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融媒视域下地市报的转型路径探讨
2018-02-08
(枣庄日报社,山东 枣庄 277100)
“三微时代”的到来为党报转型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契机,这一方面表现为传统党报的平台实现了由“纸”到“数字”的转型跨越,另一方面表现为传统党报利用线上平台对过去呆板的形象进行了二次塑造。一个是“质”的创新跨越,一个是“高大上”形象的重塑。深度融媒时代无疑为党报的发展提供契机,以人民日报社“中央厨房”为首的融媒典范也为各地党报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和借鉴。相比较中央、省级而言,地市级党报作为基层党报,在深度融合的生态环境中更应顺势而为,抓住机遇实现自身的转型。
一直以来,党报作为党委机关报,在“上情下达”“下情上传”中承担着喉舌作用,但同时在表现形式上也给人刻板的印象。直至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党报利用介质的转型,在传播内容、传播语态、传播形式以及传播受众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创新,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但地市级党报相比较中央、省级党报,在这一过程中却在版面、人才、内容、技术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地市级党报在负责辖区内新闻报道之时,还必须承担创收的任务。由此可见,地市级党报依托深度融媒体发展实现自身的转型则是非常必要的。
内容:突出本土特色,重视受众参与
长期以来,地市级党报的优势在于拥有辖区内受众的良好口碑和权威性,受众由于地缘化的心理特点通常愿意为地方的内容报道“买单”。 随着“80后”“90后”等新一代网络群体的崛起,常年居外求学、工作,由于地缘化的心理情结非常容易成为地市级党报的二次传播群体,这一群体以其传播跨区域、跨年龄层的传播特点成为N级传播中的重要一级。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提到了“后喻文化”,强调年轻人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在许多方面都要胜过他们的前辈,年长者反而要向晚辈学习。其实,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媒体时代下,年轻群体的重要性。因此,新生代群体或将成为地市级党报依托“两微一端”平台关注的重点受众。
地方性新闻通常聚焦在社会、旅游文化等两大方面的领域,这也是地方性新闻有看点的原因之一。新媒体时代,一个社会事件很容易成为热点甚至是舆论的发酵。单纯从传播效果来论,社会领域或者文化领域的事件更能吸引受众,这更要求地市报党报必须“内容为王”。地市级党报新闻工作者要善于挖掘有地域特色和人文风貌的信息资源,真正俯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只有“讲好地方故事”,方能“传播好地方声音”。
形式:依托技术转型,展开多元传播
深度融媒时代,技术改变了传播方式,无论是中央、省级党报,还是地市级党报,重塑自身“高大上”的形象离不开技术平台的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党报由过去的纸质到当下的“两微一端”甚至是“两微多端”平台,这种“质”的跨越的实现本身依托的就是技术。因此,地市级党报在整个传统媒体转型的阵痛期中势必依托技术平台进行创造性传播。但在这一过程中,地市级党报的技术突破较难,一方面表现为相关技术人才的缺失,地市级党报所在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不同,加之报业发展资金限制,极易造成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同一事件、同一新闻无明显的地域区分,速度已然不是当今信息时代追求的唯一,以何种形式让受众能快节奏地进行日常浏览并且留住受众,这是地市级党报技术转型发展的方向。
近年来,数读新闻、H5、微视频等形式成为传播的“新宠”,以其自身的阅读性、便捷性、创新性赢得青睐,这改变了过去纸质版不易阅读、无法携带、仅仅依托文字等局限性。对于地市级党报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文字已经不仅仅是传播的唯一载体,画面、数据、动画等背后,则反映了新的媒介生态背景下对于新闻工作者综合性、多技能的需求。
创收:跨区域合作,多元化注入资本
无论是内容层面还是技术层面,制约地市级党报发展的根本在于资金短缺引发的连锁反应。但在当下的传播生态中,除中央级媒体外,报道源已经模糊了区域性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内容和形式,吸引受众眼球的根本在于内容为王。因此,这使得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地市级党报在与都市报、自媒体平台等媒体竞争中处于劣势,这就也使得地市级党报的创收难上加难。在媒体深度融合的生态环境下,地市级党报可尝试性地探索进行跨区域合作,一方面解决资金难的困境,另一方面也为自身技术难以提升找到解决路径。从某种程度而言,线上平台利用区域合作进行创收,无疑会释放更大的价值。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对于地市级党报而言,一方面,要抓住媒介深度融合的机遇实现自身形象的二次塑造,一改过去表现形式上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要在挑战中积极调整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策略等方面,真正让地市级党报在深度融媒时代发挥好喉舌作用,同时推进媒体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