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矛盾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问题探究

2018-02-09陈珊珊

中国轻工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辅导员政治

陈珊珊

(湖北经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武汉 430205)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习总书记的讲话为今后高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工作要求和工作方法。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探究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寻求行之有效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是对物质生活的提出更高质量的要求,对教育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育中重要的一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

1.缺乏高水平理论性社团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中国,经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这些重大理论成果,是灯塔,是方向,只有牢牢掌握了这些理论,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一往无前,不走弯路。在任何一所高校,学生社团都是最受学生欢迎的组织之一,也是参与面较广的组织。高校学生社团既是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大学生重要的组织之一。在这里,学生可以一展所长、可以相互交流切磋。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化发展和个性化创新,以及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大学生社团所起到的作用都是不可小觑和无可取代的。目前大多数高校还没有高水平的理论、思想性的社团。应筹备成立马列主义思想研究学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类型的社团,尽可能满足各类各层次学生的需求。高校应更加全面的推动高校社团对于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面的影响,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性和深入性不断增强。

2.缺乏新媒体思政教育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不然怎么联系群众呢?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已经无法离开新媒体。大学生群体是互联网新媒体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就在网上,在各类APP中。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必须渗入网络,渗入各类APP。大学生是一个对新兴事物群体感知和接受力较强的群体,他们早已熟悉掌握了各种便捷的新媒体渠道和新媒体技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强大优势,使其在网络阵地中对大学生成长起到引领作用,是当下具有时效性和价值性的课题。目前,尽管存在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创立了个人的公众微信号并获得了一定的关注度。但这样的人是少数,尤其是和庞大的大学生人数群体相比,影响面不够广泛。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缺乏网络教育品牌的问题,在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教育阵地上还没有形成品牌效应,我国高校中鲜有影响面较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站。建议构建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政教育载体模式创新,注重将线下思政教育理念着眼于线上媒体平台的广泛使用,打造思政工作品牌,真正开创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的新局面。

3.缺乏对新问题的探索研究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迎来了许多新的问题、新的形势,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高等教育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哪里,如何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学习经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美好需求,都成为亟需探索和回答的问题。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社会多变的新形势下,社会文化日趋多元化,大学生作为年轻人和高学历群体,对于社会上的新兴事物和思想,有着比普通群体更高的敏感性和接受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结婚、大学生同性恋、大学生信教等新状况和新问题不断出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还缺乏对以上新兴问题的系统性对策研究。仍然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掌握国家相关法律制度的规范,学习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等不同学科知识,通过学校的教育引导,形成正确舆论导向和氛围,利用不断增强的主流媒介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促进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的提升,帮助大学生成人成才。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解决“够不够”的问题

1.落实“党是领导一切的”要求还不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和推进,党的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政治保证。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就是要向全国全党全社会昭示,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实践的选择、理论的选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着旗帜不够鲜明,面对不合声音“亮剑”不够的问题。对党是领导一切的思想认识,政治站位都还不够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意识。例如湖北经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上以党建工作的 “三带三转”工程为抓手发挥效能,三带即教工党支部带学生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带学生团支部、学生团支部带学生班集体。但在具体工作中,党员教师和学生党员的引领作用发挥还不够。应切实加强党员教师和学生党员在教工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团支部、班集体中的领导和引领作用。

2.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举措还不够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总书记讲得十分明白,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依靠人才培养这个核心点来完成。可以说,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不能远离人才培养,既不能另起炉灶,也不能喧宾夺主,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例如湖北经济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三有三实”,即有思想、有能力、有担当,实践、实用、实干。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要基于学校特点,各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同样也要适应本学院学生、专业、市场的发展而定。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落实好人才培养目标的举措,区别于本校的其他学院,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同类学院。

3.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还不够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来源于“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正如国家还在许多地方存在本位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也存在着本位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没有坚决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种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获得全面提升。[2]学生渴望更多的个性化沟通,个性化指导、渴望量身定做,想选到心仪的课程,想去听好老师的课,但现实中,我们提供的选择不够充分,只惠及了少部分人,仍然存在部分学生无法按照个人意志进行选择。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范式的转变,需要高校充分调配资源、充分发挥“三全育人”效能,全面、整体、协调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程。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解决“信不信”的问题

1.普通学生“信不信”

马克思深刻的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思想政治工作要解决的,就是要说服广大青年学生,让他们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信中国共产党,坚定跟党走的决心。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基本为“95后”,他们将是未来的十几二十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在这群“95后”大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是“以自我为中心、娇气”和“堪当重任、有责任感”的矛盾统一体。因此,这个群体的思想状况是复杂的,其政治信仰和价值取向问题对于国家将来的发展尤为关键。[3]目前,大学生入党申请书的主动申请比例较过往有下滑趋势,学生对于“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的信仰需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正确认识“95后”大学生的特点,树立学生党员示范引领形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加强朋辈价值观的引导,引导学生树立爱国爱党信念。

2.学生党员“信不信”

高校学生党员作为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要求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深厚的理论修养,是党的新生力量,需要他们在学生群体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但随着高校学生党员数量的迅速增加,学生党员中党性观念不强、党员意识薄弱、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足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党员缺少对党员身份的认可,缺少对党组织的信赖,有事不找党组织等,未能体现党员服务意识和发挥模范作用。在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上,建议以信仰教育引导个人理想、将单向灌输与双向互动相结合、将先进性教育与成才教育相结合、将思想教育与行为管理相结合、将传统教育与互联网教育相结合,增强党员身份意识,使学生党员做到真学真信,成为高校优秀青年群体的领军人物。

3.辅导员“信不信”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4]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第一条就是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随着社会环境的日趋复杂,各种不同的外来文化思潮相互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逐渐趋向于多元化。这种充满冲击的外在环境对于被喻为“象牙塔”的大学同样形成了新的挑战。尽管高校辅导员制度在我国已经发展了不短的时间,但是由于受具体学校的办学层次、体制、机制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我国高校辅导员的管理制度仍然有待完善,存在辅导员工作认可度低、辅导员素质无法满足工作需求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人员,如果没有从思想上解决归宿感和认同感等思想稳定性问题,将对工作的开展设置无法逾越的障碍。作为辅导员,应树立职业使命感,消除职业倦怠感,合理规划职业化专业化道路,不断提高引领能力,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个人、学校、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情感、身份上充分实现自我认可,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

综上,在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的新时代,高校承载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我国迈进创新型强国、人才强国、制造业强国输送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思政工作者应认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做的不好、不够、不信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探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的新思路和新办法,真正为大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刘云山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6:19.

[2]刘献君.本科学生个性化教育体系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105.

[3]雷双双.“9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研究——基于上海市部分高校的实证调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2017-09-29)http://www.moe.edu.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9/t20170929_315781.html.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辅导员政治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措施研究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职学生党员职业价值观的培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