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固”的君子形象

2018-02-08朱康有

月读 2018年2期
关键词:忠信意气学问

朱康有

《论语·学而》中记载,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的这段话中有一个“固”字应当引起我们注意。这个“固”,不是说你对所学的东西记住了,一辈子忘不了,而是把所学所悟之理时时处处落实到人生的实践中,稳固到自己身上,将知行合为一体。儒家所塑造的人格形象首先是“成己”—先成己,再成物。成物就包括成就别人、成就事业,最终确立挺拔的“大我”之实。这里的“君子”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如何去学习才能让学问在自己身上扎下根的榜样。

“学问深时意气平。”为什么有些做学问的人往往意气不“平”呢?我们在现实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所谓满脑子都是思想和见解的人,在谈到时局、谈到他人时,往往激愤不已,总以为世上没有比他更高明的人了。这就不是“固”了,而是固执己见,用观念把自己封闭、固化起来,如此就很难思考、容纳和吸收他人的思想而提高自己了。他可能想象不到的是,自己不平的“意气”无意中伤害了身边的人。这也是其学问远远没有进入高层境界的体现。真正的学问大家,你和他在一起,没有拘束,其乐融融,殊不知正是这种“平和无间”的氛围,无形中感化了周围人的心灵。

“重”和“威”是“学固”的前提,也可以说是一个人“学养”深厚的结果。身心的庄重,体现在一言一行中,一股威严之气便显露出来,能够使人静心平气,清明在躬。再求教于方家,践之于己身,身以载道,可不重不威乎?

如果说“重”和“威”还偏重于对君子人格外在形象的构建,那么“主忠信”就完全侧重于内在素质的塑造了。我们当然希望内外能够统一起来,但退而求其次,为人处世尽力做到“忠”和“信”也是不错的。因为完全做到“忠”和“信”几乎不可能,那是一个很高的标准。因此,“主”者,努力也。失忠信,则会狡诈伪行,未学之前已离大道。如果不思悔改,即便有博闻强识,按儒家的标准,也只是“支离之学”“末学”的“小人儒”,非但谈不上“学固”,只能是愈学愈歧了。

“无友不如己者”存在着多种解读。最普通的解释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论语》后面讲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都是提出要慎重交友。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儒家重习性的养成,以友为师,自然不屑于和“损者”为伍。另一方面,可师者为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善者”当然要“从之”,“不善者”则要引以为鉴,将其作为一面镜子,同样也是“我师”。从这个意义上讲,君子对人,取其所长,并不求全责备,在识人用人上包含着尊重的意味。此外,这句话可能还有更广泛的意义。人生境界欲向更高的阶梯迈进,就要时时查检自己的短缺和不足,以贤者为师,从而成就一流的理想人格。《礼记·学记》中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缺乏学友间的交流切磋,就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此学当然不足以为“固”。

最后,就是学无止境。學问,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改进求上的过程。“过则勿惮改”,圣人的教育很平实: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明知是过,却不改,那就叫错上加错。

(作者系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副会长)endprint

猜你喜欢

忠信意气学问
雪夜读书
百岁“武痴”
百岁“武痴”
意林双周历学问勤中得(2017.9.16—2017.9.30)
十室之内,必有忠信
不该丢失的意气
谈意气
裁剪的学问
赛跑中的学问
高管偷腥“小萝莉”难脱身,逃亡千里血案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