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天矩地置城乡

2018-02-08景志刚

资源导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谓之土地

文 | 景志刚

自华夏先民在东方大陆点燃文明的火种,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便成为中华儿女生息、繁衍和成长的舞台。每一处都市、城镇、村落、农田、道路和沟渠,都记载着民族的印迹和历史的进程。

“画疆兴庶务,地矩囿天规。”如何科学规划、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历来是王朝统治者和先贤们思考的重大问题,并由此探索出一条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治国之路。

体国经野立规划

规划,历来被称作统筹土地开发利用的“龙头”。在古语中,“规”的本义为“正圆之器”,即圆规,后引申为法度;“划”原本指以刀锥刻画,后来也作设计之意。

尽管现代意义的土地规划出现较晚,但古人很早便认识到规划对于土地利用的重要性。“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周礼》开宗明义阐述了治国兴邦的首要任务,强调天子建立国家,必先辨别方向,明确宗庙和朝廷的位置,划分都城与郊野的界限,处理好城乡之间的关系。在西周官员体系中,大司徒的职责便是“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而辨其邦国、都鄙之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这里的“天下土地之图”,不仅指地图,更带有土地规划图的性质。

“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坰。”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辞书《尔雅》,记载着商周时期城镇与农林牧用地的布局。邑即城镇,是人们聚居的地方;郊在邑之外,为城镇周边的耕地;牧在郊之外,为耕地外围的牧草地;野在牧之外,为牧草地外围的未利用地;林在野之外,为未利用地外围的林地;坰在林之外,指离城镇很远的荒地。这种以城镇为中心的同心圆布局,至今还影响着城乡土地规划者的思维。

叁国伍鄙划城乡

城乡土地如何划分,人地关系如何均衡,各类用地如何配置,直接影响城乡的布局、人口的聚居、农业的生产,向来是土地规划开发利用的前提,也为历代治国先贤所重视。

明定国野。土地是有限的,既要满足城镇人口居住和商业手工业发展的需求,更要保证农业生产所需的耕地,城市规模的大小必然受制于农业水平的高低。“国城大而田野浅狭者,其野不足以养其民。”春秋时,管仲就提出,如果城镇土地的规模过大,必然造成农田数量减少,粮食总产量下降、农产品供应匮乏,难以满足人民生活所需。这与当今严格保护耕地、合理控制城市规模的政策如出一辙。

民地相宜。“地狭而民众者,民胜其地;地广而民少者,地胜其民。”战国时商鞅对人地比例失衡的后果进行分析:“民过地,则国功寡而兵力少”,人多地少导致粮食生产难以满足军民需要;“地过民,则山泽财物不为用”,地多人少则使各类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他认为,最合适的人地比例应该是:“垦田足以食其民,都邑遂路足以处其民,山林、薮泽、溪谷足以供其利,薮泽堤防足以畜。”

均衡地类。不同地类的搭配,形成不同的生态系统和资源环境。商鞅提出:“地方百里者,山陵处什一,薮泽处什一,薮谷流水处什一,都邑蹊道处什一,恶田处什二,良田处什四。”也就是说在方圆百里之地,山岭丘陵、湖泊沼泽、谷地河流、城镇道路各占十分之一,薄田占十分之二,良田占十分之四。在这种理想状态下,“以此食作夫五万,其山陵、薮泽、溪谷可以给其材,都邑蹊道足以处其民”。

分业用地。管仲在齐国为相时,将人民按职业分为士、农、工、商“四民”,对不同的职业安排不同的居住区域,并提出“叁其国而伍其鄙”的土地分类利用政策。“叁其国”,就是把非农建设用地划分为二十一个乡,其中“商工之乡六,士农之乡十五”;“伍其鄙”,则是将农村土地分为五大属区,“五家为轨,六轨为邑,十邑为率,十率为乡,三乡为属”,安排农业人口居住并从事农业生产。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土地规划理论。

井邑沟洫利农地

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地的合理规划与利用。中华农耕文明源远流长,《诗经》中就已有勘测土地、垦荒种田的记载:“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商周时的人们,已懂得采用日影法测量平原和山丘,调查山坡南北采光情况,勘明附近的水源与水流,勘察低地开挖排灌渠道,开垦出大片的耕地来种植粮食。《周礼》以当时形成的“井田”为基础,规划出一套完整的农用土地布局与体系。

井邑——农田系统。“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古时“一夫受田百亩”,九个成年男子所受的九百亩土地为一井,四井为一邑,四邑为一丘,四丘为一甸,四甸为一县,四县为一都。在“夫-井-邑-丘-甸-县-都”的农田体系中,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官府收取贡赋田税。

沟洫——水利系统。农田离不开灌溉水系,根据田块大小,挖掘宽度、深度不同的干渠和支渠,分别称为遂、沟、洫、浍。夫与夫之间是最小的水渠,“广二尺,深二尺,谓之遂”;“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成,成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方百里为同,同间广二寻,深二仞,谓之浍”。各类水渠如网状的血脉,铺满大地,直通河流。

径畛——道路系统。道路是农业生产和物资运输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 与遂、沟、洫、浍、川等水系平行分布的,是通往各地的道路。径、畛、涂、道、路,纵横大地、四通八达,人们穿梭往来、劳苦耕作,遍历百态人生。

九经九纬建城邦

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密不可分。承载着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功能的城市,将人类带入一个全新的生存空间。中华文明越过山川、河流、村落和农田,开始在雕梁画栋、红砖碧瓦间前行。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考工记》以白描的笔法,勾勒出商周城市土地利用的图景:天子王城占地九平方里,四面各有三个大门;城内南北大道、东西大道各九条;王宫建于王城中央,左边是祭祀祖先的太庙,右边是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的社稷坛,前面是官吏议事的朝廷,后面是商旅交易的集市,朝廷和集市共占地一百亩。这一经典设计传承后世,奠定了历代都城的基本框架,一直影响到明清乃至今天的北京城。

与分封建制相对应,王城、诸侯城、采邑的建设各有规格。比如城市道路,王城“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古时一轨约八尺(一辆两轮马车的宽度),即王城的南北大道宽七丈二尺,环城大道宽五丈六尺,城外大道宽四丈。而“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诸侯城内南北大道不能宽于王城的环城路,采邑内南北大道不能宽于王城外道路。

从西周先秦诸子论井田,到汉唐明清屯田垦荒;从周公建洛邑,到梁思成设计新北京,城乡土地规划走过3000多年的历史长廊。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借鉴苏联的理论和方法,新中国土地规划事业在国营农场建设、移民垦荒、农业合作化以及人民公社建设中起步,山、水、路、林、田、渠、村综合规划利用逐步为人们所接受。1986年,《土地管理法》颁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获得法定地位。1987年至今,先后三轮规划编制实施,城乡土地利用接连迈上新的台阶。

古老的黄土地,如同凝固的历史,演绎千古风流,传承万世文明。抚今追昔,我们从一田、一地、一城、一乡中探寻祖先的遗迹;登高望远,我们也将在这广袤的大地上,规划出更加壮丽的蓝图,构筑起更加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谓之土地
我爱这土地
“土地托管”让荒芜土地绿起来
土地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钱本草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