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人发展理念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

2018-02-09凌石德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价值观价值精神

凌石德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中山528436)

在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各种利益主体的活力竞相迸发,物质诉求都可通过一定的市场手段来实现,各类价值观都有一定人群的支持,但对于价值观趋于成熟的大学生而言,多元的价值追求却给他们带来了迷茫和错乱。基于“全人发展”理念来引导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可以弥合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分歧,实现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统一。

一、“全人发展理念”的内涵

“全人发展”是一种整合以往“以社会为本”与“以人为本”的两种教育观点,形成既重视社会价值,又重视人的价值的教育新理念。强调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把人的全面发展、潜能的充分发挥和人格的完善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其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是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来选择,注重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的协调,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注重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现代社会物质发展日新月异,而人们在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同时,却发现丢失了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教育的目的也被逐渐物化成为——学会一种谋生的技能。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所言:“为了科学和专门化的需要,对许多青年人原本应该充分而全面的培养被弄得残缺不全。为从事某种内容分得很细或者为某种效率不高的工作而进行训练,过高地估计了提高技术才能的重要性而损害了其他更为有人性的品质。”[1]全人发展理念主张在人的培养过程中,不仅关注物质世界,更强调开发人的理智、情感、身心、美感、创造力和精神潜能。这种关注学生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平衡的教育理念对我们的大学教育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选择的困局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定型期,属于半成年状态,他们对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缺乏足够的辨别力,任何思想流派、社会思潮乃至一般的社会现象都可能左右他们的价值追求。在多样的思潮和复杂的社会面前,大学生在价值追求上常常表现为迷茫不知所措、困惑不知所选,是非善恶分辨不清,想进取却又缺动力、想高雅却又难抵诱惑、想追求自我却又不得不随波逐流,总之,他们要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是面临巨大挑战的。

1.多变的世界,使大学生在价值选择时感到迷茫

大学生处于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诱惑。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西方文化的渗透,中国传统的价值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中西文化的融合对抗,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局面。互联网的兴起,让各类观念相互激荡,消解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比如微博,大量的体育和娱乐明星制造各种无厘头的信息,让大学生乐在其中,“久而久之,当大学生形成了这样的习惯,会逐步消解居于主导地位的话语权,这会造成一个严重后果,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理性和崇高性被消解”。[2]由此产生价值观念的冲突以及价值选择的不确定性,使大学生的社会行为失去了价值依托,找不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陷入了价值选择的迷茫与困惑。

2.传统文化的疏离,使大学生在价值选择时缺少精神源泉

当前高校教育普遍强调知识教育忽视文化育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足够重视。课程设置上重理轻文,传统文化课程只是点缀,没有相应的教材,甚至很多院校根本不开设传统文化的课程。与此同时,全球化中心国家正以强势经济做后盾,大力推介其主流文化,对我国青年一代进行价值观渗透。传统文化的缺席,使西方文化趁虚而入,有些大学生因为羡慕西方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在不知不觉中认同了西方文化;一些人盲目推崇西方文明,崇洋媚洋,追求西方生活方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源泉,是一个民族生息繁衍、持续奋进的不竭动力。与传统文化的这种疏离加之西方物质主义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存在着国家意识不强,民族归属感淡化,民族自豪感低下等问题,从而使他们在进行价值选择时缺少精神源泉。

3.信仰的缺失,使大学生的价值选择缺乏内在灵魂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导航仪,它使人感到精神有归属,事业有追求,奋斗有力量。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引导人们朝着坚定的目标前进,实现自我、服务社会。但当前有些大学生对于终极关怀无所信无所求,心态浮躁、胸无大志,推崇及时行乐、得过且过。大学生精神世界里社会主义信仰和理想的基础十分薄弱,不少大学生认为理想太远、太空,跟自己没有关系,个人生活才是实实在在的。当理想缺失,大学生在价值选择时必将流于虚浮,满足物欲成了大多数人的选择。

4.急功近利盛行,使大学生在价值选择时缺少持久的动力

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市场导向的作用,使得部分高校的教育短期化,功利化。强调专业性、技术性知识的掌握,而忽视让学生终身受用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习;重视人才的专业性、实用性,而忽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目的也变得功利化。不少人把学习目标简单地定位于如何谋得待遇高、环境好的职业,而不是使自身获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而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根本无暇顾及伦理道德、文史哲、艺术审美等精神追求的提升。急功近利倾向和实用主义思想使大学生缺少精神追求的持久动力。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教育者缺少全人发展的理念,忽视了对学生精神追求的引导。

5.高雅文化的缺席,使大学生在价值选择时趋于低俗

审美是人的一种高级精神需求,是一种基于审美能力之上的自我进化和完善,是大学生精神追求的主要内容。审美有两个阶段:一是对美的直观形态的获取,偏于“快感”的追求,二是对美的升华和享受,属于“美感”的获取。由于国内高校普遍偏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文知识的熏陶,使高雅文化在大学校园难觅一席之地。而流行文化反规范、反传统的倾向和追求娱乐化和感官刺激的特点,使其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导致大学生审美取向更注重快感获取,而忽视美感的追求。由于高雅文化的缺席,流行文化在大学校园中大行其道。不少大学生抛弃了阅读的习惯,转而喜欢网络视频和流行音乐;“芙蓉姐姐”“犀利哥”“凤姐”受到大学生追捧与效仿等状况表明,大学生的审美追求已经背离了“至真至善至美”的方向,走向了娱乐化、低俗化。

三、全人发展理念下引导大学生价值选择的举措

人是充满感情、富于思想、有精神有追求的生命个体。“塑造高尚的精神世界和美好的心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以全人发展理念来引导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有助于大学生思索人生,唤醒人的自觉,有助于陶冶和完善大学生的人格,提升道德境界,最终谋求个体的全人发展。全人发展理念既重视社会价值,也关照个体发展,必须从立体多方的角度采取措施,方能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明确方向

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价值呈现多元化趋势,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元的价值观领域廓清了航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在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推崇爱国主义,时代精神推崇改革创新,这两种精神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价值取向由单一变成多元。与价值观多元化并存的是,价值冲突比较普遍,许多新的价值规范尚在形成之中。大学生价值思维和价值选择方式都尚未定型,面对各种相互冲突的价值观,难免出现价值观紊乱和无所适从现象。这就要求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帮助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价值观之间作出理性判断,找到正确的方向,走出价值选择的迷惑与困境,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健康成长。

2.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提供丰富的人文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浓缩了千年深邃的智慧和崇高的人格,更延续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灵魂,两千余年来,激励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百折不挠、开拓进取。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学生,他们的价值目标呈现出急功近利、注重眼前的倾向。“天行健、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有助于培养大学生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儒家提出“仁、义、礼、智、信”,合称“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过程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因素。经过现代改造,以“仁”为核心的“五常”可以转化为现代的人文精神,对培养大学生的高尚人格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另外,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思想都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强烈的责任感和“天赋使命感”。[3]引导当代大学生传承这种对国家对民族的使命感,有助于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内在动力。高校应该重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等人文课程,引导当代的大学生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价值系统,深思伟大经典著作的深邃智慧,从而丰富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拓展大学生生命的高度与深度。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提供内在动力

大学与职业培训机构的区别在于,大学不是纯粹的知识灌输和技术训练,而是要唤起学生生命的觉醒,使其获得精神的成长与进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首先在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可从以下几方面培育和健全大学生的人格:一是接纳自己,欣赏他人。二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为自己的幸福,为人类的幸福,每个人都要和别人发生联系。个人的脆弱性和种种限制,使得人无法单独达到自己的目标。”[4]三是理性自尊。人格健全者一般都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满激情、热爱生命,遇事理性,不容易盲从。四是勇于实现自我,对自身创造力充满自信,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有助于唤醒大学生精神追求的内在动力。

4.打造丰富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的价值选择营造健康氛围

打造丰富生动更具感召力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营造良好的氛围。校园文化体现着师生的精神风貌,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举办一些富有思想启迪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切实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一方面在活动设计上,可以根据主题教育的实际,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广泛开展,诸如读书沙龙、文艺表演、校园艺术节等都是同学们交流情感、陶冶情操、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舞台;另一方面在硬件建设上,应该充分注重环境育人的功能,可以建设人文景观、美化自然景观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让学生在校园生活的闲暇中感受文化的厚重、接受思想的启迪,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精神境界。此外还可以根据时代发展,利用好互联网资源,引导、鼓励学生组织建立网站,传播各种正能量,为校园文化增添时代活力。总之,大学应积极地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用丰富的校园文化开阔视野,增长人文知识,塑造美好心灵。

5.坚守教师的职业理想,为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树立榜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对于学生精神追求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应是智慧的代表,高尚人格的化身。师生之间不仅有知识的传承,还应有情感的交流和人格的对话。学生的品德、情致以及智力等的全面发展,要靠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格力量和渊博知识的影响和培养。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首先需要高校教师坚守教育的使命、操守,不媚俗不平庸不失鸿鹄之志,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大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如钱伟长所言:“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是一个全面的人,一个爱国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家。”教师强化全人发展的观念,有意识地引导追求学生崇高精神。不仅通过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也应该充分发掘专业学科中的人文、历史元素,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获得精神境界的提升。

6.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为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提供宏远境界

审美情趣与历史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具有深刻的历史性,既反映时代特点也反映个体的性格心理特征,不同的审美情趣反映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审美与人的文化修养、知识结构也息息相关。审美既有先天因素更有后天因素,培养大学生健康高雅审美情趣是高校的教育使命之一。学校应开设相应的美育课程,丰富大学生的审美经验。通过音乐、文学、绘画、电影等作品的欣赏,带领学生感受美,教会学生认识美。通过审美经验的积累不断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深化其对美的感受力。在教会学生认识美和感受美的基础上,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创造美,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在美的熏陶下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罗光晔.微博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浅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5,(2):133-135.

[3]余艳.当代散文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6):52-55.

[4]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价值观价值精神
我的价值观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