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在管理实践中成为小主人
——“小先生”制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的实践思考
2018-02-08江苏省沭阳县沭河家园幼儿园
江苏省沭阳县沭河家园幼儿园 李 蔚
幼儿园班级生活具有群体性、组织性、制度化等特点,为确保幼儿一日活动有序开展和质量提升,教师作为班级生活的策划、组织者,有时会设立“小先生”来协助教师班级管理工作。
“小先生”是在幼儿园班级集体生活的特定背景下产生的,是教师把幼儿看作是学习生活的主体,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的具体表现。但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应正确认识“小先生”制的功能和价值,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提升“小先生”制在促进幼儿发展方面的作用。
一、正确认识“小先生”的价值功能
“小先生”在协助班级常规管理及活动组织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也要看到“小先生”制需要完善的地方。
第一,“小先生”身份使幼儿在班级中享有一定优势,影响着其社会化过程及同伴交往。在班级集体生活中,“小先生”作为班级常规的临时维护者,掌握着行为评判标准,但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有时因为“小先生”把握不了“职责”,易与同伴发生矛盾,被同伴疏远或排斥。此外,“小先生”工作时,活动权利和时间被剥夺,有时只剩下一人孤零零看守“岗位”,失去了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第二,“小先生”的选择具有主观性、随意性。一般“小先生”是由教师按一定标准选择的,并非幼儿民主推选与自愿担任,更多时候作为班级管理中奖惩幼儿的一种手段,而不是面向全体幼儿设置的积极的自我体验与自我提升。所以会有表现好的幼儿经常重复担任,表现不好的幼儿则不能拥有“小先生”头衔的荣耀。
二、改良与完善“小先生”制的策略
(一)发挥幼儿主动性,使“小先生”制成为引导幼儿成长的平台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观念一直延续到当代,延伸至基础教育的各个领域。虽然时代背景及教育的目标要求在变化,但充分调动幼儿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的理念没有变,“小先生”是常规的维持者,并非教师奖惩的手段,更非教师“使唤”的工具。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幼儿人格与权利的基础上,把“小先生”制作为一种课程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让每位幼儿都有机会体验担任“小先生”。在此过程中,来培养幼儿独立自主、自尊自信的品质,让幼儿深刻地理解班级常规的社会性功能,学会适宜地处理同伴“违规”事件,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此外,“小先生”协助教师的工作要适度,不能以牺牲正常活动与游戏为代价。
(二)制定适合的班级常规,营造宽松民主的班级管理氛围
教师施行“小先生”制的主要目的是维持班级常规,因此,班级常规的合理性成为“小先生”制能否真正有效实施的首要前提。如果班级常规本身束缚了幼儿正常的活动,有碍于幼儿的健康成长,那么“小先生”制就会加剧这种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引导幼儿共同来制定大家认同的常规。“小先生”制实施过程的种种现象,实质反映了教师班级管理的观念和班级文化氛围。
(三)民主产生“小先生”,逐渐延伸到幼儿一日管理中
1.教学活动中的“小先生”制
在教学活动的独立操作阶段,教师可请能力强的幼儿来做“小先生”,帮助能力弱的幼儿。比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讲解示范后,往往会有部分幼儿还没有动手就说:“我不会。”这时,教师可请画得又快又好的幼儿来做“小先生”,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完成作品。在此过程中,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强化了交往能力。
2.区域活动中的“小先生”制
在区域活动中采用“小先生”制,通过能力较强幼儿与能力偏弱幼儿的互补组合,能有效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3.自由活动中的“小先生”制
由幼儿投票选出“小先生”,教师强调在自由活动和等待环节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告诉“小先生”,鼓励“小先生”妥善处理幼儿之间的告状等行为,提高幼儿对突发事件的解决能力,学会沟通化解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