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冶金地质打造“资源环境服务商”的思考
2018-02-08裴孟东
■ 裴孟东/袁 明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局,湖北 武汉 430035)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窗口期,以质量和环境为核心价值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地勘单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死抉择,一方面是大宗固体矿产品需求放缓导致的地质勘查投入大幅萎缩,“人往哪里去”的矛盾开始凸显;另一方面,随着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实施和城市地质工作的加强,地质勘查的需求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确立了打造“一流绿色资源环境服务商”的战略目标,必将对冶金地质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地质勘查及其延伸业的功能转换、拓展服务领域,起到不可低估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1“一流绿色资源环境服务商”的实质是确立了冶金地质的战略定位
“一流绿色资源环境服务商”与过去提出的“以地质勘查为基础的矿业集团”并不矛盾,前者体现了一种大地质观、大资源观、大环境观,后者强调的是在发挥传统优势基础上的全产业链经营,二者是一种顺延和深化关系。
“一流”是目标定位,也是企业愿景。对此,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明确提出要做先进技术引领者、绿色发展先行者、行业标准制定者、低碳生活规范者、幸福生活缔造者。
“绿色”是理念定位,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政治站位。强调的是一种“和谐、互惠、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体现的是国家意志。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地质勘查、工程施工及其延伸业,就是要做好勘查施工中的生态保护工作,严格控制“负产品”,限制对环境损害大的工程手段的使用。
“资源环境”是服务方向和服务领域定位。资源的内涵十分广博,与冶金地质工作实践关联较为密切的有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等,环境则是指一定的时空范围。二者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一种有机构成。注重资源环境问题,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也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可以形成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把“资源环境”作为冶金地质主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服务商”是企业定位。作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在企业化的道路上已“试水”多年,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归根结底,还是事业单位的思维模式使然。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国有地勘单位转制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平等竞争、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然。地质勘查资质的取消,就是一种倒逼机制,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更为转企改制提供了政策保障。
“一流绿色资源环境服务商”战略目标和战略定位的确立,把准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脉搏,顺应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宏观政策导向,贴近了冶金地质的历史和现实,体现出高远的发展境界。当务之急是,以深化地勘单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以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变化为依据,调整队伍结构,优化产业组织,加快科技研发,创新经营模式,实现转型发展。
2 围绕新定位,瞄准新需求,积极拓展服务领域
当前,代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于蓄势待发时期,由此引发的社会经济组织分工格局正在悄然变化。处于这样一个大变革、大转型的时代背景中,作为资源环境产品和服务提供方的冶金地质单位,同样要面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构、需求内容、需求要求的变化,归结起来,主要是要从传统的固体矿产勘查向清洁能源矿产和战略性新兴矿产转变;由注重地质勘查和采集数据向强化研究和大数据挖掘转变。面对变化,不变则会丧失机遇,陷入被动;只有主动转型、以变应变,才能抓住机遇,闯出一条自我生存、自我发展之路。
2.1 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新能源、新材料矿产的需求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国家已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已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7个产业取得快速发展,涌现出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有力支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矿物原料种类较多,我国已将石油、天然气、页岩气、煤炭、煤层气、铀、铁、铬、铜、铝、金、镍、钨、锡、钼、锑、钴、锂、稀土、锆、磷、钾盐、晶质石墨、萤石24种矿产列为战略性矿产。据国土资源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除铀、稀土外,天然气、煤层气、钨、锡、锑、金、磷矿、晶质石墨等8种矿产查明资源储量均有明显增长;煤炭、石油、铜、铝土、镍、萤石6种矿产查明资源储量小幅增长;铁、铬铁、钴、钼、锂、锆、钾盐7种矿产查明资源储量小幅下降;页岩气查明资源储量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据此可以推断地质勘查工作的着力点。
2.2 瞄准城市可持续发展对地质工作的新需求
最近,国土资源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城市地质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17〕104号),明确提出到2020年,完成城市地质调查示范,基本形成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地质工作体系;到2025年,实现地级以上城市地质工作全覆盖,基本构建地质工作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结合冶金地质实际,可以选择以下着力点:一是积极参与建立城市地质调查标准体系,为进入该领域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二是在对城市地质资源、环境、空间、权属等进行全面调查,构建三维地质结构模型、资源环境监测预警网络、地质信息决策支撑平台,开展城镇群基础性综合地质填图等工作中发挥优势;三是在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发挥专业技术和工程施工优势;四是在渣土资源再生化利用中提供产品和服务;五是在地质景观、地质剖面、人类遗址、古生物化石遗迹以及有特殊价值的矿物岩石等地质文化资源的调查、开发与保护中发挥作用。除此之外,还有地热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均可一展身手。
2.3 瞄准清洁低碳能源的勘查开发及其建设需求
未来油气、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铀矿、地热等资源的需求总量仍将处于高位,尤其是地热资源,随着国家《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的有效实施,对地热资源的“跑马圈地”正呈现热潮。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地热供暖(制冷)面积将达到16亿m2,是目前供暖(制冷)面积的4倍;地热发电装机容量达530MW,是目前装机容量的近20倍。
2.4 瞄准生态文明建设需求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四大任务。其中,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土地整治与污染修复的任务十分繁重,需要在地质、矿产、土地调查的基础上,发挥地质工作优势,查明多门类自然资源的特征和权属,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动态监测和综合信息集成。
2.5 瞄准防灾减灾需求
我国地质灾害数量多、分布广、危害大。按照国家“十三五”规划,将要开展国家、省、市、县四级监测预警,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实时化、自动化、智能化监测,势必强化对活动断裂带、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地质调查工作。
2.6 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海洋强国、重大工程建设、军民融合、脱贫攻坚战等一系列重大战略,迫切需要地质工作发挥基础性、先行性作用,提供地质技术支撑。
当然,需求远远不止这些,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还会不断出现许多新的需求。需求就是“指挥棒”,就是市场,而市场又是地勘单位的安身立命之所在,只有未雨绸缪、积极出手、果断转型,才会抓住市场机遇,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弯道超车,在国家取消地质勘查资质后的地勘单位重新洗牌中生存下来。
3 打造“一流绿色资源环境服务商”的对策建议
3.1 唤醒抢抓机遇意识
我国发展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情、国情不断变化,战略机遇期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正在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正在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现在,国家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加强城市地质工作的机遇又摆在了我们面前,不抓住这一轮机遇,就难逃被竞争出局的命运。各级决策层对此必须要有清醒认识,要以对冶金地质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打造“一流绿色资源环境服务商”的目标上来,盯紧市场、捕捉先机、尽快布局、加快决策,坚决戒除犹豫不决、拖沓慵懒等作风。
3.2 优化整合队伍结构
优化整合队伍结构是推进地质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其目的就是积极做好固体矿产勘查过剩能力转移和后勤管理部门的“瘦身健体”。一方面弥补国家清洁能源勘查力量的不足,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矿种的勘查上起好步;另一方面,充实勘基施工和市政工程一线项目部的生产经营力量。以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局为例,近几年在这一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局级层面已初步完成了队伍结构调整,实现了全局只有企业经营、没有事业运作。中南地勘院按照“精兵+现代化”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行“地质工作室”制度,在全院范围内选拔出46名专业技术人员,设立了1个一级工作室、3个二级工作室,承担着8个国家和地方政府项目的地质找矿任务;同时,充分利用局内企业的资质资源,组建了地勘分公司,成立了5个工程部,为30多名职工的分流搭建了平台。目前,该院的内部产业结构已由过去的一业,转变成为地质勘查、地质服务、岩土施工三业并举的新格局。
3.3 加大研发创新力度
坚决破除产业实体只注重生产经营能带来眼前实惠,研发创新遥不可及,一提研发创新就认为是纯粹的“高大上”的错误认识,努力补齐重视不够、组织不力、投入不足的短板,组织强有力的专业技术骨干和经营管理骨干,成立各类研发和创新工作室,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矿种,进行成矿规律、找矿靶区和技术难点研究;针对需要转型的领域,开展宏观调查研究;针对专业难点,开展技术攻关、技术交流;针对降本增效,进行流程再造;针对客户要求、市场变化等,开展经营模式创新。研发创新工作做好了,发展动力的转换就会顺利实现。
3.4 提升队伍转型能力
转型发展是地勘单位立足现实的必然选择。在地质勘查资质被取消后,拥有国家注册资格的各类人才作用将会凸显。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制定转型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支撑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目录,把现有的人才进行归集管理,设立“人才特区”,实行收入待遇保障制度和以知识、技能、创新、管理、市场开拓等要素参与利益分配的制度,使他们心无旁骛、心有所系、专心工作。其次,针对新业务结构的需要,强化对职工队伍的技能培训。再次,作为转型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还需要拥有一些“高精尖”装备,不然,利润会大幅度流失,核心工艺、关键技术得不到掌握,更谈不上“工匠”队伍的打造。笔者建议,可以解放思想,吸收职工和社会资本入股,成立混合所有制的装备租赁公司,专门经营对内对外出租装备。
3.5 突出企业品牌建设
冶金地质有过辉煌的历史,但要在新形势下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和认同感,必须突出企业品牌建设,注重品牌的品级提升,即由产品品牌依次提升为产业品牌和企业品牌。冶金地质的特殊性在于企业品牌与产品(矿业权地提供、工程施工和技术服务,不包括工业产品)品牌、产业品牌的同一性,这就需要千方百计维护“冶金地质”的品牌,不断赋予它新的内涵、新的使命、新的含金量,巩固其来之不易的影响力和认同感。同时,把品牌建设贯穿到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在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创新活动中扎实推进、取得实效,品牌效应就会转化为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1] 钟自然.把握新需求 抢抓新机遇:在2017年地勘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7(5):4-7.
[2] 邢新田.关于推进地质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再思考[J].山野岁月(内刊),2017(1-2):17-23.
[3] 崔荣国,郭娟,尹丽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矿物原料供给能力分析[J].中国矿业,2017(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