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合中国国情的编委办刊策略
——将编辑培养为专职编委

2018-02-08彭文彬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编委办刊科技期刊

■周 俊 彭文彬 余 毅

1)《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静安路5号 6100662)《教育与教学研究》编辑部,四川省成都市成洛大道2025号 610106

科技期刊的审稿流程包括初审、外审、退改及终审,是办刊的核心环节[1],也是近年来科技期刊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现行的审稿流程主要包括编委送审制和编辑送审制两种,即由编委或编辑负责期刊除终审以外的审稿流程。发达国家的科技期刊界已普遍采用编委送审制,而国内许多科技期刊所采用的模式为编辑送审制,尤其是缺乏办刊资源的高校学报。已有学者详细比较了两种送审制的区别,分析了编委送审制的明显优势,李晶等[2]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为例,认为编委送审制对提升审稿效率和质量有显著作用;邓雯等[3]以《暴雨灾害》为例,提出了编委送审制在国内施行的改进策略;韩丽等[4]以Mycology,anInternationalJournalofFungalBiology(MIJFB)和《菌物学报》为例,提出了针对新刊和老刊实行编委送审制的不同改革方案。

两种不同审稿制形成了编委办刊和编辑办刊两种不同的办刊策略。王敏等[5]以《菌物学报》为例,从编委送审制和编委组稿制两方面说明了编委办刊的明显优势,但遗憾的是这种模式很难照搬到中国并推广施行,这与目前中国大部分期刊编委团队的组建方式有关。刘岗等[6]和吴学军等[7]对此作了详细分析,认为国外的先进办刊策略很难在中国推广实施的原因主要包括:1)编委会机制不健全、责任不明晰;2)编委挂名、官员化严重;3)编委结构不合理;4)编辑部与编委沟通难出实绩。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1)完善编委会制度建设,明确编委的权利和义务,建立考核体系与激励机制;2)优化编委人员结构,加强学科布局,发挥集聚效益;3)定期召开编委会,强化凝聚力,提高执行力。另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办刊思路,就是通过提高编辑队伍的学术水平,让他们成为能承担编委大部分工作的学科编辑,这个过程被称为编辑科研化和学者化。陈海清[8]从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学历提升、利用高校科研资源等方面探讨了编辑科研化的途径。周祖德[9]认为编辑科研化是实现编辑学者化目标的基础,其科研化的程度决定了期刊的质量,科技期刊编辑也应该是教学科研人员,编辑工作应与教学科研工作相结合。颜帅[10]认为只有实现编辑学者化,才能使作为专家学者的编辑与其他专家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和交流机会,编辑部初审后的稿件才能更快速、准确地推送给相关外审专家,得到更多的审稿支持。张晓娟[11]认为学术期刊编辑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这既是审读、鉴别、选择稿件的要求,也是对自身价值的重新认识。要获得编辑的权威和对稿件的发言权,编辑首先要获得一定的学术地位,用学术成果来证明自身所具有的科研能力,使专家、学者尊重自己的学术发言权,这一点对学术期刊编辑显得尤为重要[12-15]。

笔者从工作形式、内容、环境和要求等方面比较编辑岗位与教学科研岗位的异同,在编辑科研化的基础上更明确地提出编辑专职编委化的最终目标,并从制度建设、编辑培养、新人引进等角度逐一进行分析,提出实现编辑专职编委化的一系列策略。最后,以《四川师范大学学报》为例,列举了一些正在实施并已初见成效的措施,希望能对编辑科研化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1 编委办刊的优势及在中国推行的困难

很多学者分析了编委办刊的优势及在中国推行的困难,笔者对其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新的看法。首先,编委作为专家,由他们主导办刊具有许多优势:编委更容易利用自己的学术平台邀约到高质量的稿件,能更准确地判断来稿的学术价值,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审稿专家,更能看懂外审专家的审稿意见并与其充分沟通,更能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作者修改稿件和提升稿件学术质量。其次,编委不仅要看重编校质量、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等数据的变化,还要严控稿件质量以提升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品牌影响力。这种以学术为抓手的指导思想和理念是推动科技期刊持续发展的长久动力。

然而,有许多原因使得编委办刊的策略很难在中国推广施行。国外一些知名期刊的编委兼职工作是无偿的,因为能被聘为这些杂志的编委是一种荣誉。但目前国内只有《中国科学》这类顶级期刊能达到这样的知名度,因此无偿聘用而又不能给编委带来其所需要的荣誉和声望的办刊方式很难被国内的科技期刊借鉴。如果编委工作采用有偿形式,国内大部分科技期刊都没有编委工作报酬的预算,即便考虑这项预算,十几人甚至几十人的编委会的劳务费也是目前大部分科技期刊的规模所无法承受的。此外,国内科技期刊除专业期刊外,还有很大部分是综合期刊,例如高校学报。这些期刊涵盖了几个甚至所有学科,需要更多经费来建设庞大的编委团队才能涵盖每一个学科下属的每一个研究方向,这显然更不现实。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大部分科技期刊编辑身兼编委的学科性工作和编辑的文字性工作,这就使得编辑岗位人员配置是较多的。而编委办刊极大地减少了原有编辑的工作量,即只需要更少的人就可以完成文字编辑的工作,那么多余编辑的出路也会是一个问题。

2 中国编委办刊的策略

既然国内期刊不能照搬国外知名期刊的编委办刊策略,那么国内施行编辑办刊模式的期刊能否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编委办刊之路呢?笔者认为一个可行的突破点就是编辑科研化。编辑科研化的最终目标是编辑专职编委化,即通过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逐步将现有的、更主要的是新进的编辑培养成懂编辑出版的科研人员,使他们最终成为有编制的专职编委,同时也承担编辑校对工作。

2.1 从制度建设角度

好的制度是改革成功的关键。科技期刊编辑岗位的工作性质与高校和研究所的教学科研岗位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老师和编辑都有一定的基本工作量,老师有基本的课时量,编辑也有基本的稿件处理量。而且一般来说并不繁重,也不是必须每天都坐班,这就保证了编辑和老师一样具有从事科研工作的时间。其次,老师和编辑的基本工作也有一定相似性,都需要频繁地与基础知识打交道,高校教师需要上基础课,科技期刊编辑需要审稿、与作者和专家交流、编辑和加工稿件。与基础知识的频繁接触保证了这些岗位的从业人员能经常处于学术氛围之中。既然岗位相似,那么薪酬制度和晋升制度就可以进行类似的改革。高校老师的收入一般分为基本工资和岗位津贴、课时费以及科研奖励三部分。与之相仿,科技期刊编辑的收入也可以设定为基本工资和岗位津贴、编校费以及科研奖励。这样的薪酬制度不仅保证了编辑可以完成编校本职工作,同时鼓励他们像老师一样多从事科研活动争取更多的奖励。同时,在职称评定时,除了考核编校能力外,更将科研成果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这样就能很好地促进编辑的科研化。在这种政策的引导下,当编辑的科研能力达到一定水平,能够很好地胜任编委送审稿件的核心工作时,就实现了编辑的专职编委化。目前,国内许多科技期刊的大部分研究方向都有一个专职编辑,如果能将他们变为专职编委,那么期刊就不需要庞大的兼职编委队伍来完成稿件的送审工作了。与SCI和EI期刊相比,国内大部分核心期刊的学术水平较低、研究方向划分粗、对专职编委的要求也较低,因此,编辑专职编委化的目标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2.2 从编辑培养角度

目前,不少高校根据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及兴趣的不同,将他们划分为教学岗和科研岗。教学岗的老师承担更多的教学工作,拿更多的课时费;科研岗的老师承担更多的科研任务,拿更多的科研奖励,这也保证了收入的公平。相似地,也可以将编辑按岗位划分为文字编辑和学科编辑,文字编辑承担更多的编辑校对工作,拿更多的编校费;学科编辑作为专职编委承担更多的送审和科研工作,拿更多的科研奖励。同时,编辑部和所在的学校及科研院所可以鼓励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兴趣的编辑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甚至通过留学基金委资助出国访学,鼓励他们多参加相关专业的学术会议。在访学过程中,编辑岗位比教学岗位更有优势,编辑学习不用全脱产,因为送审和编校工作是可以通过网络完成的,这使得编辑的基本工作量有保证。而一般教师在进行访问学习时,他的课时量就只有分配给其他同事来完成。

2.3 从新人引进角度

对于新进的编辑,可以在招聘的时候列出与教学科研岗相似的用人条件,即要求博士学位并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以及要求除基本的编辑工作量以外,每个考核期内要发表一定数量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并且申请主持国家级或省部级的基金项目,甚至副高以上职称还可以带学生和参加科研团队。相似地,特别优秀的致力于学术期刊事业的博士编辑可以申请高额年薪制的特聘岗位,以留住人才。改革后的编辑岗位虽然不能和985、211这种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科研岗相比,但是相比一些教学任务繁重的普通本科院校,编辑岗位或许会对优秀的博士毕业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通过招聘兼职编委来填补对科研工作没有太大兴趣而只想从事文字工作的编辑所对应学科的专职编委工作空缺,编辑部可以负担少量兼职编委费用。专兼职编委共存的模式可以为科技期刊打造出一支高工作效率、高学术水平的编委团队。

3 一些实践

目前编辑科研化的道路还处在探索阶段,完整实施整套制度和办法的个例还非常少,但部分改革的实验在全国各科技期刊也是屡见不鲜。部分高校学报的编辑招聘已经要求博士学位,笔者所在的《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对新进人员就有此项要求,特别是《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前几年因为一批老编辑退休,新进的4位编辑全是教育学、经济学或哲学专业的博士。此外,笔者所在编辑部近年来也施行了类似于教学岗的弹性工作制,规定编辑每周值班3天,余下2个工作日在保质保量完成编辑工作的情况下可自行安排,并且主编鼓励编辑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科研工作,支持编辑参加相关专业的学术会议,并从经费上给予全额报销。编辑每年年终的科研成果也可以挂靠到相应的学院,和教师一样参加学校科研考核,领取科研奖励。这些政策带来的变化也是显著的,笔者所在学报近两任主编之前都是院(处)的行政一把手,他们从行政、科研双肩挑的岗位来到相对宽松的编辑部后其科研产出有了明显增加。同时,编辑部的年轻博士近几年发表的专业论文无论是学术影响力还是数量都能赶上学院的大部分老师,今年笔者也成功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通过多次参与全国编辑会议与同行的交流,笔者发现北京、上海等高校教师整体学术水平较高的大城市和其他城市的985和211高校学术期刊的青年编辑能拿到国家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基金的也不少。这些事例说明学术期刊编辑岗位在合适的政策推动下完全可以同时成为一个学者岗位。学者化对编辑业务和日常工作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笔者所在的《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每周召开一次审稿会,由各位学科编辑对来稿进行集中初审并指派外审专家,从而大大提高了初审的效率和准确率。在校稿阶段按学科安排交叉互校,着重规范专业术语、特殊符号、参考文献及英文表达等与学术质量密切相关内容的修改。此外,编辑科研化所拓展的学术圈也使本学报的特约稿专栏已连续开办7年以上,此栏目极大地提升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4 结束语

适合中国国情的编委办刊模式实际是将编辑部建设成为一个多学科的小型研究室,从根本上提高编辑队伍的学术水平,将他们培养成期刊的专职编委,使他们能高质量地完成以下编委和编辑的大部分工作:(1)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学术研究动态,有计划地选题,有针对性地组稿,高效率地约稿;(2)运用专业知识正确判断来稿的学术价值,严把初审关;(3)利用自己的学术圈准确找到合适的外审专家;(4)与作者及审稿专家充分交流,提出专业的修改意见;(5)除规范编辑标准外,对稿件内容进行深加工。但是需要说明的是:编辑科研化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办刊需要,编辑业务能力与专业水平同等重要,不可偏废,或把编辑工作当作副业,从而本末倒置。如同教学岗位,必须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提高专业水平,而不是脱离本职工作去圆学者梦。最后,作为一个科研部门,编辑部还能促进学校或科研院所的学科发展,这也有利于编辑自身的发展。笔者相信这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编委办刊能为我国培育出一批高水平的学术期刊。

[1] 刘祥娥,孙丽莉,林琳,等. 高校学报稿件外审的作用与实践效果[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622-624.

[2] 李晶,张嵘,相艳. “编委送审制”初探及与“编辑送审制”比较——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为例[J]. 编辑学报,2016,28(2):153-155.

[3] 邓雯,廖移山,闵爱荣. 双制并行,取长补短,增效提质——期刊引入编委送审制的实践与思考[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5,35(3):100-102.

[4] 韩丽,王敏,武文. 编委送审制在国内学术期刊中的应用[J]. 编辑学报,2012,24(4):361-363.

[5] 王敏,武文. 《菌物学报》探索“编委办刊”之路[J]. 编辑学报,2011,23(1):63-64.

[6] 刘岗,魏海明,王婉,等. 编委在科技期刊发展中的作用探讨[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3):239-243.

[7] 吴学军,王亚秋,彭文彬. 优化学术期刊编委会构架[J]. 科技与出版,2017(9):51-53.

[8] 陈海清. 高校学报发展与编辑科研化之路径[M]//赵惠祥. 学报编辑论丛.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06-108.

[9] 周祖德. 论学报编辑科研化[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6):152-155.

[10] 颜帅. 论学术期刊编辑学者化[J]. 编辑学报,1994,6(4):229-232.

[11] 张晓娟. 论学术期刊编辑人员应具备的编辑与科研能力[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4(3):104-106.

[12] 游俊,胡小洋. “编辑学者化”的实质及现实可行性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3):340-343.

[13] 沈林. 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学者化的途径[J]. 编辑学报,2005,17(5):385-386.

[14] 闫群,张晓宇,刘培一,等. 中国科技期刊办刊队伍现状、问题与发展策略[J]. 科技与出版,2017(7):104-107.

[15] 李来福,刘莹娟,刘培一. 近10年科技期刊办刊队伍建设研究综述[J]. 编辑学报,2014,26(6):532-538.

猜你喜欢

编委办刊科技期刊
编委简介
编委简介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编委简介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本刊编委简介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地域性文化刊物编辑办刊思想与具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