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门楼子九丈九

2018-02-08

北广人物 2017年41期
关键词:正阳门瓮城绣花鞋

大前门,是京城百姓对正阳门的俗称。前,是地理位置,是皇城正前方的城门。大,既是规制也含有它的政治地位最高。

大前门是明、清两代北京内城的正门,也是中轴线上最高的建筑。那么,老百姓是怎么进出城门的呢?走瓮城。

城门与箭楼之间,有一个起到连接作用的瓮城,也叫小月城,其他各城门之间也有。瓮城,战时藏兵用,平时走百姓,大前门的瓮城建筑格局也很高,“东西两侧建有闸楼,闸楼面阔三间,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歇山小式屋顶,外侧辟箭窗两排共12孔,下设闸门以通行人。”

瓮城之内,东西两旁各有一座黄瓦履顶的小庙。东为观音大士庙,西为关帝庙,均是明代修建。其实,内城各座城门的瓮城里都有一座小庙,唯独正阳门内有两座。

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营建北京的宫殿和城垣,改北平府为北京时,把元大都的南城墙向南推进一公里,城门依旧为丽正门。经洪熙、宣德两代,形制名称未变。至英宗登基,正统元年(1436年),用了三年的时间,大规模修建京师城垣和城门,各建瓮城、箭楼、东、西闸楼,丽正门改名正阳门至今,是老北京九座城门里建筑规格最高的城门。这座条石和城砖砌起的堡垒式城门,占地2147平方米,27.3米的城楼建在13.2米高的城台上,总高达40.5米,大大超过民间传说的九丈九。九丈九,不过是形容高大的说法。

1903年,京奉铁路通车。原定在马家堡的车站迁到正阳门东,火车到正阳门瓮城的东月墙为终点。作家姜德明回忆说:“我还记得第一次到北京时的印象。那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的第三个年头,当时北京还叫北平。火车到了东便门,车窗擦着城墙过。剥蚀的城砖布满岁月的风尘,城头长满了杂草,确是一幅破败的衰城景色。然而它仍然唤起我对这座古城的向往,心头一下升起崇敬之意,不是因为看到了什么皇家的威严,而是对我们的历史、民族和文化有着一种骄傲感。”现在,从上海到北京的快车,凌晨进站,依然是经过这条路。

大前门,多次被损毁,又多次被修复,见证了北京近600年的变迁。大前门的最重大一次改造是1915年。北洋政府交通次长朱启钤为改善北京的内、外城交通,拆除了瓮城、月墙和东西闸门,委托德国人罗思凯·格尔改建正阳门箭楼,水泥平座护栏和箭窗的弧形遮檐,月墙断面增添西洋图案花饰,曾经叫当年的老北京们觉得惨不忍睹。

我们现在看到的城楼和箭楼,是1989年,北京市正阳门管理处集资160万元,修饰一新,1990年1月21日,正式对游人开放的。虽然没有了瓮城和瓮城内的建筑,也没了城墙,却丝毫不影响其巍峨壮丽。

大前门还有一处值得驻足,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完成的中国公路零公里标志。这个用黄铜铸成的标志,极具中国特色。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分别是朱雀、青龙、白虎、玄武,这是中国古代代表四方的神兽。标志的中心是古代一个车轮,外环使用64个标志点,是八卦的64个方位,放射线,喻示着中国公路网络的四通八达。标志的原点,是阿拉伯数字“0”,形象地证明这里是中国公路零公里点。古今在一座城门处交汇,站在原点旁边,可以任思绪飞扬。 冰野综合整理

第五代手工绣花鞋传承人蒋丽娟

固守这份执着与真情

2017年7月下旬举办的“地坛庙会全球行”活动,吸引了几十万人次的浏览驻足。其间,40位中国非遗和民俗手工艺大师给庙会活动增添了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氛。40位传承人中,有京城实力派民俗画家杨信,有微型核桃面人非遗技艺大师彭小平,有雕漆设计与制作传承人李志刚,有葡萄常传承人常弘,有“北京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徐阳,有第五代手工绣花鞋传承人蒋丽娟,还有泥人张、绢花、绢人、京绣、皮雕、糖画、紫砂陶艺、木版年画等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

蒋丽娟是此次活动当中一位高级工程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第五代绣花鞋传承人。她自幼跟随母亲学做手工绣花鞋,几十年来耳濡目染、刻苦钻研,继承传统技艺,同时坚持创新,形成了十二生肖、绣花鞋、手艺鞋等系列绣花鞋。她被北京市科委、市妇联授予“京都巧娘”,她的绣花鞋、手工盘扣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年来,她应邀到全国各地及海外进行传统手工艺展演,获得交口称赞,她的系列产品被海内外人士喜爱和收藏。十二生肖鞋、三寸金莲鞋被国家旅游局授予银奖,虎头鞋系列被团中央授予中华民族传承特别贡献奖。

蒋丽娟今年60岁了,她原是北京第一机械工业部的一位高级工程师,为何改弦更张做起了与她专业毫不相干的京绣行业呢?原来,“京都巧娘”蒋丽娟背后有着别样的艺术人生。

蒋丽娟出生在抚宁县长城脚下一个小山村里,她的外婆不仅会做绣花鞋,还会做绣花旗袍、镜衣、枕顶等,件件都是精美的绣品。受家庭的熏陶,使她比一般的女孩子过早地拿起了针线。当时,年岁尚小的她不理解姥姥和妈妈为什么绣每一个花都要那么讲究。民谣说:“要看媳妇巧不巧,先看针线好不好。”时间久了,她才慢慢从姥姥和妈妈的口中了解到,在过去,评价一个女子的贤德与否并不是看她读多少书、识多少字,主要就是看她有没有一手好女红,能否为家人牵针引线、缝衣纳鞋。她记得第一次是用6块小布片给自己缝制的布包;长到十几岁时,便开始跟外婆和母亲学做绣花鞋。起先,手不听使唤,小手指常常被扎破。然而胆大、心细的她却照做不误,且十分痴迷。尽管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在读书,但始终没撂下针线活,做完作业,尤其是放了假,一直把它当作一项业余爱好。大学毕业时,同学之间互赠纪念品,别人一般送纪念册、钢笔什么的,而她送的却是绣花鞋。大学毕业后,她分配到北京工作。工作之余,绣花、做鞋的爱好一直没有间断。

到了20世纪末,蒋丽娟的外婆去世了,母亲也进入古稀之年。她母亲不仅会做各种绣花鞋,还会多种盘扣。她看到母亲一直坚持做各种手工绣品,固守着这份执着与真情,感觉真是不容易啊。在工业化的今天,衣服、鞋、帽应有尽有,买着穿便宜又方便,即使是农村,也很少有人自己动手制作了。一想到未来,就觉得一代代传下来的手工艺眼看就有断档失传的危险,心里有些难过。多少个夜晚,她从柜子里拿出包了一层叉一层的祖传镇宅之宝:刺绣珍品镜衣“梅兰竹菊”和盖布绣品“百子图”,久久地凝视着它们,情绪激动。镜衣“梅兰竹菊”是外祖母出嫁时的陪嫁物,是外祖母的母亲绣的,大约绣于1801年——1805年,这件宽54厘米,长71厘米的绣品上绣的是松、竹、梅、兰及禽、兽等吉祥物,象征夫妻恩爱、平安幸福,也缠绕着一位母亲无尽的爱。盖布绣品“百子图”则出自外祖母之手,是在绿色缎面上绣的一个个形态各异、活泼可爱的童男童女。她想,流传了几代人的手工艺不能让它走到人死艺亡的绝境,一定要千方百计地保留下来,传递下去。于是,她在2001年8月毅然决然地申请了内退,把全部心思都倾注在了绣花鞋的研究上,以弘扬中国鞋文化。刚开始时,她天天往國家图书馆跑,查阅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资料,积累素材。她还亲自到北京的商业集中地王府井商业区及旅游商品商店做调研。很陕,她就在家里开办了巧娘工作室,让刺绣高手、经验丰富的母亲担任指导老师,采用口传心授的方法培养了一批“京都巧娘”,使她们掌握了京绣技艺和制作绣花鞋的工序:构图、描图、替样、打袼褙、选面料、配线、剪鞋底、纳底、绣花帮、帖金、挂里……

不到1年的工夫,就制作完成了包括儿童工艺布鞋、虎枕、绣鞋、肚兜、香包、耳枕等50多种的手工刺绣产品。大大小小、琳琅满目的绣花鞋,足有两千多双,大到长约七八十厘米的大红绣花鞋,小到只有三四厘米的袖珍“金莲”,双双做工精美,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endprint

猜你喜欢

正阳门瓮城绣花鞋
古城池中瓮城的起源、作用与历史发展
论明代北京皇城的瓮城结构
精美“中国鞋”
北宋东京开封外城的历史演革
鄂尔多斯高原古代城址瓮城的类型学考察
花腰姑娘绣花鞋
2号线前门站
爱上做“迷你”绣花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