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示语反先用的语用功能及限制因素

2018-02-08李丽晶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人称语境现象

李丽晶

(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指示语(Deixis)是指示某种存在的语言形式,是语言交际中最基本的成分。研究指示语的“反先用”现象,可以指导人们在日常交际中更好地使用指示语,使语言交流获得更好的语用效果。

在语用学研究领域,研究最早的是指示语的指示现象,研究指示语在静态语境下人们采用何种语言形式来达到交际的目的。在西方最早对语用学指示语进行研究的语言学家有比勒、莱昂斯、菲尔墨、列文森等学者,他们对指示语的研究主要是对指示语的指示现象进行对比分析,虽然他们也注意到了指示语的映射现象与先用性质,但是他们对此现象的研究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指示语反先用的研究不仅可以在静态语境下也可以在动态情境下。作者发现五大种类的指示语有其不同的语用功能,制约的语用条件也不一样。所以,本文将从指示语反先用的语用功能和语用条件两方面来讨论人称指示语和时间指示语的反先用现象。

一、指示语的反先用

要理解指示语的反先用,首先要理解指示语的先用。指示语的先用现象涉及语言使用者在使用指示词语时的一种心理趋势,即言语参与者对处于言语指示域内的人、事物、地点和时间优先使用指示语指示。如:某一个即将要发生的言语行为,说话人为小芳,她说话的编码时间(coding time)日期为5月23日,她要表达自己去图书馆学习了,她通常会说:“我今天去图书馆学习了”,但是如果她将指示词语改为指称词语说成:“小芳5月23日去图书馆学习了”,这就会让人感到困惑,并且以为“小芳”不是说话人“我”,“5月23日”也并不是指“今天”。由此可见指示词语具有先用的性质,通常情况下,人们都会优先使用指示词语。指示语先用现象最早是由Levinson在分析英语部分时间指示语yesterday、today和tomorrow时提出来的,他认为,人们使用指示语时,将优先使用yesterday、today、tomorrow这些指示语,而不是使用与之相对应的表示历法时间的词语,但是对这一现象他并没有作深入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张权发表了《试论指示词语的先用现象》,首先提出了指示语的反先用现象。

语言具有自组织功能、协调功能和描述功能。自组织功能是指不借助言语行为之外的因素在语言要素实现表述功能的同时实现建构自身、运转自身、维系自身的功能。指示语先用的特性就是其自组织功能的产物,但是当语言的自组织功能、调剂功能、描述功能发生冲突自组织功能占下风时,就会出现指示语的反先用现象。语言的调剂功能在语言交际中起调节双方人际关系亲疏的作用,当它占上风时,言语行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就会使用指示语的反先用,或拉近或疏远双方的心理距离。在不同场合下,语言的描述功能对语言表意准确度的要求也不同,在需要突出这一功能时,就会有指示语优先使用或者非指示语优先使用的情况存在。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表意确切性要求比较低,并且可以通过实时语境获取信息,这时指示语往往先用。而在法庭、合同、商业活动等特定情境下,对语言表达准确度的要求较高,为防止产生歧义和误解,这时人们则会违反指示语的先用性质,而选择包含更多语义信息和不依赖于语境的非指示词语,即指示语的反先用。也就是说在特定的语境下,会出现指称词语取代指示词语的现象。如:这刘姥姥心神方定,才又说到:“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

刘姥姥在与王熙凤的对话当中,不用人称指示语“他”来称呼“板儿”,而是使用了人称指示语的反先用“你侄儿”。板儿是刘姥姥的外孙,板儿的曾祖父和王熙凤的祖父连宗,王熙凤认板儿做侄子,实质上板儿和王熙凤的关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姑侄关系。另外,刘姥姥的地位不能与王熙凤相提并论,且她又是来求王熙凤帮助的,因此一再强调“你侄儿”,使用人称指示语的反先用是为了拉近与王熙凤的心理距离,使得王熙凤顾念与“板儿”的亲属关系,最终愿意帮助刘姥姥。

二、指示语反先用与先用的并用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发现指示语除了有指示语先用和指示语反先用两种情况外,还存在指示语先用和反先用并用的现象,以下以人称指示语和时间指示语为例。

(一)人称指示语的先用与反先用并用

第一人称指示语先用与反先用并用:

(1)我绝不会干那种事,我李明不是那种人。

(2)妈妈,为什么你的肚子上有个疤痕?

这是医生用刀划开取出你的地方。

那为什么你偏偏要把巧巧我装到肚里呢?

(3)老德宝激动地说:“噢——我老德宝早就听说,杭州有个开粥厂、赈灾民、三年大舍药、有着二品顶戴的胡雪岩胡大官人。说心里话,还真不敢相信呢!现在我可见着了!”

(4)我孙文要为革命生,也要为革命死。

(5)我张长反就不信他陶凡能一手遮天。

(6)我张太来就不把你王愁花放在眼里,又怎么了?

在(1)~(6)的例子中,说话者为了表达强烈的情感,前一分句用了人称指示语“我”、“你”和指称词语“老德宝”、“胡雪岩”,后一分句改用“我+指称词语”或者“指称词语+我”的人称指示语的先用和反先用并用,“我李明”、“巧巧我”、“我孙文”、“我张长反”、“我张太来”、“我老德宝”,显得有力度。

第二人称指示语先用与反先用并用:

(1)华菁你为什么不结婚?

(2)一句话,你金秀是受了委屈,却并不丢人现眼。(《皇城根》)

(3)就连你林大立,不是也以为王喜认识了金枝,要改邪归正,奔着成家立业,好好过日子的路子走了吗?(《皇城根》)

(4)你们记者总是喜欢捕风捉影。

“你”具有泛指的功能,但是在(1)~(4)例中使用了指示词语的先用和反先用并用“你(们)+指称词语”,使得“你(们)”的指示对象得以明确限定,具体到某一个人“华菁”、“金秀”、“林大立”或者某一群体“记者”,达到劝说、安慰、谴责的目的。

第三人称指示语先用与反先用并用:

(1)孙中山……说:“只要他袁世凯赞成共和,让清室退位,中华民国得以确立,我随时准备把大总统职位移交给他。”

(2)电话情景:外婆说以后要学会照顾好自己,别让爸妈担心,外婆她还说要多给家里写信。

(3)亲属长幼关系:妈妈,安得鲁叔叔他说了,下星期露西会去玫兰姑妈的农场,我也去,可以吗?(《桑非尔德农场》

第三人称指示语通常是用来指不在场的第三方,因此(1)~(3)例中说话人在使用了“他/她”之后,还同时使用了指称词语“袁世凯”、亲属称谓“外婆”以及“安得鲁叔叔”,避免因第三人称的人不在场而指代不明,使用指示语先用与反先用使语义表达清楚,指代对象明确,同时也表明人物之间的感情亲疏。

第一、第二、第三人称指示语先用与反先用并用:

(1)没有你芮瑾,哪会有我胡雪岩的今天?当初,……(《胡雪岩》)

(2)只要他袁世凯赞成共和……我孙中山随时准备把大总统职位移交给他。

(3)别说他老人家给我规定了三条,就是十条八条我谷瑞玉也一定接受。

(4)我张长反和你黎明都这么辛苦,他陶凡草包一个,凭什么拿的工资比我们多?

(5)小东你说要买一套科普读物,妈妈我去北京一定给小东买,小东你在家里要乖,听你爸爸的话。

在这几个例子中,一个句子中至少有两个以上提及的人,因此为了避免人物关系混乱,采用了人称指示语的先用与反先用并用,避免了歧义的产生或者指代不明确,同时还采用了“亲属称谓+指示代词”的方式“妈妈我”,突出人物之间的关系,拉近人物间的心理距离,使自己的交际目的得以实现。

(二)时间指示语的先用与反先用并用

(1)因停电,星期三浴室停开一天。宿管科4月12日(星期三即明天)

(2)新当选的研究生领导班子于明天(7日)上午10时在8号楼202房间开会。5月6日

(3)今天夜里到明天白天阴,有小雨或小雪,明天最高温度……,天气趋势,26号阴。(江苏省气象台3月24日17点发布的天气预报)

(4)现在播送江苏气象台今天早晨5点钟发布的天气预报,今天白天到夜里阴,有小到中雨……。天气趋势,18号有雨。3月17日

在以上几个例子中,用指称词语“星期三”、“7日”、“26号”、“18号”后,还使用了“明天”、“今天”这些指示词语,时间指示语的先用与反先用并用,即使读者不在现场,也不会因编码时间和解码时间的不一致而造成时间的理解错误。就算是粗心大意的读者看到这些通知,由于有时间指示语的先用与反先用并用,也不会造成理解上的错误。

三、指示语反先用的语用功能

指示语反先用的使用目的是为了表达一定的语用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表达移情或离情的交际目的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说话人会根据自己的意图以及交际的对象选择不同的指示语,以改变双方的心理距离,拉近或者疏远对方,通过指示语的变化,产生心理上的语用效果。指示语反先用现象同样如此。例如:“谁欺负宝宝了?叔叔找他讲理去。”在这个例子当中,用指称词语“宝宝”代替第二人称指示语“你”,用“叔叔”代替“我”,从小孩的视角出发,使他感到自己不是孤立的个体,拉近了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达到移情的目的。

再如:妻子:“亲爱的,帮忙拖地好吗?”丈夫:(没回应)

妻子:“晓明,帮忙拖地好吗?”

丈夫:(依然没回应)

妻子:“张-晓-明,关掉电视,拖地去!”

从这个例子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妻子对丈夫的称呼发生了变化,一开始妻子亲切地称呼丈夫“亲爱的”,在没有得到丈夫的回应后,妻子的态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于是直呼丈夫的名字,在同样没有得到回应后,妻子终于生气地喊出了丈夫的全名。妻子的态度发生了由亲切——生气——到怒吼的渐变,从中可以看出人称指示语能够表达出离情的语用效果。

(二)表达特定的情感

人们使用指示语的反先用来指称指示语内的人、时间、地点是为了突出强调某种情感。第一人称指示语的反先用,是用自己的名字来代替第一人称指示语中的“我”。使用自己的名字通常是为了表明身份以表达庄严、自嘲、自尊等感情色彩。

(1)A.老庄这件衣服挺不错的嘛?

B.哪里,三十多块钱,老庄(=我)能穿什么好衣服?(会话记录)

(2)你们放心好了,老李(=我)这个人说话还是算数的。(会话记录)

(3)A.你还挺聪明的嘛!

B.那当然,张小二(=我)是什么人呐!

(4)A.你到底要不要比赛啊?

B.要!王林(=我)可不是瘪三!

例(1)中用“老庄”代替“我”,将自己的位置放在指示域外,表达出老庄一种自嘲的意味。“老李”、“张小二”、“王林”这些指称语都是为了突出自我这个个体,强调自己的人格品质,表达出自尊的情感。

(三)避免意义模糊含混

人称指示语和时间指示语的反先用是避免发生歧义和误解。说话人用指称词语代替指示词语能使表达更为准确、清楚。如:

(1)“王府井5月11日至13日母亲节珠宝化妆品独享赠品,100减50,化妆品50减10,珠宝3.5折。”

(2)本报讯: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八届五次全体会议3月13日在南京召开……。1992年3月14日《新华日报》

(3)“谨定于2012年5月5日(星期六)农历四月初一为张某、王某举行婚礼,敬备薄酒恭候李某携家眷光临某某大酒店。”

(1)~(3)中的时间指示语均采用绝对时间,避免了人们因参照时间点的不同而产生错误的理解,准确地表达了商场搞活动、举行会议、举办酒席的时间,避免了表意不清现象的发生。

四、指示语反先用的语用条件

指示语的反先用会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也就是说指示语的反先用是在特定语境下使用的。主要有以下因素的制约:

(一)语境要素

例如在打电话时,因为不是面对面地交谈,在回答对方的询问“你是谁?”时,人们通常会用自己的名字来回答,或者用某某+官衔/职位来回答。

(二)情感因素

在语言交际时,人们常常会使用特定的交际策略来表达特定的情感,以实现自己交际的目的。当指示语的先用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时,人们就会使用指示语的反先用。如:“宝宝乖,妈妈去给宝宝买好吃的。”在例句中如果不使用“宝宝”、“妈妈”这些指示语的反先用,而使用指示语“你”、“我”,不仅会造成小孩在理解“你”、“我”上的困难,同时也不能表达出妈妈对宝宝的疼爱与亲昵的关系。

(三)语体要素

在合同、公文、报纸、书信、法庭对话等特殊的语体中,指示语反先用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如:“辩护人认为本案抢劫行为实施者罗某之死与被告人吴某的行为之间不存在构成过失杀人罪所必须的直接的必然的因果关系”。在这句话中,用指称词语“辩护人”代替人称指示语“你”,意在强调说话人的身份以及职业,淡化个人因素带来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同时也突出了法庭对话的庄严性、权威性和公正性。

(四)社会因素

人称指示语的自称名以及称呼语的反先用都是为了强调个人的某种主观情感,起到移情或者离情的作用。人称指示语中的社会称呼语就显示出社会因素对指示语反先用的制约作用,如身份的差别。学校的校长人们尊称其为:某+校长,显示其社会地位,表达人们对他的尊敬。另外,人们还会用职业来指称不同的对象,如:“我要解释!”“警察(=“我”或“我们”)有权现在拘捕你,法庭会给你机会解释。”(《义不容情》)

五、结语

指示语是语用学重点研究的对象,指示语的使用与语境和语言使用者密切相关。在特定语境下使用指示语的反先用或指示语的先用与反先用并用,能够很好地实现语言使用者的意图。本文仅对人称指示语和时间指示语的反先用现象做了一些简单的梳理,关于其他指示语的反先用现象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1]Levinson S C.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张权.试论指示词语的先用现象[J].现代外语,1994,(2):6-12.

[3]刘弘.指示词语的先用和反先用现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4]彭杉.法庭话语中指示语的先用和反先用现象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5.

[5]陈莉娜.浅谈英语教师话语的特征及使用原则[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3):60-62.

[6]盛卓立.浅议翻译中的语用对等问题[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6,(1):45-47.

[7]刘呈华.现代汉语人称指示语的反先用现象[J].修辞学习,2006,(6):26-29.

[8]赵宏伟,尹立鑫.指示语先用现象的可及性阐释[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7,(2):91-94.

[9]贾慧.试析英语人称指示语的反先用现象[J].教育时空,2008,(11):156-157.

[10]魏澜.浅析指示语的反先用现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99-200.

[11]贾君芳.新闻标题的关联理论视角[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5):45-47.

[12]唐盈.英语指示语的先用与反先用现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13]杨司桂.论功能对等与影视翻译[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0,(5):52-55.

[14]杨丽.论英汉人称指示语中的反先用现象[J].时代文学,2011,(8):193-194.

[15]鲁容.汉语时间指示语先用和反先用的经济阐释[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6):99-101.

[16]曹丽丽.浅析英语人称指示词语的反先用现象[J].外语交流,2013,(3):48-49.

[17]郑加焘,周树军.指示语反先用现象的关联阐释[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118-120.

[18]李冰.律师论辩中指示语反先用现象的顺应性研究[J].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5,(11):82-84.

猜你喜欢

人称语境现象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拼图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跟踪导练(三)2
奇异现象传真
人称代词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