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校园暴力事件成因及对策
2018-02-09许秀芬
许秀芬,刘 玲
(遵义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贵州遵义563006)
我国受城乡二元体制制约,农民进城务工后在福利待遇、子女教育、家庭经济条件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他们迫不得已把子女留在农村,并托付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其他人养育,让孩子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于是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已然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特殊弱势群体[1]。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2]。而近年来,留守儿童校园暴力事件频发,范围涉及领域不断扩大且在不断蔓延。校园暴力,主要指学龄期青少年儿童与同学之间发生的打架斗殴、性侵、敲诈财物等暴力行为,留守儿童校园暴力是部分留守儿童为满足其一些不被人接受的需求而采取的一种极端行为[3]。2016年6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近期校园暴力频发作出了重要批示。21世纪人才竞争激烈,青少年是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预防青少年校园暴力不仅是给他们一个健康的学习成长环境,也有利于国家的发展[4]。
一、留守儿童校园暴力现状
2016年7月,就读于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曙光中学的留守儿童郑某被同校13名学生围殴,后因伤势过重死亡。2016年8月9日下午4时许,在淮安市妇幼保健院,该院小儿科医生就从宿迁泗阳一名13岁女生小轩(化名)的胃里成功取出一根长约4厘米的铁钉,而此时,这根铁钉已经刺破了小轩的胃壁,小轩是泗阳县穿城镇一所学校的学生,平时寄宿在学校,在学校被同学欺负,逼迫吞下铁钉。2016年10月26日中午,网上传出一段视频,有几名女学生当街殴打一名女生,用手连扇其耳光,还用脚踢打、拿拖鞋抽打!甚至叫嚣要脱掉这名女生的衣服!据悉,视频中被打的女生是某初中的班干部,打人者是同校的学生,是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近年来留守儿童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呈现出辱骂殴打、拍摄半裸照片、持刀威胁甚至参与人群低龄化,借助互联网炫耀等新特点。这些校园欺凌事件在让家长和社会各方震惊的同时,也不禁让人心痛和思考: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还处于花季的儿童成为了校园暴力事件的主角?
二、校园暴力的心理成因
1.认知因素
年龄处在16岁以下的儿童价值观尚未形成,在这个需要指引的阶段,父母亲不在身边,孩子们在面对传播的暴力文化时分不清是非黑白。在当今社会中,文化传播的渠道很多,影视传播就是其中的一种[5]。尤其是现在的游戏暴力过于虚拟化和影视作品暴力内容过于血腥,儿童往往对现实和虚拟世界之间的辨识能力低甚至分不清虚拟世界与现实。这就是说,吸收了许多暴力游戏及暴力影视文化的儿童们在面对现实生活中过于血腥和暴力的场面也会显得冷漠甚至无动于衷,因为他们所看见的这些打架斗殴的生活恶性事件只不过是游戏或影视中的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甚至比打架斗殴这种性质更恶劣的事件比如打杀,见血见肉的场面也在游戏和影视中屡见不鲜。儿童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打架斗殴等事件的心理感受可能和游戏上或者影视中差别不大,他们在认知上也觉得习以为常,因此在校园中也更可能出现暴力行为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
2.情绪情感因素
根据马斯洛需要理论,个体有着不同层次的需要,而这不同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不同消极的情绪,日积月累也会形成消极情感。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他们在学校也往往通过欺凌其他弱小同伴来释放自己的压抑,从而获得心理上的一种平衡和满足,与此同时,他们在采取暴力行为时很可能会对暴力置若罔闻,甚至完全出于好玩的心理而见怪不怪。儿童玩暴力游戏和观看暴力影视时间越长,就会使他们对暴力事件习以为常以至于麻木不仁、冷漠,从而缺乏对暴力受害者最起码的关心和尊重,这也是高级情绪情感缺失的表现。处于弱势地位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被欺凌,这样的负性情绪累积之后,就会产生愤怒感,于是,他们也会找另外的同学施予暴力行为以达到宣泄的目的,然而这样的后果就是酿成了一幕幕让人痛心的校园欺凌事件。
3.个性因素
留守儿童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的原因还有留守儿童个体自身个性因素。现在的留守儿童有些性格孤僻,有些偏执,还有一部分懦弱、胆小。最亲近的父母不在身边导致家庭关爱的不足,孩子的心声不能被及时倾听,他们便形成一种孤僻的性格。身边环境若是经常有暴力事件发生,性格冷漠的孩子实施暴力行为的可能性更大。有数据和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大多数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而隔代教育的问题是爷爷奶奶会过分地溺爱儿童,对他们过分地溺爱和放纵,也导致了他们形成一种任性妄为的性格特点[6]。另一方面,父母不在身边的儿童若是生活在一个家庭氛围过于严肃、专制的环境中,儿童便会形成一种懦弱的性格特点,懦弱有对别人的欺凌持一种忍气吞声和对自己信心不足的表现,在强势的人面前采取顺从,容忍的态度,他们胆小,不爱说话[7]。过于娇惯的孩子恃强凌弱,他们习惯了对别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生活方式,哪怕是别人听从他也会无端挑刺,故意欺负别人;懦弱的孩子则会对别人无理的欺压忍气吞声,他们没有想过还击,这就好像美国心理学家西里格曼那项经典实验——产生了习得性无助[8]。这样的性格上的差别使孩子们在暴力事件中具有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双重身份。
三、应对措施
从上述对留守儿童校园暴力事件心理成因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影响留守儿童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发生除了他们自身心理因素之外还包括网络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等因素。因此,要有效预防和减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优化网络影视环境
16岁以下的儿童价值观、人生观都尚未建立和发展成熟,对暴力文化的认知能力低下,而当今发达的网络中,由于个别网站缺乏监管,传播不健康内容的机会更多,使儿童接触暴力与低俗文化的机会越来越多。应该优化网络影视环境,净化社会空气,坚决杜绝儿童接触到暴力文化。杜绝的方式可以从校园周边的网吧、公共环境场所入手,公安机关必须加大巡查整治力度,对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行为进行重点查处,还要对相关行业经营者进行培训,让他们必须有自己的价值标准与自律意识,主动放弃对青少年存在不良影响的经营项目,为维护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正确选择[9]。
2.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愿望是想要有个真正的家,希望每天能够和爸爸妈妈团聚[10]。因此,父母应该认识到陪伴在孩子身边、亲自带孩子成长的必要性。有父母陪伴成长的孩子,当孩子有什么心理问题或困惑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并和孩子一起面对,两代人之间若有了良好的沟通,孩子也会更愿意向父母吐露自己的心声和自己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事情,这也便于父母可以及时并很好地了解孩子的近况,使孩子得到生活上的帮助和心理上的寄托,并且严格要求自身,因为孩子有着很强的学习模仿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生活上的、心理上的大多数问题得到真正解决[11]。
3.社区救助和校园制度实施到位,塑造儿童良好个性
社区救助和校园制度实施到位,塑造儿童良好个性。倘若亲生父母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也要让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如可以在当地展开家庭结对帮扶活动[12]。在留守儿童的身边也有许多条件较优越的家庭,可以动员一批家庭,让他们将一些贫困留守儿童不定期带回自己的家,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子女,和他们一起生活,这样留守儿童就能感受到家的温暖。社区组织拥有大量的公共资源,对社区稳定和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3]。并且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各地农村也成立了相应的社区组织,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组织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让留守儿童得到关爱,从而避免他们形成偏执或懦弱胆小的不利于自身发展的极端性格。社区组织的救助活动应体现在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上,在心灵与身体上同时进行帮助,可以通过在社区添置图书馆,在节假日对留守儿童组织开展读书活动,观看正面文化电影,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在社区广场配置社区游乐室供孩子们使用,也可以配置社区宣泄室,让压抑的儿童可以进行宣泄,负性情绪经过在游戏室的宣泄之后会大大减少,还可以通过建立社区心理咨询室,这样可以帮助一些心理上存在问题的儿童走上健康良性的轨道[14]。
在学校可以组织多种文化活动,让每个同学都能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15]。积极正向的学校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面阳光的性格,这样也有助于减少学生之间的冲突和暴力事件的发生。学校的规章制度也必须得到家庭的呼应,父母应多到学校了解学校的教育方式和管理制度,以便于及时发现自身教育方式的不足并加以改善,这样会让孩子始终在一种良好的氛围下生活成长,不会有学校与家庭教育方式和管理制度差距较大从而使儿童产生一种在轻松环境下可以为所欲为、只需要在管理较严格的环境下注意自己的言行的现象的发生[16]。
结语
留守儿童校园暴力事件日渐增多,他们的暴力行为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心理成因,只有在了解了心理成因之后对症下药才能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比如我们应该加大力度净化文化市场,使充满恐怖、暴力的影视作品、网络游戏远离校园,从而保证校园文化的纯洁。我们要注重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化,父母亲应尽最大可能陪伴在自己孩子身边,陪伴他们一起成长。家长应该配合学校,使学校的教育制度较完整地得到落实。这样才能使留守儿童拥有一个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从而有效减少留守儿童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1]黄薇.把脉留守儿童心理关爱留守儿童健康[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3):137-139.
[2]秦莉.美国校园暴力心理成因与揭示[J].求索,2013,(5):220-222.
[3]尹伊阳.浅谈中小学校园暴力犯罪的预防[J].法制与社会,2016,(35):254-255.
[4]罗静,王薇,高文斌.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5):990-995.
[5]张崇峰,郑蓉.自我同一性危机对青少年校园暴力的影响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2):220-221.
[6]张旺.美国校园暴力:现状、成因及措施[J].青年研究,2002,(11):44-49.
[7]季小网.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5.
[8]黄伟.校园暴力的成因及法律防范[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2.
[9]陈晓荆.心理干预与预防校园暴力[J].闽江学院学报,2009,(6):103-106.
[10]严红英,陶志阳.中学校园暴力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6,(8):243-246.
[11]梁红丽.中学生暴力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3.
[12]李浩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13]雷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
[14]郑明达,艾福梅,袁汝婷.校园欺凌已成社会问题[J].小康,2015,(16):88-89.
[15]杨一星.小组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暴力问题的应用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16.
[16]蔡君.论留守儿童校园暴力罪过心理生成机制[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4):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