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便秘以津液论

2018-02-09陈志强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22期
关键词:津液大肠肠道

陈志强 白 光

便秘是指由于大肠传导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除艰难,或粪质不硬,虽频有便意,但排便不畅的病证[1]。西医学的功能性便秘属本病范畴,同时肠道易激综合征、肠炎恢复期肠蠕动减弱引起的便秘、直肠及肛门疾患引起的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也可参考。便秘的发病原因归纳起来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感受外邪;病机主要是热结、气滞、寒凝、气血阴阳亏虚引起肠道传导失常。

1 古文献精选

《内经》认为便秘与脾肾关系密切,如《灵枢·杂病》:“腹满,大便不利……取足少阴;腹满,食不化,腹响响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阴。”宋代《圣济总录·大便秘涩》指出:“……或肾虚小水过多,大肠枯竭,渴而多秘者,亡津液也。”[2]《景岳全书·秘结》:“秘结者,凡属老人、虚人、阴脏人及产后、病后、多汗后,或小水过多,或亡血失血、大吐大泻之后,多有病为燥结者,盖此非气血之亏,即津液之耗。”[1]《杂病源流犀烛·大便秘结源流》:“大便秘结,肾病也。经曰:北方黑水,人通于肾,开窍于二阴。盖此肾主五液,津液盛,则大便调和。”[2]由此可见津液与便秘有着直接与间接的关系。

2 便秘以津液论

2.1 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 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唾液、关节液、汗、尿等。津与液同属水液,但在性状、动能及其分布部位等方面又有一定的区别。一般地说,性质清稀流动性大,主要散布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等部位,并渗入血脉,起滋润作用者,称为津;其性较为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器官,起濡养作用者,称之为液。津与液之间,可相互转化,病变过程中又相互影响,故津液常并称,一般情况下不予以区别[3]。

2.2 津液的代谢包括津液的生成 输布和排泄 津液的生成是在五脏系统整体调节下,以脾为主导,由胃、大肠、小肠共同完成的,其具体过程是: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赖游溢精气而吸收水谷中部分精微。脾主升清,将胃肠吸收的谷气与津液上输于心肺,而后输布全身。小肠主液,小肠泌别清浊,吸收饮食物中大部分的营养物质和水分,上输于脾而布散全身,并将水液代谢产物输入膀胱,把糟粕下输于大肠。大肠主津,大肠接受小肠下注的饮食物残渣和剩余水分后,将其中部分水液重新吸收,使残渣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大肠通过其主津功能参与人体内津液的形成。大肠主津,小肠主液,便秘的病位主要在大肠,若津液亏虚,肠道失调,津液涸竭,无水行舟,则大便干结难下导致津亏便秘,主要表现为努则便艰,大便干结,或如羊屎状,伴口渴咽干,小便短少,舌红苔干,脉细,治疗应增液行舟,《温病条辨》曰:“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5]朱秉宜以增液汤为基础创立朱氏润肠方(生地黄、玄参、麦冬、枳壳各15 g,生白术25 g,全瓜蒌、火麻仁各15 g等)和养阴润肠方(南沙参、麦冬各20 g,玄参、熟地黄各30 g,杏仁10 g,生白术40 g。枳壳15 g,川厚朴10 g,瓜蒌仁20 g,火麻仁10 g,郁李仁、莱菔子各15 g)疗效显著[7-8]。津液的输布主要包括脾气散精、肺主行水、肾主津液、肝主疏泄、心主血脉及三焦决渎,与五脏关系密切相关。便秘同时与肺、脾、胃、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故《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4]如胃热过剩,津伤液耗,肠失濡润;脾肺气虚,大肠传导无力;肝气郁结,气机雍滞,或气郁化火伤津,腹失通力;肾阴不足,肠道失调,或肾阳不足,阴寒凝滞,津液不通,皆可影响大肠的传导,发为本病[9]。津液的排泄主要为汗、呼吸,尿及粪,津液生成不足或大量流失会导致伤津化燥,甚则阴液亏虚,若饮食不洁,如饮酒过多,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导致肠胃积热,津液耗损,引起大便干结;若感受热邪或热病之后,余热留恋,肠胃燥热,耗伤津液,大肠失润,导致大便干结而发为热秘,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结,口干口苦,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数,舌红苔黄燥,脉滑数,以麻子仁丸加减[1],又名脾约丸,《伤寒明理论》云:“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硬,故曰其脾为约”[5],充分体现了津液的输布障碍导致便秘的发生;若热秘久延不愈,津液渐耗,损及肾阴,致阴液亏虚,肠失濡润而发为阴虚秘,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结,潮热盗汗,腰膝酸软形体消瘦,头晕耳鸣,心烦少眠,舌红少苔,脉细数,主以增液汤加减[1],方中重用玄参,滋阴润燥,壮水制火,启肾水以滋肠燥,生地黄、麦冬清热养阴,壮水生津,也间接体现了津液与便秘的关系;病久阴损及阳而发为阳虚秘,肾主五液,司二便。今肾阳虚衰,不能布津于大肠,肠道失其濡润,致大便秘结不下,主要表现为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 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腰膝酸冷,舌淡苔白,脉沉迟,主以济川煎加减[1],故虞传《医学正传·秘结论》亦云:“夫肾主五液,故肾实则津液足,而大便滋润,肾虚则津液竭,而大便燥结。”[10]津液的功能主要包括滋润濡养、化生血液、调节阴阳和排泄废物等,津液还有运载全身之气的作用,人身之气以津液为载体,依附于津液而存在。若津液大量丢失,必导致气的耗损而发为气虚秘,主要表现为大便干或不干,虽有便意,但排出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主以黄芪汤加减[1];此外血与津液均是周流于全身的液态物质,不仅同源于水谷精微,而且在输布过程中相辅相成,互相交会,津可入血,血可成津,二者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故有“津血同源”之说。津耗则血少,血液亏虚,肠道失荣则发为血虚秘,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结,面色无华,皮肤干燥,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口唇色淡,舌淡苔少,脉细,主以润肠丸加减[1],因年老,产妇等血虚之人,禁用峻药攻逐,以防重伤津液,易发生变证,只宜润肠通便[6]。津液能调节阴阳,若肾阳不足,阴寒凝滞或外感寒邪导致体内阴寒内盛,凝滞肠胃而发为冷秘,主要表现为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手足不温,舌苔白腻,脉弦紧,主以大黄附子汤加减[1]。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津行,促进了津液的输布环流,同时津能载气,气滞津停,津停可产生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津停也可导致气的运化不利,二者相互影响,若肝气郁结,气机雍滞而发为气秘,导致大便干结,欲便不得出,主以六磨汤加减[1],气机不顺则引起津停则会兼夹痰湿,则肠鸣粪软,便而不爽,黏腻不畅,苔腻脉弦可加皂角刺、葶苈子、泽泻等祛痰湿以通便。

3 小结

便秘以津液论治只是一种临床思路和方法的探讨,尚需不断的探索和改进[2],从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据便秘与津液的直接与间接的关系而调节便秘,主要体现在饮食上,尤其老年人,平时可以多喝酸奶,酸能生津,蜂蜜,大便干结可润肠,多吃清淡蔬菜,粗粮,多食新鲜水果,多饮水以防便秘,不可过食辛辣肥甘厚味、过多饮酒,导致肠胃积热,热盛伤津,而导致大便干结,正如《医学正传·秘结论》所说:“恣饮酒浆,过食辛热……以致火盛水亏,津液不生,故传导失常,渐成结燥之证……又有年高血少,津液枯涸,或因有所脱血,津液暴竭。”[10]同时配以服药,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方可取得良好疗效。

猜你喜欢

津液大肠肠道
从刘渡舟“津液链”理解伤寒瘥后劳复的证治
肠道脏了翻出来洗洗
基于《伤寒论》从广所论“津液”探讨“津液载邪”的理论内涵
70%的能量,号称“肠道修复菌之王”的它,还有哪些未知待探索?
夏季谨防肠道传染病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常做9件事肠道不会差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大肠镜检阴性慢性腹泻与末端回肠病变的关系分析与探讨
大口喝水促排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