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我国医疗卫生纵深改革的发展路径
2018-02-09鲁有生
鲁有生
(北京结核病控制研究所,北京 100035)
0 引言
自新医改推进以来,伴随着财政投入的激增,医改带来的春风早已不再光鲜。实际上,面对新医改推进的阻力,应当从医疗卫生改革的角度和结构层面进行深入调整。以往的医改更加侧重于横向的调整,而非医疗卫生体系自身的深入代谢,因此,讨论医疗卫生的纵向和深入改革十分必要。
1 医疗卫生纵深改革的前提
近代以来,全国各级新医疗改革已经使全国各级财政支出增加,但新医疗改革没有实现。看病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国家重大疾病经济负担依然严峻,基层医生尚未充分动员,医患矛盾与冲突依然严重。人们对新的医疗改革感觉并不强烈。因此,需要从新的角度认识和分析医疗改革。医疗服务供求失衡,特别是我国缺乏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卫生资源的分配不平衡。从资金投向和改革的角度看,这些医疗改革基金主要投资于资产型住房和床位建设,购置先进设备等。换句话说,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等改革创新显然不足。缺乏与人为因素相匹配的硬件,因此增加了无效医疗服务的供应,而没有从根本上调整和改善供给因素,就导致医疗服务供求失衡问题[1]。
2 我国医疗服务供需现状及因素分析
由于我国医疗供应制度存在不合理的供应结构,导致医疗服务供需失衡。因此缺乏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所以使得医疗供给变得困难。不合理的供应结构降低了系统的效率和分配效率,导致了高质量医疗资源的浪费。下面将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缺乏供量和协调机制的原因
针对供需量的缺乏以及协调机制的不完善,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在医疗保健行业收益的增加,加上国民经济收入的快速增加,从而导致医疗卫生总需求迅速增涨。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对高收入弹性的医疗保健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特别表现在高质量的医疗资源。由于高质量的医疗资源的引导下,使得医疗服务行业在供给能力上的增长率普遍比需求增长率较为低下明显,进而导致医疗供需失去平衡效应。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就目前的医疗服务供应水平来说,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新医疗服务的渴求,尤其是关于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医疗保险体系,及配套体系建设落后,造成了医务人员的付出与回报的不平衡。
其次,在我国医疗行业解决供求问题的原因上,需要针对医疗服务价格本着严格控制的原则。正是由于目前我国医疗服务价格费用明显提高,从而较为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脚步。而对于我国其他地区的医疗服务报销标准普遍偏低,许多地区的标准都存在差异,这就导致医疗服务投资和医生回报率问题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2]。
总之,在收入弹性较高以及医疗保险覆盖率上升等因素和增长机制的影响下,医疗服务需求增长迅速。医疗服务的适当价格已经高出了定价值,导致供给量不足,供需缺口增大。
2.2 供给结构和制度效率的因素
分析供给结构制度效率因素的前提下,需要了解供给结构可以分为四部分,比如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和增长动态结构。在这四种供给结构的引导之下,若存在不完善的操作结构,就会导致供给系统运行和资源配置效率大大降低,进而会影响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加快也导致了综合卫生服务需求增加。
目前,我国卫生相关行业的总体布局和建设能力还远未达到未来发展的要求,尤其是护理行业发展滞后。随着人口老龄化,残疾人群规模的扩大,护理需求日益突出。
首先,基层医疗机构较多,但服务水平和能力较弱。其次,目前医疗保险体系中的人员和医疗服务的模式都以高水平的医院为主。许多疾病都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治疗。例如在分析就诊情况的三甲医院时结果显示,每年门诊就诊人数中约有40%是常见病,这些疾病在当地的基层医疗机构完全可以治疗,患者的医疗行为也导致高质量医疗供应进一步紧张[3]。
3 我国医疗卫生纵深改革的发展路径研究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供给的政策调动了市场参与者的活力,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并提供有效的供给。从目前的分析来看,总供给不足和供给结构不合理是导致我国医疗服务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因此,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看,供给体制和供给结构需要得到改善。
3.1 增加医疗服务供给总量
通过合法化和市场营销,将增加合格的供应体系。明确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界限,制定规章制度,可以通过在国家规定的界限内,合理根据社会资源情况,引进国外投资以及国内风险投资基金的大力支持,从而能够进一步发展高层次的国内医疗行业的服务。由于一些医疗服务普遍上属于基本需求,从而使得市场对此提供需求的性能不高,但是可以通过政府的手段,并合理利用非营利组织获得相关服务,从而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加医疗服务总量[4]。
引进外国医务人员来改善和提高服务的质量。一方面,在日益国际化的环境下,可以采用医护人员的就业方式来缓解医疗服务的短缺。另一方面,医护人员培训时间长,费用高,要成为高级医生,一般需要时间。这意味着医生短期供应的灵活性较低,高质量医疗服务的供应不足[5]。从国际角度制定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所以引进海外优秀医务人员是十分必要的。
3.2 供给结构优化调整
调整医生和护士的比例。医生对所有医院的输入因素均存在重大影响。要进一步开拓市场,首先要优化资源配置,合理确定医护比例,进一步提高供应效率,进而提高供应水平。护士与医生的培训周期相比,护士具有更灵活的供应特点,如短期供应、快速供应和更低的成本。政府应该加大对医疗人才培养的投入,减轻医院负担,合理分担监管培训成本[6]。也就是说,当我们在下一阶段使用财政资金时,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培养医疗人员。
因此,针对供应侧改革下,可以通过逐渐落实强制分级的诊断和治疗,能够将各级医疗服务升级,进而减少医疗体系的资源浪费。在现行制度下,为了达到合理的医疗秩序,需要开展逐步分级治疗[7]。一方面,首先需要准确定位分级治疗的必要性,这对医疗服务人员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另一方面,政府需要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收入,特别是偏远地区。因为医疗事业服务本身具有强大的公共性质,就市场来说愿意提供这些服务的意愿较低。因此,政府需要增加对这类人群的收入保障,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专项资金支持,建立国家层面的基层人才培养和发展计划,使基层医疗人员或提供基层医疗服务的人员可以保证收入和发展[8]。
4 结论
新医疗服务的革新已经进入了不断深化的创新阶段,传统观念和创新方法使得新医疗改革成为一个问题。因此需要政府鼓励了解和分析我国新医疗改革方案,提供有益的观点。在目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增加医疗服务的供应,特别是高质量的医疗资源。同时,通过调整供给因素比例,提高卫生和医疗卫生体系配置的运行效率,减少供需矛盾,为我国的医疗事业提供优质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