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耻近乎勇

2018-02-08西风独自凉

新民周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蛮夷皇太极朝鲜人

西风独自凉

韩国平均每天都会上映两三部外国电影,市场竞争无比惨烈,为求得生存,韩国电影每每煽情过度、用力过猛,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素媛》《熔炉》亦莫不如此,社会意义、票房价值之外,艺术品质乏善可陈。

而当影片题材一旦涉及战争、历史和民族情感,导演的内心更是完全失去了平静,像李沧东那样每部作品都经得起咀嚼的非常罕见。常见的反倒是《鸣梁海战》(2014)这样民族自豪感爆棚,历史真实度贻笑大方;或是《暗杀》(2015)这样对刺客澎湃、冷酷的内心世界和理想主义激情毫无感知,沦为韩版抗日神剧。

然而最近,表现丙子之役的《南汉山城》却令人刮目相看:真的猛士,敢于直面真实的人性,敢于正视耻辱的历史;韩国新兴电影人越来越自信、强大,一如前辈的《误发弹》(1961)、《薄荷糖》(2000),一手抓票房,一手抓艺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包括日本、朝鲜在内的儒家文化圈,视汉家政权为华夏正统,余皆蛮夷。1592年万历援朝战争(壬辰倭乱),明朝将士浴血奋战痛击倭寇,对朝鲜恩同再造;1636年皇太极举行称帝大典,朝鲜使臣宁死不跪,朝野上下对清朝国书“大清皇帝”的表述嗤之以鼻。

为解除进攻明朝的后顾之忧,皇太极以“朝鲜败盟逆命”为由入侵朝鲜;南汉山城翘首以盼的援军畏敌如虎,不惜暗杀朝廷密使;清朝铁骑势如破竹,北门之战打出150比1的战损比,以两人阵亡的代价歼灭300朝军。

历史就是已经发生的一切,现在和未来都是历史的延续和投射,怎样解析历史和其中的人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或群体的格局。

影片不愿贬低、丑化任何人,对主战派鄙视蛮夷、奉明朝为正朔的豪情,对主和派保全苍生社稷的忍辱负重,表现得都很到位。因担心带路的老人为清军效命,主战派手起刀落,但对老人遗留的孙女又充满内疚和怜悯。

朝鲜大臣不满清军阵营中的朝鲜人炫耀红夷大炮:“阁下也是朝鲜人,怎么能这么说呢?”

不料,“朝奸”竟义正辞严地痛揭朝鲜自身的疮疤:“我的父母是奴隶,所以我一出生就是个奴隶。在朝鲜,奴隶不算是人,再也别说我是朝鲜人!”

皇太极20岁开始征战四方,37岁提出“以武功戡乱,以文教佐太平”,优待鲍承先、范文程、罗绣锦等汉官儒家,汲取儒家文化的精华,非寻常蛮夷可比。

皇太极致信朝鲜国王,简约而不简单:“你一而再地违抗于我,就连你的愚钝,也是我的无德。我正是困扰于此,才跋山涉水来到你这里……打开城门,小心翼翼地走到我面前,我会倾听你的诉说,你可以毫无顾忌地诉说一切……”

因為我的过失,才让你愚昧到自寻死路——皇太极的检讨居高临下,数百年后也能感觉到朝鲜君臣的惊诧、愤怒和屈辱:清酋如此狂妄无礼。

“小心翼翼地走到我面前”,皇太极正在小心翼翼地实践他对仁义的理解,而朝鲜、明朝也正在和将要经历皇太极们带来的强烈阵痛。

困守南汉山城47天后,朝鲜国王亲至皇太极面前伏地请罪,史称“丁丑下城”。

阿克顿说,历史是个邪恶的老师,只对自由人述说真相。唯有自由人才有资格和能力从中汲取历史教训。《南汉山城》再一次显示,艺术是哲学最精准、锋利的剃刀,呈现历史和人性最本质的部分。

知耻近乎勇。endprint

猜你喜欢

蛮夷皇太极朝鲜人
Haun Saussy, The Making of Barbarians: Chinese Literature and Multilingual Asia
想当霸主的“蛮夷”
美国对日占领时期“在日朝鲜人”政策研究(1945-1952)
大汗已逝各自飞
一梦前尘念三生
19世纪中叶朝鲜人向俄国远东移民原因探析
北陵石马和石骆驼的由来
从蛮夷到华夏:先秦楚人的族源记忆与民族认同
New Zealand in Chinese Trans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