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物采访的四个小技巧

2018-02-08

中国地市报人 2018年3期
关键词:法医开放性受访者

(廊坊日报社,河北 廊坊 065000)

近几年,“尬聊”(网络词语,指“尴尬地聊天”)频频在电视采访中出现,一方面折射出在个性张扬的时代,人们面对媒体更加坦诚真实,不再只中规中矩;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很多采访套路已经陈旧,采访技巧亟待提高。作为一名记者,人物采访是我们经常遇到的考验,尤其现在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如何在短时间内出色地完成对人物的采访,挖掘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值得探索。或许并不是每个记者都擅长聊天,但笔者在采访实践中发现,把握以下几个小技巧,人物采访会变得更加简单、愉快。

环境比语言更富含细节,尽量走进受访者的生活空间

提到人物采访,很多人都强调,扎实的采访前期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对人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提问才能切中肯綮。但有时候时间紧任务急,有时候要面对的采访对象从未在媒体“抛头露面”,前期准备基本无从着手,只能围绕其行业背景等了解一些外围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把采访尽量安排到受访者的生活空间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2016年11月,笔者接到任务,要对廊坊市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党组书记、局长霍希武的事迹进行报道。肩负着百姓“舌尖上的安全”重任,霍希武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心脏病突发去世。霍希武的妻子同意接受采访后,采访地点定在了霍希武的家中。在霍家,记者看到了霍希武书房中那台永远连着单位工作平台的电脑,看到了他因痛风严重、腿脚不便时用来支撑自己行走的拐杖,看到了他去世前一天还忍受着病痛趴在上面忙碌的沙发……虽然采访前没有时间和渠道充分做好准备,但透过他生活环境中的这些细节,霍希武的形象逐渐生动起来,记者也迅速发掘到不少有价值的问题,采访进行得很顺利。

人物采访时,要尽量走进受访者或被报道对象的生活空间。首先,环境本身富含的很多细节就能让人物形象立起来;其次,一个人所处的生活或工作环境也是一种提示,可以引导我们发现有价值的线索,从而进行深入发掘;再次,在熟悉的环境中,采访对象的状态会更放松,而且可能会与环境中他熟悉的人有一些互动,这样,记者就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大量生动、饱满、丰富、真实的报道素材。

切忌强行拉近距离,保持平等对话的融洽氛围即可

从某种程度上说,采访是一种“交浅言深”的对话,适当活跃气氛、拉近与受访者距离是必要的,但切忌强行拉近距离。一般情况下,与记者素未谋面的受访者愿意接受采访、吐露心声,前提不是出于对记者本人的信赖,而是对媒体公信力的信任。所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展现出的专业性和亲切度要恰如其分,态度过于熟稔亲切反而有损专业性,令受访者产生不适。采访中,能保持平等对话的融洽氛围即可,而要营造这种氛围,关键词就是“尊重”。

面对孩子,要有“蹲下身的尊重”。采访中,我们不可避免要跟孩子们打交道,孩子的童言稚语有时会有出人意料的感染力。想让孩子认真开口,就要“蹲下身子”与孩子平视,你不轻慢对待,他才愿意透露更多。

面对弱势群体,保留“不插手的尊重”。在采访中时常会遇到一些弱势群体,对他们来说,旁人的过度同情和帮助反而令他们不适。面对遭遇家暴的妇女,可以递上一片纸巾,但不要过分同仇敌忾,以免激化矛盾;面对行动不便的残障人士,记得把无障碍通道让出来,但不必轻易主动帮忙推轮椅。不过度插手,对方更会感觉到自己是被尊重的独立自主的个体,更愿意平等对话。

面对不熟悉的领域,保持“真诚请教的尊重”。虽说记者应该是“杂家”,但总会遇到不熟悉的领域,特别是在行家面前,最怕的不是不懂,而是不懂装懂。其实,不懂有时候也是一种优势,就可以站在普通人的视角看待问题,真诚地请教行家,把专业术语“翻译”成老百姓人人都能听懂的话,反倒更容易深入浅出地完成报道。

把握好提问节奏,具体问题与开放性问题相结合

成功的访谈像一台演出,由浅入深,渐入佳境,高潮迭起,余韵袅袅。能否获得好的采访效果,提问是关键。

一般情况下,在开场活跃气氛时,问题可以围绕一些浅层次、好展开的话题,让受访者卸下防备,并且有充分发挥的空间;氛围逐渐活跃起来后,就可以把话题引导到围绕主题的一些具体问题上来,充分挖掘有用的信息;随着交谈逐渐深入,可以试探地询问一些比较“刺激”的问题,争取获得更多独家亮点内容;等到采访逐渐接近尾声,可以再次用更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提问,让受访者有机会就其最感兴趣的话题畅所欲言。

不过,在实际采访过程中,提问的节奏往往也要因人而异。有的人比较慢热,就需要适当拉长开场提问的时间,循循善诱,引导对方逐渐打开话匣子;有的人可能一上来就滔滔不绝,这样就可以适当加快节奏。如果受访者逻辑清晰,本身的讲述就是层层深入,那最好先不要打断对方的思路,把疑问标记下来,随后再补充提问;如果受访者只是用模式化的方式叙述履历,不动人甚至脱离了主题,那就需要记者及时用问题来打断对方,通过主动提问重新把握采访节奏。

用具体问题发掘亮点,用开放性问题充分释放细节和故事,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具体问题还是开放性问题,提问时一定要表述清晰明了,使受访者能够理解到提问的要点。能问事实尽量不要直接问感受,直接问感受,受访者可能无从回答,但回答事实的时候,感受会被带出来。问题本身不要带有偏见诱导,电视采访中很多“尬聊”就是因为记者预设了某些煽情桥段,而受访者并没有给出他们想要的回答。预设答案的问题通常不会出亮点,反而容易遭遇尴尬。

注意倾听,不要让职业技巧掩盖本能直觉

记者必须善于倾听,才能及时从交谈中挖掘出有新意、有深度的信息。无论在采访之前做了多少前期准备,当面对采访对象时,一定要相信,他会给你更多惊喜,你要做的就是抓住那些最真实的触动。

2017年6月,笔者接到任务去采访被评为“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的“85后”女法医韩颖。采访之前,网上已经有不少关于韩颖的信息和报道,甚至有些报道对她的故事进行了深挖,笔者本以为这次采访很难有新意了。按照一般采访会问的问题,笔者问到了她作为一名女法医第一次出现场的情况。韩颖回答,几乎每个记者采访她时都会问这个问题,但对她来说第一次出现场并没有太多特别的“刺激”,学医的她早就见识过尸体。她说,很多人认为作为法医最艰辛的是面对蛆虫遍布的高腐尸体,但对她来说,触动最深的是接触的案件中那些惨痛的人伦悲剧。听到这里,笔者临时调整了提问方向,更多去了解法官这个职业与女性的心理感情碰撞出怎样的火花,着重展现这位女法医对亡者的尊重与对亡者家属的体恤。后来,这篇典型报道因为角度特别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作为一名记者,需要培养和锻炼一些职业技巧,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不能让职业技巧掩盖了本能直觉,否则会弄巧成拙。有时候,在采访交谈中,避免职业化的“冷冰冰”,跟着直觉走,你感兴趣的很可能就是大众关心的,及时抓住这些亮点,就能更出色地完成采访。

猜你喜欢

法医开放性受访者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虫虫法医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78例颅脑损伤死亡法医病理学分析
科学神探,真相即将揭开
寻求开放性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