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专业校企深度合作机制构建研究
2018-02-08高航
高航
摘要: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需要的重要手段,应该从打造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平台、共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构筑利益相关方协调机制、完善合作保障机制等方面构建校企深度合作机制。
Abstract: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construct the deep cooperation mechanism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including building cooperation platform, developing practice curriculum system, fostering dual qualified teachers, establishing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stakeholders and perfecting the cooperation guarantee mechanism.
关键词:校企合作;经管类专业;应用型本科高校;利益相关方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majors;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stakeholders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07-0228-03
1 经管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价值与内涵
1.1 校企深度合作的价值
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处于“新常态”状态,高等教育也进入大众化阶段,这种外部形势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也出现了新要求。职业化成为无可回避的发展趋势。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改善办学瓶短板,改善人才培养环境,合理整合各类资源,加强与产业界的连接,培养适合经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中之重。
应用型本科院校里的经管类专业属于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其人才培养定位必须必须将企业用人的现实需求放在重要位置,注重学生实践与应用技能的培养。经管专业传统的实践教学一般只涉及企业浅显业务流程与知识,毕业生往往缺乏深层次的实操性实践经历。然而,由于企业业务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仅依靠学校实验室模拟方式往往无法满足经管专业人才的应用性培养目标,企业需求与高校经管人才供给之间形成了巨大的鸿沟。加强经管专业学生操作技能和执业水平的培养,深入推进经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供给侧改革”,构建适需、适用的经管专业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势在必行。
1.2 校企深度合作的內涵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专业校企深度合作机制是一种以经管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为出发点,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经济管理综合职业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构筑全方位的产教融合平台,促进政府、企业、高校、学生等利益相关方多赢。该机制并非单向的订单式人才输送模式,而是以解决企业某类问题为导向的实践型校企合作形式。这种实践型校企合作形式将企业和高校所拥有的优势环境与资源进行系统整合,综合利用课堂讲授、学生实习、企业试用、多部门轮岗等多种途径,培养契合用人单位独特性需求的应用型经管类人才。
2 经管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驱动因素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专业校企深度合作机制的建立,有来自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的驱动因素。
2.1 校企深度合作内部驱动因素
内部驱动因素是来自于高校与企业等校企合作直接参与方的驱动力,主要包括企业盈利、企业求才、高校发展、学生成才等四个方面。大学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内在动力在于双方均致力于长期维持自己在本领域内的地位与优势。具体来说,高校希望更好地利用其资源服务社会,为全社会培养更多优秀应用型人才;企业则希望不断提升产品与服务的竞争力、扩大生产规模与市场份额。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大学与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推动了双方合作共赢。
企业能够借助高校的科研资源、人才储备等优势,突破自身技术困境,寻求技术突破,加强科技人才储备,完善企业管理水平,节省用人成本,实现产业利益最大化,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降低企业创新风险。高校与企业开展合作,能够改善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加强大学生见习实习环境培育,加强学生技能训练,检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而学生们则能借助企业与学校的深度合作,争取到更多的实战锻炼机会,拓展就业途径,加强择业的主动性。
2.2 校企深度合作外部驱动因素
外部驱动因素是除了高校和企业以外推动校企合作办学的作用力,主要包括市场需求、政策引导和科技推动等三个方面。
在市场需求方面,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目标,持续提升利润目标,需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增加产品竞争优势,以此来满足消费者的不断变化的需求。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市场资源配置的范畴也逐渐从单一国家变成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同一产业领域内企业竞争程度的不断升级加大了企业的经营压力,促使企业谋求联合高校等外部组织合作以突破市场难题。当企业不能独立完成某项重要的创新任务,而此项创新不仅能有效提升企业利润还能极大改善企业竞争力,校企深度合作就会对企业产生较大的吸引作用。在政策引导方面,政府会对产学研合作进行宏观引导,出台鼓励政策推动高校与企业加强人才、资源、创新等方面的合作,提高合作成果转化率。政府还不断出台各种推动校企合作教育的政策规划,制定多种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转让法规,对校企合作办学提供各种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理顺校企合作办学中的种种关系。在科技推动方面,当代科学技术正朝着多领域、跨学科的方向发展,新技术的应用超出企业自身的能力,企业寻求与高校的联结可以为有效应对科技创新挑战提供新的契机。endprint
3 经管专业校企深度合作机制的构建
经管专业校企深度合作机制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目标落地的基础与保障。本研究从打造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平台、共建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推动经管类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构筑校企深度合作利益相关方协调机制、完善校企深度合作保障机制等方面探讨了经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经管专业校企深度合作机制。
3.1 打造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平台
产教融合是指行业企业和高校为了各自的发展需要,聚合成协同发展共同体,因而产教融合是一个双向发力、双向整合的过程。建立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平台,可以有效拓展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渠道,为校企合作提供新的协调机构与管理载体,非常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
在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中,政府不仅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还应扮演起协调者的角色。针对校企合作,政府方面要有建立明确的归口管理协调机构,建立起完善的服务流程来组织平台内的相关校企合作工作、推动各合作方的形成利益联动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合作多赢,这也是校企深度合作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平台,需要依靠需求互惠共赢的利益机制、建立校企合作的稳定机构、打造实体的产教基地。一要建立互惠的利益机制,努力推动多方利益共赢。要从校企合作对双方的潜在影响出发,挖掘各合作方的共同价值基础与利益诉求,以各方利益结合点为切入点,打造互惠互利、协同共赢的校企合作利益链。二要健全校企合作机构。在企业和学校设立校企合作对接机构,明晰校企合作的原则与任务,敲定合作伙伴与具体项目,管理协调各类合作活动,做好校企合作人员的培训与调度工作,推动校企合作规范、有序运行。三要推动校内产教基地建设。校企合作不仅可以让学校人员走入企业,更应鼓励企业人员多进入校园。一方面,校内产教基地可以方便高校科研人员进行应用研究,提升教师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能力。另一方面,校内产教基地可以为广大高校同学提供优质的实景教学环境,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业务能力。
3.2 共建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在校企合作课程建设中,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应立足于社会需要和大学生个体的诉求,结合经济管理学科的特点,构建满足职业、多元、个性发展需要的校企合作课程模式。
为提升资源使用效率,规避重复建设,经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应把握如下建设原则:首先,把课程建设与教师实践技能提升相结合。其次,将经管类专业的综合实践课程作为建设重点。再次,结合校企合作企业的业务特点来设计独特的实践课内容,把知识应用、技能培养、职业素质提升融入到实战项目完成的过程中。最后,丰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形式,将企业参访、现场调查、校内模拟、企业实训、顶岗实习、企业导师辅导等多种形式引入到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中。
在校企资源整合的背景下,经管类专业可借助“校内模拟实训+企业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具体需做好如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强实践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结合经管类专业的特点,融合经管类专业对能力要求的共同之处,将单一性实践转为综合性實践,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放在关键位置。第二,提升实践教学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外部优势,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参与感、互动性与反馈性。第三,突出实践教学课程的应用效果。成立经管类实践课程设计小组,引入校内经验丰富的教师与企业实务人员,共同拟定实训主题和实施计划。第四,推动实践教学过程仿真化建设。依托校内产教基地,建设一批综合性强、学生参与度高、体验性好的仿真实践项目,提高模拟实训效果。
3.3 推动经管类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建设有利于双师型教师发展的环境。高校与企业要结合校企合作的战略目标,通过分析软硬件条件与教师能力,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规划。以有利于双师型教师培养为出发点,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与管理制度,鼓励越来越多的教师朝此方向转型。
其次,要加强引导,构建完善的双师型教师标价标准。校企合作培养有着自身的独特规律,其实现模式与培养目标,与普通的课堂教育为主的传统模式都有很大的区别,这就要求对于能够胜任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制定针对性的标准。第一,在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方案中,要重视技能资格证书的作用,放在与学历证书同等的位置;第二,双师型教师职称评选要配套文件制定针对性的标准,评委也要聘任具有丰富校企合作经验的专家担任。第三,双师型教师在选择职称序列方面应具有自主权,根据自己的特长与兴趣选择相应的序列。
再次,促进双师型教师在校企合作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既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又要考虑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第一,可以借助行业专家指导、教师互评、参加业务竞赛,帮助双师型教师认识到自身优势与劣势,加强自我提升。第二,利用企业资源,选派双师型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推动其在企业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成长。第三,完善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让愿意成为双师型教师的人才从精神到物质都得到激励,奖励肯投入、愿实践、技能好、爱创新的老师们,加速双师型教师成长的进程。
3.4 构筑校企合作利益相关方协调机制
学生、学校、企业是校企合作的直接利益相关方,政府、行业协会、家长是校企合作的间接利益相关方。校企合作要考虑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能力互补、资源优势,也要考虑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关切被满足的程度、速度及参与度,发生冲突时及时有效地开展协调。
建立利益相关方协调机制,需要做好如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坚持“优势支撑、风险分担、互利发展、共同成长”的方针,把握校企合作的利益均衡点,积极动员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学生的参与,确立面向长期共赢的校企合作构利益相关方动力系统。第二,创新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体制,成立由利益相关方参与的校企合作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等新设机构,理顺各利益相关方的责权利关系,为校企深度合作提供组织保障。第三,构建完备的资源共享制度。企业具备技术、资金和市场优势,学校拥有人才、场地与项目优势,在校企合作中应促进不同主体优势资源的整合提升、开放共享、协同利用。第四,形成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利用校企合作理事会、信息系统、联络员等平台与人员,通过谈判、会议、座谈、访问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实现各利益相关方全方位、多频次的沟通。endprint
3.5 完善校企深度合作保障机制
校企合作有效、稳定的运转,需要在一系列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保障措施下实现。这些保障措施包括健全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完善校企深度合作经费保障机制等诸多方面。
首先,健全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校企合作管理办法,要涵盖校企合作的战略规划、管理原则、管理机构、合作内容,还要对合作主体的资质、合作项目的门槛、合作的流程做出细致的规定,同时要规定清楚校企合作工作的监管职责、合作效果的考核与激励等,以确保合作活动有章可循、风险可控。
其次,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为校企合作各主体之间构筑了良好的沟通基础,方便了人才、场地、课程、技术、项目等信息的有效传递。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可有效突破沟通壁垒、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沟通成本、加强信息共享与存档等。高校与企业间拥有了完备的信息沟通网络后,增加了二者的互信,推动校企合作进入良性循环。
再次,完善校企深度合作经费保障机制。一方面,要扩展校企合作经费来源渠道。在持续加大政府公共财政资金的投入的前提下,可以成立校企合作基金吸引有志于校企合作的机构参与投资,企业可以通过贡献免费的时间场所、提升校企合作科研资助力度的形式加大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要做好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校企合作资金要作为专项资金运作,保证专款专用。要制定校企合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完善对专项资金申请、审批、使用过程的全方位、全流程监督。
参考文献:
[1]于友成.校企合作育人共同体的建构[J].中国高等教育,2015(2).
[2]吴宾.“校企合作”的研究进展与趋势[J].教育研究,2009(9).
[3]苏志刚,尹辉.探索多元合作产教融合发展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6(23).
[4]刘建平.商科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案例浅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5(7).
[5]陈星,张学敏.依附中超越: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1).
[6]陶红林.依托校企合作实施职业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8(23).
[7]孟繁增.校企合作共建專业的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2(9).
[8]杨晋.经管类学院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7(4).
[9]谢华兴,郭丽,于程楠,等.高职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现状调研分析[J].价值工程,2013(9).
[10]同勤学.应用技术型高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实现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4(20).
[11]Druck Turner.Innovation as a meta graduate attribute for engineers[J].The Entrepreneurial Engineer,2005(2).
[12]Peter Smith. Learners and Their Workplaces: towards a strategic model of flexible delivery of training in the workplace[J].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20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