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诗词“鸿”意象分析

2018-02-08王国庆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惊鸿飞鸿苏轼

王国庆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一、宋词中的“鸿”

“鸿”在中国古典诗词王国中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意象。以《诗经·鸿雁》中“鸿雁于飞”为肇始,被广泛地用来表示各种情感。时至宋代,它的词义有了很大拓展,含义也更为丰富,常用的词如“断鸿”、“孤鸿”、“归鸿”、“飞鸿”、“离鸿”、“征鸿”等。

然而“鸿”既无凤凰之神秘传奇,亦无鹰鹞之高飞凶猛,为何却能够成为中国文人眼中牵心动魄的精灵呢?首先,它作为一种候鸟,南北迁徙,而中国士子交游天下,与故人朋友,亲人爱人南北别离,恰恰可以借之以寄相思。因此,它用得最多的就是表达传信寄情之意。如晏殊“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清平乐·红笺小字》),晏几道“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李清照“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念奴娇·萧条庭院》),无不是把“鸿”作为信使来用的。

其次,因为“鸿”连接着远方,所以它可以寄托作者的离愁别绪。如秦观“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周邦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瑞龙吟·章台路》)、“念汉浦、离鸿去何许”(《浪淘沙慢·昼阴重》),贺铸“映带几点归鸿,平沙消尽龙荒雪”(《石州慢·薄雨收寒》),刘一止“追念人别后,心事万重,难觅孤鸿托”(《喜迁莺·晓光催角》),刘克庄“鸿去北,日西匿”(《贺新郞·九日》)。

最后,“鸿”是群居动物,社会性很强,在迁徙途中时有落单。此时,其鸣甚哀,常惹人愁,所以最能引起孤单的旅人或被贬官放逐的文人强烈的共鸣,也就成为了他们孤寂情感的最佳载体。如柳永“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辛弃疾“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叶梦得“送孤鸿、目断千山阻”(《贺新郎·睡起流莺语》),吴文英“细雨归鸿,孤山无限春寒”(《高阳台·宫粉雕痕》)。

所以,做信使、寄离愁、慰孤寂是“鸿”意象较为普遍的三种含义。苏东坡对“鸿”也屡屡垂青,但他毕竟是大家,在诗词中用如椽巨笔把“鸿”的境界做了一个全新的开拓。

二、“鸿”境界的开拓

苏轼笔下的“鸿”有“飞鸿”、“惊鸿”二种。

苏轼本就才情如海,若一帆风顺亦可有一批锦绣华章矗立北宋文山峰顶。但如果真是那样,其诗词或许就少了因命运的厚重而带来的深度。幸运的是苏轼的命运之舟在波谲云诡中浮沉。这种浮沉带给了他境界更为高远的体验[1]。

他与同代词人一样也讲“飞鸿”,但却从一开始就突破了以上三种含义而把漂泊无依与命运无法自主的不安感揉入其中。《和子由渑池怀旧》中有:“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他感觉自己的人生就像是飞鸿一样,四处漂泊,居无定所,而命运的缰绳也不知握在谁的手中。苏氏兄弟本为四川人,青年时代随父出川,考中进士后二人在全国各地为官。查查苏轼的履历,会发现他经常在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江苏浙江、甚至广东海南,各省之间东颠西跑。最后客死常州,魂归郏县,终结了他似“飞鸿”一样的人生。不成想,这一句“飞鸿踏雪泥”,竟成了苏轼一生的命运谶语[2]。

中国文学向来长于抒情,却缺乏反思命运的思维深度,而苏轼却难得地把“鸿”意象与命运联结了起来。因此可以借王国维评李煜的话来说,“鸿”到了苏轼手中,“境界始大,感慨遂深”。它已不再只是为男女递相思的信使,也不仅仅是为离群孤飞而哀鸣的孤雁,而成了诗人的化身,是他探寻这个世界的方式。正是因为他把艺术的形象与哲理的深刻交融了起来,才有了成语“雪泥鸿爪”。

再谈“惊鸿”。东坡诗中的鸿随着不定的命运的风步入了人生的更深处,也因此具有了更高远的境界。在为官初期苏轼尚可凭借关系谋求一些利益,到好一点的地方做官,但自“乌台诗案”之后,他笔下的“飞鸿”已饱尝人情冷暖,备知世间险恶,一变而为“惊鸿”了。此“惊鸿”非曹植《洛神赋》翩飞漫舞的“惊鸿”神女,亦非陆游《沈园》“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满怀歉意的“惊鸿”丽人,而是如惊弓之鸟的“惊鸿”幽影。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全词如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作这首词时苏轼刚刚经过一场持续百日之久的牢狱之灾,且当时盛传皇帝将把他处以极刑,可以说他是刚刚从鬼门关口回来,惊魂甫定。灾祸来临之前,他还是湖州知州,转眼间便发现命运的无常与个人的无助——“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鸡犬”,只能在狱中给子由撰写“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遗嘱诗了[3]。可想而知,经此人生巨变的苏轼,怎能不如惊弓之鸟。即使被贬往历史的角落,也生怕官场或文坛不知从什么地方又射来一支冷箭,将自己彻底击落。所以,当他夜不能寐,如游魂飘荡时,看到的“孤鸿”之影,正如自己一样离群单飞又心胆俱丧,为一点点动静就受惊飞起不敢择木而栖时,他的认同感有多大!

可以肯定,若无曹子建以“惊鸿”赞叹“洛神”在先,它一定会经苏轼之笔而成为心惊胆寒者的写照。成语“惊弓之鸟”其鸟为大雁,即“鸿”,所以“鸿”之于“惊”由来已久。所以徐悲鸿先生才以徐飞悲鸣,受惊心伤的“鸿”来名己。由此可知,“鸿”意象自苏轼后不断地由中国知识分子把内涵一步步丰富,并且越来越“私人化”了。

三、“惊鸿”为朝廷巨大不安的心理投射

此处“惊鸿”不再指女子体态轻盈柔美,而专指“受惊之鸿”。如果只能推举一位知识分子代表宋朝的话,苏东坡肯定是不二人选,因为他不仅仅是一代文豪,更代表了宋朝最敏感的神经末梢。以苏轼为代表的宋朝文人和大宋朝廷有着极其相似的心理特征[4]。他们的关系是:一个不安王朝统治下的一群不安的文人。

大宋是个不安的王朝[5]。这首先表现在它取得江山的方式上。赵匡胤本来是后周皇室的“殿前督检点”,负责保卫工作,被部下“皇袍加身”后当上了皇帝。这种命运的偶然让他对武将产生了巨大的不信任感,以至于必须借助“杯酒释兵权”和“文官制度”才能压制心理上的不安。其次是它的先天不足和强邻的相继崛起。宋朝气象除了开国之初一度强健之外,基本走的是下坡路。不管是党项、契丹还是蒙古的崛起,对宋朝统治者而言都是巨大的威胁。因此在整个对外策略上,赵氏皇族都显得底气不足,以至于唯唯诺诺、苟且偷生。可以说,宋朝是在惶惶不安中失去了半壁江山,失去了祖宗基业。统治者的心是如此不安,顺理成章地他们又把这种不安投射给了手下的臣子们。对于这种心理投射,最先接收到的是最敏感的苏轼,因此才有了他笔下的“飞鸿踏雪泥”,才有了“惊起却回头”的“孤鸿”[6]。

南宋文人士大夫的代表是辛弃疾。他在北地时是位能够孤胆擒贼的英雄,即使文韬武略如他,在这种不安的心理阴影投射下也只能“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何况文士苏东坡呢?

[1]朱虹.论苏轼诗词中“飞鸿”“孤鸿”和“归鸿”的审美意蕴[J]. 新校园(上旬刊),2017,(6):184-185.

[2]杨吉华.何处是归程:苏轼诗词中鸿雁意象的诗意阐释 [J].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7,(2):161-166.

[3]关茂,周莹.苏轼词中的孤鸿意象探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8-50.

[4]王水照,崔铭.苏轼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136-172.

[5]王竞慧.苏轼“飞鸿”寓意再探[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8,(10):35-36.

[6]方星移.论苏轼诗词中“鸿”与“鹤”意象的审美意蕴[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1,(1):51-55.

猜你喜欢

惊鸿飞鸿苏轼
减字木兰花·乙亥清秋
使 命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潮州手拉壶“飞鸿”的象征意义
苏轼吟诗赴宴
安徽桐城六尺巷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你是我心中永世的惊鸿
一次惊鸿,从此比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