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悦目·吉祥·慰藉
——略谈我国民间泥塑的文化内涵

2018-03-15张永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泥塑吉祥寓意

张永

(安徽三联学院艺术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体系庞杂、品种繁多、绚丽多彩,反映着百姓的衣、食、住、行、用等[1],其中,民间泥塑历史悠久、分布甚广、敦厚艳丽、活波多样、文化内涵丰富,并随着朝代更迭和审美意识的变化而变化。至今,中华大地仍然有十多种类型的泥塑在民间流传。我国民间泥塑的寓意十分丰富,它们在社会生活中广受大众喜爱,尤其是造型可爱、古朴拙雅的小型泥塑玩具,既可放在家中陈设观赏,又可供小孩儿玩耍取乐。

在农耕文化影响下,中华民族形成了“勤俭、谦和、礼让、含蓄”的特有性格,在社会生活中,做事、造物不直表其意,而是把真正的含义寄寓于其他的语言、形象或符号之中。我国民间泥塑艺术亦如此,在泥塑制作中,多数是先有故事后有作品。艺人在制作时,运用各种造型、图形、色彩等方式,把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融入泥塑作品中,其寓意反映了人们生活中的愿望与理想。

任何事物的起源、发展、传承都有多面性,有显性条件亦有隐形条件,有视觉条件亦有心理条件。要深入解读我国民间泥塑的文化内涵,须从表象、寓意和心理三个层面去探究,由表及里,逐渐深入。

一、民间泥塑的表象层面

表象是指客观事物经过感知后经大脑处理所得到的形象。事物的显性存在是被感知的首要条件,事物的形态决定了被感知的一般结果,而最终结果与感知者的文化、民族、宗教、环境、年龄、阅历等因素有直接的关系。

我国各地的民间泥塑,由于起源时期、创作者及欣赏对象的不相同,导致作品的材质、内容和形式也不相同,并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语言。泥塑作品的表象要素,可以概括为图形、色彩、肌理和造型四个要素。在传统的艺术品创作中,图形和色彩往往是无法分离的。我国传统的色彩观念中,黑、白、青、黄、红是民间泥塑制作中普遍使用的色彩,用色绘形,形色俱显。由于作品色彩采用较少,导致对比强烈、色彩艳丽。肌理是由材料变化或人的行为引起表面变化的效果。为了翻制方便,泥塑作品的主体表面基本上为光滑面,肌理多为色彩制作的平面肌理,以此来增强人们的视觉对比。造型是指物质存在的实际形态。表现在民间泥塑上就是艺人塑造出的各种作品,其多数使用大曲线,简洁概括,特征突出。

一件优秀的艺术品,往往是图形、色彩、肌理和造型的有机综合体,处处体现美感和喜感[2]。河南淮阳“泥泥狗”和浚县“泥咕咕”,造型敦实、古拙、粗犷、怪异,以黑色为底,然后绘上四色,整体色彩厚重、明确。以黑色底衬托出所绘图形,图形以线条表现为主,线条肯定、有力,图形疏密得当、主题突出、造型粗犷概括、形象怪诞,给人以神秘、虚幻之感,表现出对“人祖”的敬仰与崇拜,深受老人、妇女和小孩的喜爱(见图1和图3)。[3]凤翔泥塑造型概括、夸张、饱满、活波。图形绘制流畅丰富,色彩火暴热烈,大量的线条穿插其中,形成了强烈的点、线、面、色对比,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深受国内外爱好者的喜爱。说起惠山泥塑,那胖墩墩、圆溜溜、笑盈盈的“大阿福”形象定会浮现在大家眼前,它造型夸张、构图饱满、色彩明艳,多以块状颜色为主,笔触细腻,泥塑表情憨态可掬,富有浓郁的江南意韵,极富装饰性,讨人喜爱(见图4)。高密泥塑和河北玉田泥塑有很多相似之处,造型夸张、简洁、形象朴实、着色粗犷艳丽,以小型玩具为主,深受孩童喜爱,也具有装饰作用。以上列举的是我国民间泥塑中的“粗货”部分,它们各具特色,反映着我国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审美情趣。另外,“细货”部分主要是指泥人的制作,其中,以惠山泥人和天津泥人张最具代表性。他们的泥塑作品以“真”为标准,在形、色和场景上符合典故描写或社会现实,具有很强的装饰陈设作用。尤其是在近代“大写意”的人文环境背景下,因其很“像”,深受官商及百姓的喜爱,而大受追捧、红极一时,是我国民间泥塑在技艺方面的代表,但因其强调再现,所以缺少必要的内涵。

图1 浚县“泥咕咕”

图2 凤翔泥塑狗

二、民间泥塑的寓意层面

寓意是指某事物寄托或蕴涵的潜在意思。按寓意的功能不同,我国民间泥塑可分为祭祀信仰、节令风俗、人生礼仪三大类,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着民俗生活。

祭祀是指对佛、神或先祖的祭拜活动。信仰是指对某人、某物或某种意识形态的高度信任与尊敬,它是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意识行为。在这方面,以淮阳的“泥泥狗”最为显著,淮阳“二月二庙会”就是祭祀伏羲和女娲的传统民俗文化盛会。中华民族把伏羲和女娲奉为“始祖”和“生育之神”,敬称为“人祖爷”(见图3)。人们为了祭祀“人祖爷”及保护其陵墓不受外界侵扰,制作了数百个品种的“泥泥狗”为其守陵,如人面猴、双头狗、多头怪、九头鸟、猴头燕、独角兽、猫拉猴、草帽虎、怪狮、驮子斑鸠等。这种祭祀活动逐渐演变为信仰,有原始宗教的雏形,也有生殖崇拜的风俗传承。北京泥塑“兔儿爷”,是为了祭祀、感恩玉兔。此外,还有观音、土地爷、土地奶奶、福、禄、寿等泥塑,都是为了祭祀及求愿与感恩而制作的。

节令风俗是指在特定的时节、时令,大家约定俗成的集体性活动。这里是指在特定的节气供出售的、具有特殊寓意的泥塑。比如,南宋临安在立春当天出售的泥塑“春牛”,其寓意是春耕开始,以及寒气消退、阳气上升、万物更新的寓意;惠山泥塑中的“五色春牛”,是立春前后,为亲朋好友间互赠之物,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寓意;在宋代东京(今开封)每年七月七有“摩睺罗”出售,以求“乞巧”;以前,每到中秋佳节,北京城内的各主要路段就会有各种类型的“兔儿爷”出售,其寓意人间太平,祛病消灾。

人生礼仪是指在人一生中的不同年龄阶段而举行的相关仪式及活动。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以吉祥文化为主导,在人生礼仪方面,多以庆生、祝新、贺老为主题。送给新生儿泥塑玩具“麒麟送子”,寓意其长大后必是惊世良材、国家栋梁;送“刘海戏金蟾”,寓意求愿祈福、大富大贵。小孩满月、百日及周岁时,送“坐虎”,寓意虎头虎脑、虎虎生威;送“娃娃抱鱼”或“阿福”,寓意富贵吉祥(见图4);送“大公鸡”,寓意长大后一鸣惊人。新人结婚送“和合二仙”,寓意夫妻相爱,和谐美好;送“娃娃坐莲”和“并蒂莲花”,寓意连生贵子。老人大寿之日送“麻姑献寿”或“老寿星”,寓意老人精神气爽,延年益寿;送“八仙上寿”,寓意八仙祝寿、寿比南山;送“五福捧寿”,寓意吉祥如意,福寿连年。

图3 淮阳泥玩“泥泥狗”—人祖爷

图4 无锡惠山泥人文化第一景大阿福

三、民间泥塑的心理层面

我国民间泥塑历经近万年的传承与发展,至今依然受广大群众喜爱,除了表象层面的悦目和寓意层面的吉祥如意之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心理因素。心理层面的因素较为隐蔽,一般不为学者注意,就好比我们看一棵大树,多数人只看到显性的树干、树枝和树叶,很少有人会看到隐性的树根及其重要性,因为它深入土中,盘根错节不易被发现,而它才是根本所在。

在封建社会,由于长期受官僚、地主剥削,加之受兵荒马乱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百姓的生存时时受到威胁。据有关历史数据记载,我国从先秦时期一直到清中期,人口总数较少且自然增长率较低,直到清康熙年间才有明显的增加[4]。作为封建社会基本生产单位的“家庭”,人们的愿望和理想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子孙繁衍”。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通过劳苦耕作也很难解决温饱,于是在心里就对现实社会产生了强烈不满,便借助文艺来宣泄情绪。在其著作《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一书中说:“凡是文艺都是一种‘弥补’(Compensation),实际生活上有缺陷,于是在想象中求弥补”[5]。

悦目的图形、色彩、肌理和造型是民间泥塑的外在表象,吉祥如意的寓意是其内在述求,它们共同反映着人们的愿望与理想。愿望和理想源于现实社会的缺失,[6]缺失形成需要,需要是缺失的状态,并且缺失的事物具有一定指向性,同时,需要也是生活、劳动的动力源泉。当人们的需要通过生产劳动得不到满足时,就形成了心理缺失,造成心理不安、失去信心。这时就急需某一事物来充当“媒介”,去平复已形成的心理缺失。民间泥塑就是这个大“媒介”的一部分,它吉祥、如意的寓意就是人们的情感寄托,能使人得到心理慰藉和精神鼓舞,在幻想的世界里求得情感上的安慰。如:“人祖猴”寓意子孙繁衍;“兔儿爷”寓意驱病吉祥;“五色春牛”寓意五谷丰登;“坐虎”寓意虎虎生威;“阿福”寓意富贵吉祥;“娃娃坐莲”寓意连生贵子等,举不胜举。民间泥塑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和理想,希望泥塑能给自己带来“吉祥、如意”,这是一种自我的心理修复,也是治疗心理缺失的药剂,幻想“吉祥、如意”更是一种心理慰藉。

通过以上分析,具有心理慰藉作用是民间泥塑深受我国百姓喜爱的深层次原因。百姓把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寄托在泥塑作品之中,通过购买与欣赏泥塑作品,心理情感得到适度寄托与宣泄,这样才会恢复生存的希望和生产动力,继而以实际的生产劳动把愿望和理想变成现实,这才是真实的意义所在。我国民间泥塑作品的寓意,不仅仅是个人的愿望和理想,也是全社会的。泥塑的寓意与社会整体的心理渴望互补,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的心理需求,使之得到平衡,弥补了物质缺乏带来的心理缺失。我国民间泥塑的艺术形象是其寓意的表现形式,寓意是情感的表达、传递与宣泄,实现心理慰藉才是其内在的根本原因。

综上所述,我国民间泥塑风格质朴、醇厚、率真,形式多样,造型概括夸张,形象朴实,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着社会的世俗百态。悦目的造型和色彩是我国民间泥塑的审美需求,吉祥的寓意是社会的愿望与理想述求。透过悦目的表象,依据其寓意的述求,进而探析社会的心理,这是我国民间泥塑长久不衰的内在根本原因——心理慰藉。我国民间泥塑悦目的表象是情感表述,而吉祥如意的寓意是社会的现实需求,弥补现实与心理的缺失,最终实现心理慰藉,这才是解读我国民间泥塑的深层次问题。优秀的民间泥塑,既要悦目,又要娱情,更要慰心。深入探析我国民间泥塑的文化内涵,对民间艺术的学习、传承、借鉴和创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1]牟孝梅,张丽娜,王绿竹.论遵义仡佬族民间民居装饰雕花艺术[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2,(1):65-68.

[2]秦厚威.传统民间美术与当代设计艺术的融合[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5,(1):155-157.

[3]塑[M].合肥:黄山书社.2013.

[4]张道一.吉祥文化论[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11.

[5]朱光潜.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6]曾胜.视觉隐喻-拉康主体理论与电影凝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泥塑吉祥寓意
泥塑玩具
美好寓意品芝麻
同敲吉祥鼓 共度欢乐年
同敲吉祥鼓 共度欢乐年
多彩泥塑
泥塑师
民间美术——泥塑
与人为善 一路吉祥
盛放的寓意
《绿野仙踪》中隐含的颠覆性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