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用户学术信息交流行为调查
2018-02-09王翠萍戚阿阳
王翠萍,戚阿阳
0 引言
网络社交媒体对学术信息的传播交流具有愈发重要的媒介作用,微博作为近年来热度飙升的重要社交媒体之一,拥有越来越强大的用户群、话题量和关注度,逐渐成为各类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随着微博信息影响力的增强,学术研究者纷纷尝试利用微博进行学术信息交流,各学科领域的学术刊物、数据库、组织以及各类型图书馆也陆续开通官方微博,并利用微博实时发布和转发机构学术研究的信息动态。此外,大量关注学术信息的人通过微博平台参与学术信息交流,利用微博提出问题、发表见解、交流思想、分享资源等。本文基于社会调查数据对用户利用微博进行学术信息交流的行为展开研究,探讨微博中正式与非正式学术信息交流相互演化的问题,分析微博对学术信息交流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以期发掘微博在学术信息交流中的角色和作用,为未来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1 微博学术信息交流研究综述
微博是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新兴社交媒体[1]。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包括博客、论坛在内的诸多社交平台上的学术信息交流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不乏基于微博、Twitter的学术信息交流研究。在微博信息传播与交流的特征和规律方面,有些学者基于社会网络中心性分析视角、信息质量和信源可信度双路径视角对微博学术信息交流中的特点及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提供了较具参考性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方法[2-3]。有些学者通过编程提取用户数据以探索学术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特征与规律[4]。有些学者发现用户在信息交流过程中形成关注、评论、转发和引用四种社会关系网络[5]。有些学者提出了包括圈子模型、嵌套模型和围观模型在内的信息交流网络结构模型和基于微博信息传播机制与信息内容分析的信息交流模式[6]。
在微博教学与学习方面,学者们对一定范围内学生利用微博学习的情况进行实际调查,发现社交媒体可促进知识共享和社区非正式学习、优化教学环境,微博可作为相关学科或行业的学习平台以及加强或创造新的学习范式的有用工具[7-10]。在微博对学术活动及研究成果的作用方面,学者们认为微博能够记录和宣传学术会议、促进学术活动的信息交流与内容讨论、为沟通研究成果提供潜在的新途径、扩大学术交流的受众群体、提高研究成果的影响力[11-12]。
在微博对学术信息出版物的影响方面,学者们调查分析了学术期刊利用官方微博传播信息的现状与优势,鼓励学术期刊建设立体化微博体系,提出学术期刊微博建设路径及运用微博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思考[13-15]。还有学者以国内大学出版社为例、通过网络调查法对学术出版领域的微博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16]。在学术机构的微博研究方面,学者们通过网络调查、文本挖掘与内容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高校图书馆通过微博发布的信息内容与主题类型以及图书馆员与用户互动中的知识共享等问题[17-19]。
在微博用户行为特征与影响因素方面,学者们利用调查法分析了微博社区用户学术信息交互行为[20]、以微博学术类用户为例探讨了微博特定领域用户的外在特征[21]、基于信息质量和信源可信度双路径视角分析了微博环境下用户学术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22]。
目前,关于微博用户学术信息交流行为的研究较少,有些学者通过文献调查、问卷调查、网络调查、文本挖掘和内容分析等方法对基于微博的信息传播与交流规律、用户微博行为特征、微博教学与学习、微博学术信息出版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但鲜见较具代表性的理论研究和较具深度的实证调查研究,在研究力度、内容深度、研究视角、方法运用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与改进之处,例如,从非正式学术信息交流角度研究微博学术信息出版的趋势与问题、基于实际调查数据研究用户利用微博进行学术信息交流的行为、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探寻利用微博提升学术信息交流质量的策略、发掘微博学术信息交流的影响规律、结合实际探索微博在高等教育教学与学习中应用的可能性与方法。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们需拓展微博学术信息交流的研究思路,关注微博学术信息交流规律与优势、影响因素、用户行为及相关问题,探索微博在学术信息交流、高校教学、学习社区、学术机构信息服务等领域的发展策略,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的同时注重理论研究的突破。
2 研究设计
2.1 调查表设计
为研究用户利用微博进行学术信息交流的行为问题,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相关数据。此调查问卷包含单选题、多选题及开放题等多种提问形式,体现态度或程度的问题选项均采用李克特量表的“五点”量表形式。此问卷以从事学术研究人员的微博使用情况为切入点,按照从一般到个别、从普遍到特殊的逻辑进行设计,问题层次由浅入深,以期能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微博用户学术信息交流行为的规律,并对非正式学术信息交流问题和微博对学术信息交流的影响问题进行浅层次的分析和思考,通过被调查者对主题的看法与建议来展望微博学术信息交流的未来图景。
2.2 调查表发放与回收
本调查问卷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主要以全国范围内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及其他科研人员为调查对象,自发放至回收历经月余时间。调查问卷全部回收后,笔者剔除了不完整、不清晰及非微博用户填写的调查问卷并汇总整理,共获得303份有效问卷。
《2016微博用户发展报告》[23]指出:“微博移动端用户数量约占89%,男性用户略高于女性,拥有高等学历的用户占77.8%,30岁以下用户占82%。”笔者对样本基本信息进行统计,发现参与调查的学术研究者中女性用户略高于男性,具备大学以上高等学历的用户占94.15%, 30岁以下用户占83.5%,其中通过移动端使用微博的用户占89.1%。调查样本的用户特征除性别比例相差约10%外,均与《2016微博用户发展报告》发布的用户特征呈现一致性特点,这说明调查样本具有一定代表性,基本符合调查表设计时对调查对象的要求,因此调查结果对研究微博用户学术信息交流行为具有一定分析价值。
3 微博用户学术信息交流行为调查分析
3.1 用户利用微博进行学术交流的行为分析
3.1.1 微博用户学术交流情况
笔者从使用年数、关注领域、设备载体等角度调查了用户日常生活中使用微博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第一,被调查者中使用微博一年以下的用户较少,使用微博一至三年和三年以上的用户各占约40%,这说明微博的用户群较为稳定,且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第二,约70%的被调查者选择关注娱乐八卦、新闻资讯、文艺生活等领域的信息;约50%的被调查者选择关注学术知识领域的信息,该结果表明学术信息并非微博用户关注的最主流领域,但通过微博传播学术信息是可行的;第三,近90%的用户选择通过移动端使用微博,这说明要促进学术信息交流、推动科研发展,必须要抓住并利用信息移动化发展趋势。此外,微博用户主要通过关注、参与和发布等行为进行学术信息交流,调查结果如下:
(1)就关注程度而言,“关注”学术信息的微博用户占比最大,约40%;而对微博学术信息“非常不关注”的用户占比不足2%。关注行为是用户参与微博学术信息交流的最基础行为,以上数据表明关注学术信息的微博用户是偏多的。
(2)就参与(主要表现为转发、评论、点赞等)情况而言,用户参与的积极性是推动学术信息交流的重要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术话题的热度和研究价值。由图1可知,尽管参与强度较弱,但仍有很多用户积极加入到微博学术信息的动态交流中。
图1 被调查者利用微博参与学术信息交流情况
(3)就发布状况而言,用户通过微博发布学术信息的情况不容乐观,约60%被调查者“从不发布”或“很少发布”学术类微博;“经常发布”学术信息的微博用户不足5%,这说明专门或深度投入学术信息交流的微博用户很少,大多数用户扮演的是“参与者”角色,而非“领导者”角色。
(4)利用SPSS软件将用户对微博学术信息的关注度、参与度和发布度三个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用户对微博学术信息的关注度、参与度保持较高积极性,处于一般水平(均值为3)之上,而发布度处于一般水平之下。关注、参与、发布这三个行为的主动性逐级递增,但所调查用户关注度、参与度和发布度的均值呈现递减趋势,说明微博学术信息交流行为的主动性越强,发动行为的用户越少,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用户主动推动学术信息交流的行动力较弱、微博学术信息的原创性不够、创新力较差。
表1 用户通过微博关注、参与、发布学术信息的相关性分析(N=303)
由表1可知,用户对微博学术信息关注度与参与度的相关性系数为0.509,参与度与发布度的相关性系数为0.522,关注度与发布度的相关性系数为0.399,两两变量间的显著性水平均为0.000<0.01,这说明用户对微博学术信息的关注度、参与度和发布度相关关系显著,其中,关注行为与参与行为、参与行为与发布行为的相关度较高。
3.1.2 性别、年龄及在线时间对微博用户学术信息交流的影响分析
(1)为检验不同性别的微博用户在关注、参与、发布学术信息的行为上有无差异,利用SPSS软件以“性别”为分组变量、置信区间为“95%”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所得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用户微博学术信息交流行为差异
由表2可知,用户性别在“参与”和“发布”变量检验的t值均小于0.05,均达显著水平。在“关注”变量检验的t值均大于0.05,未达显著水平,表示不同性别的微博用户在参与、发布学术信息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男性用户参与、发布微博学术信息的活跃度显著高于女性用户。
(2)为检验不同年龄的微博用户在关注、参与、发布学术信息的行为上有无差异,利用SPSS软件以“年龄”为分组变量、置信区间为“95%”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所得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年龄用户微博学术信息交流行为差异
由表3可知,用户年龄在“关注”“参与”“发布”变量检验的t值均小于0.05,均达显著水平,表示不同年龄的微博用户在关注、参与、发布学术信息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30岁以上年龄的用户关注、参与、发布微博学术信息的活跃度显著高于30岁以下用户。
(3)为检验在线时间对微博用户关注、参与、发布学术信息的行为有无显著性影响,笔者利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约45%的用户每天使用微博的时长在1小时以内,约40%的用户为1至3小时,较少数用户使用3小时以上;在线时间对微博用户关注、参与、发布学术信息的行为有一定影响。
“关注”“参与”“发布”变量的方差齐性检验Sig值分别为0.358、0.731和0.196,均大于0.05,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方差是齐性的,进而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就“关注”和“发布”变量而言,整体检验的F值分别为4.178(P=0.016<0.05)和5.805(P=0.003<0.05),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因此拒绝虚无假设,接受对立假设,表示用户使用微博的在线时间对用户关注、发布学术信息的行为均具有显著性影响;就“参与”变量而言,整体检验的F值为2.435(P=0.089>0.05),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这说明用户使用微博的在线时间对用户参与学术信息交流没有显著性影响。利用LSD法进行事后分析,可发现在线时长为“3小时以上”群体用户在“关注”行为的均值显著高于在线时长为“1小时以下”群体用户;在线时长为“1—3小时”和“3小时以上”群体用户在“发布”行为的均值显著高于在线时长为“1小时以下”群体用户。
3.2 微博中正式与非正式学术信息交流的演化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约三分之一的用户在正式学术研究中参考或引用过微博中的学术信息,约三分之二的用户未引用过。该数据表明,尽管在正式学术研究中引用过微博学术信息的用户占总体样本的少数,但微博中存在非正式学术信息交流向正式学术信息交流转化的趋势;约28%的用户曾将学术成果发布或转载到微博中,约72%的用户未发布过,该调查结果说明微博中也存在正式学术交流向非正式学术交流转化的趋势。相对于微博中非正式向正式学术信息交流转化的趋势,此反向转化趋势表现较弱。
此外,笔者针对这一问题调查用户观点,73%用户认为微博中存在正式与非正式学术信息交流的相互演化趋势,表明多数用户肯定这两种趋势的可能性,也与上述两个问题的调查情况相符。在未来研究中,研究者们可以基于微博中正式与非正式学术交流的演化趋势展开更深层次的思考。
3.3 微博对学术信息交流的影响分析
3.3.1 积极影响
由图2可知,较高比例的用户认为微博能够“传播学术热点话题”“节约信息获取成本”“推动学术研究创新”;约42%的用户认为微博可以拓展学术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可见用户较为肯定微博在学术交流中的传播性、便捷性和创新性优势,对微博学术信息质量也有一定程度上的认同。
3.3.2 消极影响
由图3可知,大多数用户认为微博的“信息质量难以保证”“知识产权缺乏保护”;有近半数的用户认为微博的“字数限制影响阅读”“学科知识不易分类”,可见用户普遍对微博信息质量有所质疑,且对学术信息内容的版权保护表示担忧,这也是微博学术交流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2 微博对学术信息交流的积极影响
图3 微博对学术信息交流的消极影响
3.4 用户对微博学术信息交流的支持度分析
为考察微博学术信息交流的发展前景,笔者调查了用户对发展微博学术信息交流的支持程度及理由。调查结果显示:“支持”和“非常支持”发展微博学术信息交流的用户占绝大多数,没有明确态度和表示“不支持”的用户较少,且在被调查者中没有选择“非常不支持”的用户,可见微博学术交流的发展是具备用户基础的,发展前景较为光明。
用户支持微博学术信息交流发展的理由可概括总结为:(1)平台方便快捷、普及面广;(2)碎片化知识易于吸收、不枯燥;(3)信息内容不死板,可以激发学习兴趣;(4)便于获取学术文献,易于实现资源共享。
用户不支持微博学术信息交流发展的理由可概括总结为:第一,版权保护难,信息真实性及学术权威性难以服众;第二,碎片化信息不利于严谨的学术表达,且知识分散不集中,信息繁杂难分辨;第三,微博平台娱乐性程度高,学术类微博关注度低;第四,微博舆论环境易导致学术“盲从”现象。
4 调查结果讨论
4.1 用户利用微博进行学术交流的行为问题
微博拥有较为庞大的学术用户群体和海量的学术信息资源,可看作是内容丰富、方式灵活、更新讯速、获取便利的新型学术资源宝库[24],它的学术交流主体具有层次性、信息内容具有实用性、传播形式具有多样性。
通过本次调查及分析思考,可以看出:用户利用微博进行学术信息交流的行为是大量存在的,许多用户通过微博学习知识、传播学术信息、发表学术见解或研究成果等。多数用户也表达了对发展微博学术交流的支持态度和参与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术信息交流在微博中的发展潜力是不可小觑的。但目前微博学术信息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从整体上来看,专门致力于学术信息交流的用户较少,而以其为辅的用户较多,也有一些用户持怀疑和不认可的态度,可见学术信息交流在微博中的发展阻碍也不少。
此外,性别、年龄和在线时间对用户利用微博进行学术信息交流的行为有一定影响,男性用户参与和发布学术信息的活跃度高于女性用户,30岁以上用户利用微博进行学术信息交流的活跃度高于30岁以下用户,在线时长为3小时以上的用户关注和发布学术信息的行为表现最为明显。
4.2 微博中正式与非正式学术信息交流的演化问题
非正式学术信息交流通常指信息在信息源和信息用户间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传递[25],传统模式下的非正式学术信息交流主要依靠书信、口头等传播途径,而网络环境下的非正式学术信息交流主要通过较为主流的社交平台进行,微博数据庞杂丰富、用户基数大、信息流量大,是传播各类信息的重要途径。通过本次调查及分析,笔者认为:
(1)微博中存在正式与非正式学术信息交流相互演化的趋势:一方面,微博学术信息交流的内容复杂多元、主体人才辈出、过程灵活生动、结果值得探讨。就个体而言,学术研究者们可以从中汲取灵感、碰撞思维、发掘学术热点等;就集体而言,学术机构等可以通过数据挖掘等方法提取有效信息或进行知识聚类,从而对部分信息集结出版、使其成为正式学术交流中较具学术价值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微博是目前较为优质的信息传播媒介之一,有学者选择通过微博发布自己的学术见解或研究成果,以期通过微博来传递知识、获取反馈等。
(2)微博中正式与非正式学术信息交流相互转化趋势的原因可归纳为:内因上,学术研究需求不断扩大,传统学术交流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学术需求,而学者可以从微博中挖掘丰富的信息、拓宽视野、提高学术创新能力;在各学科知识相互交融的学术环境下,微博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一个不断注入新思想、学习相关学科较浅层次知识的途径;传统正式学术交流中的纸质文献信息传播较慢且不易获取,而微博中的信息多为公开免费获取,且检索获取的学术信息更加丰富新颖、更能满足学术前沿问题的信息需求。
外因上,网络媒体具备信息量大、检索方便、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交互性强、超文本与多媒体相结合等优势[26],为学术信息交流提供了新途径;相比于正式学术交流,微博中的学术信息多为无偿获得,成本低且信息量庞杂,其所能带来的信息效益更易取得信息利用者的青睐;正式学术交流中常见的书籍、期刊等载体的审核期限较长,且要综合考究学术作品质量,而微博信息可以实时发布,且不限制学术信息内容、门槛较低。
4.3 微博对学术信息交流的影响问题
4.3.1 微博对学术信息交流的积极影响
(1)推动学术研究创新。微博短小精悍的碎片化信息有助于增加灵感、交互思维、融会贯通各学科基础知识,学者可通过微博进行学术交流和反馈,增进学术创新。
(2)节约信息获取成本。研究者可通过一定方法免费公开获取到较有价值的学术资源,节约了财力、精力和时间,微博中的非正式学术信息交流对于学术严谨性和话语权威性限制较少,这有利于各层次学者的跨学科交流和知识共享。
(3)促进学术信息交流。用户可以通过微博获取学科热点、最新学术动态、期刊文章摘要等信息,并通过发布、转发、评论或分享链接等方式参与学术交流,这有利于学科知识更广范围的传播扩散,且提高了学术信息内容的利用率。
4.3.2 微博对学术信息交流的消极影响
(1)信息质量难以保证。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在其站点的服务项目中给出了权威性、正确性、客观性、时效性等准则来评价网络信息资源质量[27]。但微博强调用户生成内容,鼓励用户自由表达个人观点,所以学术信息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做到普遍符合上述标准。
(2)平台特色带来局限。微博信息内容的篇幅普遍较小,用户发布的学术信息缺少完整性,较难对所述学术问题进行完整清晰的语言表达,缺乏学术严谨性。且微博学术信息交流还存在难以回溯查找、无清晰学科分类体系等不足。
(3)知识产权缺乏保护。微博中各行为主体对版权的保护意识非常薄弱,且缺乏传统正规发布流程的零散信息难以判断其是否具有知识产权保护权利及知识产权归属等,很多学者因为所发布学术信息难以得到知识产权保护而只通过传统学术文献发表自己的学术成果。
4.3.3 改善微博学术信息交流的措施
通过本次调查及分析思考,笔者认为改善微博学术信息交流存在问题可行性措施有:(1)加大宣传力度,邀请在学科领域颇有声望的高水平学者加入微博,提高部分微博学术信息的权威性,吸引更多学者使用微博进行学术交流,通过高质量信息带动信息质量的整体提升;(2)通过标签技术对学术信息内容完成标注,并进行学科分类或主题聚类等,以便将零散的学术信息集成、分类,供读者便捷利用;(3)通过提高微博用户版权意识、明确微博文章版权保护条件、提供知识产权相关技术支持等方法尝试解决版权问题[28];(4)适当采取原创学术信息鼓励机制,提高学术研究者参与微博学术信息交流的积极性等。
5 结语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法对基于微博的学术信息交流行为进行了探究。从总体上看,目前已有大量用户利用微博进行不同深度的学术信息交流,较浅层次的学术信息交流表现为用户关注、评论、发布学术类微博,实现与其他用户关于学术问题的互动;较深层次的则表现为部分学术研究者将微博中获取的学术信息应用到科研过程中,也有一些学者将学术见解、科研成果等发表到微博平台上以求共享和反馈,也就是说微博中存在非正式学术信息交流与正式学术信息交流相互演化的趋势,其原因可简要归纳为学术需求的增长、学科知识的交融、传统媒介的局限等内因和网络信息成本低、网络传播时效性强等外因。微博作为非正式学术信息交流的新途径,是一把有利有弊的“双刃剑”,它可以有效促进学术研究创新、节约信息成本和有效传播学术热点话题,但它也存在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版权纠纷、知识零散不严谨等问题。就微博学术信息交流的发展前景而言,其乐观性在于网络媒体的便捷性、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用户群体的参与性等,但在微博上发展学术信息交流还应积极转变其信息表达方式、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加强宣传和管理力度等。
[1]王妙娅.国内图书馆微博应用现状及建议[J].图书馆学研究,2010(24):37-41.
[2]毕强,赵夷平,贯君.基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的微博学术信息交流实证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5(9):26-34.
[3]平亮,宗利永.基于社会网络中心性分析的微博信息传播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2(6):92-97.
[4]缪健美,姜华强,项洁.学术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特征与规律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3,12(1):70-74.
[5]袁毅,杨成明.微博客用户信息交流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社会网络及其关系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2):31-35.
[6]袁红,赵磊.微博社区信息交流网络结构与交流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12(9):48-52.
[7]Forkosh-BaruchA,HershkovitzA.AcasestudyofIsraeli higher-education institutessharingscholarly information with the community via social networks[J].Internet&HigherEducation,2012,15(1):58-68.
[8]LackovicN,KerryR,LoweR,etal.Being knowledge,power and profession subordinates:Students’perceptions of Twitter for learning[J].Internet&Higher Education,2017(33):41-48.
[9]Shane P.Desselle.The use of Twitter to facilitate engagement and reflection in a constructionist learnin genvironment[J].Currents in Pharmacy Teaching and Learning,2017,2(9):185-194.
[10]陈宪友,王莹.论网络微博对教学环境的优化作用[J].学理论,2014(11):170-171.
[11]Cochran A,Kao LS,GusaniN J,et al.Use ofTwitter to document the 2013 Academic Surgical Co ngress.[J].JournalofSurgicalResearch,2014,190(1):36-40.
[12]Schnitzler K,DaviesN,RossF,et al.Using Twitter?to drive research impact: A discussion of strate gies,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Studies,2016 (59):15-26.
[13]马勇,张伟伟,赵文义,等.学术期刊微博化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2(11):104-107.
[14]董清平.运用微博传播学术期刊信息的优势探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31-134.
[15]胡洪彬.学术期刊微博应用现状分析和完善路径——以12个学术期刊官方认证微博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5):121-126.
[16]孙杰,邵力.学术出版领域微博应用现状研究[J].中国出版,2015(22):34-36.
[17]Al-Daihani SM,AbrahamsA.A Text Mining Analysis of Academic Libraries'Tweets[J].Journal of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6,42 (2):135-143.
[18]Huang H,Chu SK W,Liu LY,et al.Understanding User-Librarian Interaction Types in Academic Library Microblogging:A Comparison Study in Twitter and Weibo[J].JournalofAcademicLibrarians hip,2017,43(4):329-336.
[19]Stvilia B,Gibradze L.What do academic librariestweet about,and what makesa library tweet useful?[J].Library&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14, 36 (3-4):136-141.
[20]王莹莉.基于微博的网络社区用户学术信息交互行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21]盛宇.微博特定领域用户外在特征研究——以新浪微博学术类用户为例[J].情报杂志,2012(12):98-103.
[22]查先进,张晋朝,严亚兰.微博环境下用户学术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41(217):71-86.
[23]樊博.2016微博用户发展报告[EB/OL].[2017-07-23].http://data.weibo.com/report/reportdetail?id=346.
[24]盛宇.基于微博的学术信息交流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14):62-66.
[25]秦亚欧,史秋雨.从图书馆学学术信息非正式传播的角度分析我国图林博客[J].现代情报,2010,30(9):23-27.
[26]金洁琴.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信息交流的理论与模式探讨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5.
[27]胡磊.互联网学术信息质量启发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情报科学,2011,29(2):178-181.
[28]雷丹.微博文章版权保护问题探析[J].新西部,2015(32):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