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融合背景下六次产业的理论与实践

2018-02-08张来武

中国软科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互联网

张来武

(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北京 100038)

产业融合背景下六次产业的理论与实践

张来武

(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北京 100038)

摘 要:本文在分析产业融合的背景和动力的基础上,提出了六次产业划分理论,并指出六次产业划分重要的本质是一二三产的融合;随后分析了日本发展第六产业的实践和特点,以及我国以科技特派员制度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经验做法;最后提出了以产业融合推进第六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产业融合;六次产业理论;互联网+;文化创意+

一、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最早源于数字技术出现导致的通信、邮政、广播、报刊等传媒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又促进了出版、电视、音乐、广告、教育等产业的融合浪潮[1]。可见,产业融合是伴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和兴起向我们走来的。从狭义的角度讲,产业融合就是为了适应技术变革而出现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从广义的角度讲,产业融合是一个由技术进步或放松管制引发的、创造性破坏的产业动态发展过程[2]。在这一过程中,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之间的业务、组织、管理发生优化整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和市场需求的特征,导致产业中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变化,从而逐步形成新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

产业融合的动因既有技术创新的驱动,又有企业竞争合作的压力,同时还有政府的外部措施支持等。技术创新引致的替代性或关联性的技术,尤其是对一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及企业产生深刻影响的共性技术[3],通过渗透、扩散融合到多个产业之中,一方面改变了产业的技术路线和生产成本函数,另一方面使得不同产业之间具有了类似的技术基础,进而出现技术融合现象。为了在产业变迁中获得新的竞争优势,不同产业调整原有业务,积极发展与技术融合相适应的新业务,丰富产业经营的内容和形式,提供新的产品或服务,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从而使得不同产业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产生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不懈追求。不同产业中的企业为追求范围经济而进行多元化经营、多产品经营*范围经济指由厂商的范围而非规模带来的经济,也即是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所需成本的总和时,所存在的状况就被称为范围经济。,使得更多的资源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得以合理配置和利用,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率和竞争力。一些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在不经意间突破了产业间的条块分割,改变了产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从而导致产业融合。政府管制的放松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外部条件。不同产业之间存在着进入壁垒,产生进入壁垒的因素既有经济、技术方面的因素,也有政府管制的因素。管制的放松导致产业壁垒的降低,使产业或行业之间的渗透、交叉、融合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产业融合的发展。

早期的产业融合现象源自信息技术的发展,因此较早的研究倾向于认为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的基础。产业之间的技术融合为产品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当然,要想真正实现范围经济,还需经过产业之间的业务、管理和市场的融合[4]。随着产业融合的发展和对产业融合认识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技术创新虽然非常重要,但它也不是万能的推动产业增长的因素,特别是对于产业链两端的产品设计和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技术所能起的作用有限,文化创意更为重要[5]。文化具有无污染、强渗透、高附加值等特点。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文化创意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渗透变得更为容易。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产业融合的核心要素不再仅仅是技术或管理,文化作为创意的源泉将和技术和管理一起为产业融合注入新的活力。总而言之,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非物质部门的产业逐渐向物质产业部门渗透,软化率越高,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强,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是一种必然的经济现象。

二、六次产业理论的提出

现有的三次产业分类法是依据物质生产中加工对象的差异性,把社会再生产过程划分为三类:第一产业是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包括农业、畜牧业、狩猎业、渔业、林业等;第二产业是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包括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等;第三产业是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包括商业、金融、饮食等公共服务以及科技、卫生、文化、教育、政府等公共行政事业等部门。三次产业理论大致地描绘了产业结构沿着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顺序转换这一自然的、历史的、渐进的过程,因此具有较强的生命力,目前仍然还是当今世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基础。但是,三次产业分类法毕竟是基于20世纪40年代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正处于“脱农化”和“工业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一种简化的产业划分方法,难以反映产业融合背景下国民经济结构的演化规律,因此必须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产业层次划分理论,以新的产业划分理论来化解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6]。

六次产业理论依据劳动对象和产业任务的不同,将国民经济划分为六次产业,即获取自然资源的产业(第一产业);加工自然资源以及对加工过的产品进行再加工的产业(第二产业);获取并利用信息和知识资源的产业(第四产业);获取并利用文化资源的产业(第五产业);传统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形成的产业(第六产业);为其他五大产业及社会生活提供服务的产业(第三产业)。

(一)第四产业

第四产业包括互联网产业、新一代信息产业等,涵盖了当前受热捧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互联网+”。“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这里的“+”指的是“融合”,商业语言是“创新”,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因此,在六次产业理论中,“互联网+”产业的最主要的功能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促进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提升传统产业的运营效率,让整个社会向更低运营成本、更加生态环保的方向去发展。因此,检验“互联网+”的成果最重要的方式是看它是否促进了产业的转型,促进产业出现新的形态,以及这种形态是否能更好满足用户的最终需求,能提高各种资源利用的效率,同时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二)第五产业

第五产业即是以精神文化生产方式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等众多优势。如果可以将文化创意融合在各领域之中,提升各行各业的产品和服务品质,增加附加值、塑造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则能够更好地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为扩大国内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服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创意产业可以称之为“文化创意+”,“+”的后缀可以是各种产业、各类商品,甚至是整个城市、区域或国家。在六次产业理论中,我们称之为“文化创意+”,也是意指融合。

“文化创意+”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而是把创意、技术、营销等环节紧紧联系在一起,使独特的文化价值逐步转变成为有广阔市场的商业价值。文化具有别样的品质,世界上的知名品牌,约有半数来自技术研发,另外半数是靠文化内涵而形成。文化的跨界融合,使文化符号价值、文化经营理念等向相关产业渗透,实现两个“有助于”,即有助于促进“美学增值”,商品的审美功能和精神价值得到增强;有助于促进“品牌塑造”,提升产业文化内涵和边际效应。第五产业有一个本质的特征,就是把人类的精神需求转换成市场定价,转换成产业附加值,却不需要动用其他资源。

(三)第六产业

第四产业、第五产业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够促进跨行业特别是一二三产融合,因此,从战略上看更重要的是第四、第五产业怎么促进跨行业融合,特别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创造第六产业。也就是说,第六产业是以第四产业的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第五产业的创意创新开发,进行跨行业特别是一二三产业融合,从而形成新的产业态,即第六产业。

六次产业划分重要的本质是一、二、三产的融合,就是说这个第六产不是简单的一二三产的“拼盘”,因为拼盘里面的东西不产生新的利润。黄瓜条、萝卜条、土豆丝并没有因为拼盘了就产生一个新功能,相对于分散的小碟,拼盘的价格也不会得到显著的提高。六次产业不仅要在一二三产的基础上产生额外的新利润,而且其新利润甚至要高出一二三产原有的利润之和。比如波音飞机,零部件在全球生产,如果只是简单的拼盘,把引擎、玻璃、座椅、机壳、甚至一颗颗螺丝钉的利润都给了供货商,那么波音公司总部凭什么获得利润呢?波音公司的存在,就是因为它是在对人的精神需求不断深入挖掘的基础上进行组合,在融合引擎、玻璃、座椅、机壳、甚至一颗颗螺丝钉这些个零部件的同时,产生了新的功能和新的利润。波音飞机这个融合的产品,其利润的存在基础是其新的价值——飞行,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一个个部件或者零件所具备的了。要理解相加和融合的区别,就需要知道什么东西在融合,这就是第四、五、六产业的精妙之处。

三、第六产业的国内外实践

第六产业最早是由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是为了解决当时的日本面临的农业后继乏人、农村衰落的问题。其主要思想是推动农业生产向二、三产业延伸,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将过去外溢到农业农村外部的利润内部化,借此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农村发展的活力[7]。从2008年开始,日本相继出台了《农山渔村六次产业化政策实施纲要》《农业主导型六次产业化准备工作实施纲要》《农工商合作促进法》《六次产业化 地产地消法》等相关法律以及纲要性文件,并自上而下成立“六次产业化”战略推进组织机构来推动第六产业的发展。在政府、民间组织以及农户的协同合作下,日本的第六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农户的生活质量,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了农业农村的可持续性发展。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来看,日本发展第六产业的实践主要有几个突出特点:

(1)是以农业为基础,充分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与多重价值。日本在发展第六产业的过程中特别突出在农村地区内实现农业及其关联产业的有机整合,充分挖掘农业与农村资源的价值,达到振兴乡村的目标[8]。为此,日本虽然积极推进中小企业者和农林渔业者合作,但强调的是基于农业后向延伸,让农林渔生产者能够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的收益,而不是让现有的工商业资本前向整合,吞噬和兼并农业。为保证促进农林渔者能够自我成长为农工商经营主体,日本的《农工商合作促进法》限制农工商合作中工商业的出资股份不能超过49%。

(2)充分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与多重价值,尤其是提高农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日本农林水产省把农业和农村的功能归纳为防减水灾、蓄水、保护自然环境、生态农业旅游、文化传承、疗养休闲、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粮食供应等多个方面,力求把农林水产品、生物能源、农村风光直至农民的经验、智慧等各种资源同食品、观光等现有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加快促进农业新兴产业和新业态的发展。

(3)重视技术创新在推动第六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六次产业化·地产地消法》提出要支持以农林水产品为原料开发新产品、新市场以及引进和推广新技术,以此促进农林六次产业化。为落实该条款,日本农林水产省农林水产技术会议制定了“农林水产技术基本研究计划”,推进创新性技术的开发和保护,包括培育新品种技术、环保技术、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放的技术等。

中国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我们六次产业理论的最重要实践来源。科技特派员的基层创业行动已经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现在已成为遍布全国各地的最大的创新创业工程。但是各地的做法和认识也不相同。有的省强调科技下乡的公益服务,有的省作为新型的农村科技推广体系。科技特派员服务源于福建南平,而宁夏回族自治区开创了科技创新创业模式,即“宁夏模式”,后经科技部、人社部和农业部等十几个部委联合推广,目前又以国务院政策法规将科技特派员双创模式确定为科技特派员制度。《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行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6)32号]明确指出,“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一项源于基层探索、群众需要、实践创新的制度安排,主要目的是引导各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单位整合科技、信息、资金、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开展科技创业和服务,与农民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推动农村创新创业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可以表述为“破解‘三农’难题和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系统工程”。

经过十几年农村科技创新创业的实践形成了农业第六产业,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科技特派员制度。现在全国有的84万的科技特派员。这些特派员遍及我国90%以上的县域。这些科技特派员将科技资源、市场资源植入农业生产一线开展创新创业,对于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功能,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科技特派员制度对我国推进一二三融合,发展第六产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加速先进技术成果在农业农村转化和应用,为一二三产融合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通过持续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把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与产业发展有效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服务和协作方式,逐步推动形成“科技特派员+龙头企业+农户”、“科技特派员+农业合作社+农户”、“科技特派员+金融+流通”等以科技特派员为中坚骨干、组织化程度高的农业科技推广运作模式,为农业农村源源不断地导入创新资源,引进科技人才,落地科研成果,牵引和推动技术、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与传统的生产要素相结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的价值。

二是培养了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一二三产融合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通过持续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了农村现代科学技术的传播,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和增收致富的能力,培育和造就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能创新、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他们与科技特派员在一道向农民传授新技术、推广创业新模式,推动农业成为能致富的朝阳产业。

四、以产业融合推进第六产业发展的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将产业兴旺放在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首位,并明确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如何实现产业兴旺指明了方向。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兴旺要以农业为基本依托和核心,但又不能局限于农业产业,乡村发展和农民富裕也不能仅仅依赖于农业产业,而是要通过产业融合来拓展农业功能,延伸产业链,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农村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是以科技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农业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存在着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三低”现象。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首先,要加强农业产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和新市场,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范围拓展提供多种可实现的技术条件。其次,要完善农田生产的基础设施改造,支持农业关联产业生产设施和设备的建设,搭建星创空间等农业创新创业平台,用政策引导和激励经营者围绕农业资源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创造新应用。再次,要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引导各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单位整合科技、信息、资金、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开展科技创业和服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重点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体培育、业态拓展、品牌创建、政策创新等,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园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等为重点,选择不同区域分类开展试点示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经验和模式[9]。

二是推动互联网+农业,通过“互联网+”与农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生产效率。在生产环节,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指导农民生产进入育种、栽培、施肥、灌溉、收割等多个环节,推动智慧农业发展,从而在更高层面解决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规模化以及产品价值实现等问题,促进“精细农业”的形成。在销售环节,利用“互联网+”从“空间、时间、成本、安全、个性化”等角度深入改变农产品消费市场,将农村千家万户的农产品与城市千万中小餐厅连在一起,累积大量农产品的规模,减少农产品到餐桌的中间环节,为餐厅节省人力物力,降低采购成本,解决困扰很多地区农民多年的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低廉两大难题。

三是推动文化创意+农业。不同地域的农业,在地理、气候与人文环境间长期发展,往往已经演变出了其各自典型的文化,极其珍贵。同时,农业在民族心理上的烙印,如乡愁、清明、家园、宗族、祭祀……这些意象,更是中国社会的文化根基之一[10]。挖掘与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与休闲观光(垂钓)、农耕体验、健康养老、节庆采摘、科普教育深度融合,构建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的农业产业体系,文化创意不能缺席。要结合美丽乡村创建示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以及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利用,挖掘地方特色农产品加工、传统农耕文化,引入文化创意元素,发展参与式、体验式、娱乐式创意农业,提升农业的附加值。

参考文献:

[1]郑明高. 产业融合趋势下的企业战略[J]. 中国流通经济, 2010, 24(6):46-49.

[2]陈柳钦. 产业融合问题研究[J].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7(1):1-10.

[3]吴贵生, 李纪珍. 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体系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3, 3(4):379-380.

[4]Freeman, Christopher. Economics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THE[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1997, 7(2):215-219.

[5]冯晓棠. 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投入产出分析视角[D]. 山西财经大学, 2016.

[6]张来武. 以六次产业理论引领创新创业[J]. 中国软科学, 2016(1):1-5.

[7]科技智囊专题研究小组. 日本“六次产业”对我国农业融合发展的启示[J]. 科技智囊, 2016(7) 13-20.

[8]程 郁. 日本发展“六次产业”的主要做法与启示[J].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15(11):13-18.

[9]邱 灵.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日本做法及其启示[J]. 全球化, 2016(10):99-108.

[10]王铁军. 六次产业的六大关键词[J]. 农经, 2015(6):36-37.

TheTheoryandPracticeoftheSixthIndustryintheContextofIndustrialIntegration

ZHANG Lai-wu

(AssociationofSoftScienceofChina,Beijing100038,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ackground and motivation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ix theories of industrial division,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essential essence of the six industrial division i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and then analyzes the practi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xth industry in Japan, as well as the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s of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e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throu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respondent institution in China.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xth industry with industrial integration.

Key words:industrial convergence; six industry theory; internet +; cultural creativity +

中图分类号:F204

A

1005-0566(2018)05-0001-05

收稿日期:2018-04-10

2018-05-12

作者简介:张来武(1955-),男,安徽铜陵人,纽约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复旦大学六次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互联网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基于熵权—TOPSIS法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旅游经济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巧借“文化创意”实现转型升级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