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辑】老北京话里的大同方言
2018-02-08
拿山西大同话往北京话里掺和,确实让人觉得不着调(diao)。因为北京话属于北方方言,山西话则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及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的话相近,属于西北方言。
100元纸币刚面世的时候,北京流行过这样一个段子:
一个外地人在北京坐公交车买车票,拿出一张面值10元的纸币,伸到售票员面前说:“见过吗。”
售票员一听这话,心说:嘿,这不是跟我叫板吗?他陡然色变,立马儿掏出一张面值50元的票子,在这位乘客面前晃了晃说:“你见过吗?”
那个外地乘客不明就里,依然拿着那张10元的纸币说:“见过吗。”
售票员急了,“嗖”地从兜里掏出一张板儿新(非常新)的100元纸币,得意洋洋地在他面前晃了晃说:“你见过这个吗?”
那个外地乘客又说了两句见过吗。一看车进站了,懊恼地说“快让我下车吧,我到站了!”
车上的人一看站牌是建国门,这才明白他说的“见过吗”,其实是“建国门”,不由得哄堂大笑。
这位老兄就是山西大同人,您说大同话跟北京话的差别有多大吧。大同人说话的口音确实比较重,比如:
【真的,大同话说:“征的”;
【分了,大同话说:“疯了”;
【金银,大同话说:“经营”;
【春分,大同话说:“冲锋”;
【遵循,大同话说:“棕熊”;
【一群人,大同话说:“一穷人”;
【不赖,大同话说:“不累”;
【没赔,大同话说:“没牌”;
【不借,大同话说:“不贱”;
【茄子,大同话说:“钳子”;
【不全,大同话说:“不瘸”;
【悬,大同话说:“穴”,等等。
研究大同话非常有意思,比如大同话也有儿化韵,小盆、小碗、小口袋,也说成小盆儿、小碗儿、小口袋儿等等,但有些动词,如上、下、进、出、过、回、起、醒等,如果后面用到“来”字,就省了,加儿化韵和“啦”字。比如“上来了”,大同话说:“上儿啦”;“进来了”,大同话说:“进儿啦”。“您们”,大同话说:“您儿们”等等,跟北京话区别很大。
但大同话中的许多方言和说话的词缀,跟北京话是非常接近的,比如:“不用”,用北京话说是“甭”,大同话也是“甭”。“很”字,北京人习惯说成“挺”。如“很多”“特多”,北京人要说“挺多”。“很美”、“特美”,北京人要说“挺美”。大同人也这么说。
此外,有些词缀,大同话跟北京话也是相同的。比如“忽”字,大同话有忽搧、忽悠、忽颤、忽吃等词,这些词不是北京人常说的吗?
再比如“哒”这个字,在大同话里经常做詞缀,如“磕哒”、“蹦哒”、“甩哒”、“遛哒”、“拍哒”等等,与北京话基本相同。
大同话里常用到“可”字,形容程度之好之坏,有非常怎么样的意思,如:疼,说“可疼了”;冷,说“可冷了”;甜,说:“可甜了”。这跟北京话也没什么两样。
跟北京话相同的方言还有:
【天擦黑了——傍晚。【大天早起——早上。
【大头——缺心眼。【晌午——中午。
【二乙子——两性人。【老疙瘩——最小的孩子。
【愣壳——愣头愣脑。【跟前——面前。
【甭价——不要,不用。【烧心一醋心。
【不缕忽(北京话也说:不缕会)——没在意。
【坐蜡———陷入为难境地。【甭价——不要,不用。
【跟脚——鞋穿得合适。【放泼—撒泼。
【寡气——小气。【跟前——面前。
【够深的——学问大。【没调——不着调,不靠谱。
【平不塌——不突出。【山声野气——嗓门大。
【介壁(北京话加儿化韵)——隔壁。
【日子过得仔细——节俭。【取灯——火柴。
【趿拉板——拖鞋。【衣兜——衣服口袋儿。
【眼涩一疲倦。【搌布——洗锅碗用的抹布。
【山旮旯——山沟。【来不来——动不动。
【忽悠——煽动。【可可儿的——正好。
【猴儿喽着——小孩放在肩膀上玩耍,走道。
【定会儿(北京话:愣会儿)——杲一会,定定神。
【款款的——轻轻的。【活泛——灵活。
【二不大——不大不小。【临完——到最后。
【缕续一陆续。【来一骨节——来一段。
【拢共——总共。
【红话(北京话:红火)——热闹,【豪些——很多。
【稀里哈(哗)啦——随便。【营生——工作。
【半不拉——进行了一半。【由头——理由、借口。
【二不棱登一不在乎。【酸不溜丢——说话拿腔拿调。
【骚眉辣眼——风骚之态。【光不溜溜——光滑。
【七老八十——年龄大。【黑不隆冬一天黑。
【归里包总(堆)——满打满算。
【哼(喝)五喝(吆)六——瞎咋呼,呵斥人。
【拐七趔八——走道不稳。【可世界——到处。
【清汤利(寡)水——汤里没什么东西。
通过以上对比,不难看出北京话跟大同话的渊源。虽然它们属于不同的方言区,但相互之间还是有关联的。这种关联源于北魏时代,您别忘了当时的大同话跟现在的普通话一样是“国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