫人有于睡眠不觉尿出者,是其禀质阴气偏盛,阳气偏虚者,则膀胱肾气俱冷。不能温制于水,则小便多,或不禁而遗尿。”《素问·宣明五气篇》明确指出:“膀胱不约为遗尿”,下元虚寒,肾为先天,职司二便,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为州都之官,主藏溺,小便的贮留和排泄为膀胱气化功能所司约,而膀胱气化功能的正常发挥又赖于肾的气化功能来调节。若小儿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素体虚弱则肾气不固,下元虚寒,膀胱气化功能失调而致遗尿。正如《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遗尿候》说:“遗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也。”《幼幼集成·小便不利证治》也说:“睡中自出者,谓之尿床,此皆肾与膀胱虚寒也。”

案 患者魏某,男,20岁,以“遗尿反复发作20年”为主诉就诊,症见: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四肢酸软,腰酸,舌淡苔白,六脉沉缓。自幼患遗尿症,昼间小便不多,夜间则尿量次数增加,虽于睡时常被唤醒小便以防遗尿,但大睡依然遗出,屡经医治未得结果。证属肾气不固证。治以补肾固摄之法[2]。方药:生白果10 g,白莲须12 g,桑寄生15 g,桑螵蛸15 g,五倍子10 g,益智仁20 g,山萸肉15 g,砂仁5 g,熟地黄10 g,酸枣仁15 g,莲子肉15 g,炙甘草10 g。服药10剂,有效,1周遗尿2次,上方加紫河车30 g,先每日服1剂,渐渐隔日1剂,依次递减至不服药亦不遗尿为止。

4 胃下垂

胃下垂,指由于膈肌悬力不足,支撑内脏器官韧带松弛,导致站立时胃大弯抵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到髂棘连线以下。正常人的胃在腹腔的左上方,直立时的最低点不应超过脐下2横直指,其位置相对固定,对于维持胃的正常功能有一定作用。中医学认为,或因先天禀赋素亏,气虚体弱,或泄痢、过劳、耗损于气,气陷于下,无力升举,失于摄纳所致,属气陷证。气陷与气虚皆属于气之虚症,气陷证多为气虚的进一步发展,以气的无力升举为特征,然气虚有五脏六腑之别,而气陷证以中气下陷为多[3]。

案 患者李某,女,40岁,以“腹胀反复发作5年,加重1周”为主诉就诊,症见:脘腹胀满,胃脘有垂坠感,形体日瘦,面色委黄,不思饮食,嗳气,大便不成形。脉虚大无力,舌胖嫩,腹部触诊,脐下有块状物,压之有微痛,X线钡餐造影:胃小弯在髂棘联线下12 cm,排空延迟,诊断胃下垂。证系脾胃久虚,中气下陷,以益气提升为法。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方药:人参30 g,白术20 g,白茯苓10 g,陈皮10 g,柴胡10 g,升麻10 g,当归15 g,白芍10 g,炙甘草6 g,焦山楂30 g,厚朴10 g,枳实10 g。服15剂后,诸症好转,胃纳稍增,惟不时反泛酸,焦山楂改为生麦芽,加瓦楞子12 g,上方连服10剂,脘腹已感舒适,再经X线钡餐检查,胃已接近正常,嘱以上方制成丸剂继服,以巩固疗效,2月后随访,已恢复健康,情况良好。

5 结语

中医认为人体内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气,在多数情况下气伴随着血液周流全身达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经脉内外、肌肤腠理,无处不有,无所不到。气者,为歧黄之学中重要理论之一也。它是指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诸功能,通常简称为“气”[4]。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其功能主要表现在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等方面,而气的运动又是脏腑经络组织功能活动的体现。气布散全身,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运动不息,不断地推动和激发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人体之气是不断运行着的,它流行于全身,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筋骨皮毛,发挥其生理功能,推动和激发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相互联系和协调,也必须依靠气的运动才得以完成。如若气运行不畅,则五脏六腑经络均可发生异常。引起脏腑经脉功能的紊乱,从而发生诸多病证,因而气的运动失常是很多病证发生的内在机理。综观患者之取效,皆体现了《内经》“百病生于气”的条文。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气不仅是构成人和世界万物之本,气的失调也是形成疾病的根源,“百病生于气”是对人类疾病病因病机的高度概括,对它的研究有利于指导我们临床治疗疾病时从气论治,进而抓住疾病的根本,真正做到“治病求本”。

猜你喜欢

百病遗尿小便
“包”治百病
多喝水能治百病?
为什么人紧张的时候就想小便呢?等
大便便和小便便
幼儿园中的遗尿风波
气足百病消
泡脚驱寒消百病
中医哈萨克医结合治疗小儿遗尿56例
650 nm激光穴位照射治疗小儿遗尿的临床观察
找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