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粮食储备安全问题

2018-02-08李浩

浙江经济 2018年18期
关键词:储粮储备粮食

□李浩

中国的粮食安全永远不能依靠世界粮食市场,必须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粮食的储备问题事关国家兴亡。西汉时期,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借鉴桑弘羊的平准法创设常平仓,该制度随后成为后世封建王朝沿用的国家粮食仓储制度。公元585年,隋文帝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义仓(又称“社仓”),史称“资储遍于天下”。此后,社仓(民间储粮)配合常平仓(国家储粮)的粮食储备体系均被历届中央政府延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了以中央储备为核心、地方储备为支柱、社会储备为辅助的粮食储备体系。

浙江一直采取以区域自给、自我平衡为主的粮食供需政策,但目前超过六成的粮食消费需依靠外省供给,已成为仅次于广东的第二大粮食调入省。近年来,虽然国家粮食连年丰收,时常出现仓容爆满的景象,但不能因此掉以轻心,因为粮食安全是买不来的。笔者对提升粮食安全提三点建议,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最重要的就是严格保护耕地。近日,浙江出台《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在严守浙江300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红线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藏粮于技”在三个方向可以有所作为:一是继续育种技术的研究,提供更多耐盐、耐旱、耐涝、耐寒的新品种,不但要向土地要粮,还要向科技要粮。二是推广科学的种植方法。合理使用农药、化肥以及宝贵的水资源,尽可能实行生态种植。三是提升粮食行业信息化水平。作为首个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浙江有条件在提升仓储装备智能化水平和粮食收储信息化服务水平方面先行先试,率先推进“互联网+粮食储备”,减少粮食在仓储流通环节的损耗和能耗,延长粮食的贮存时间。

协调好“官储”与“民储”的关系。公元595年,隋文帝以民间管理损耗过大为由,下令把所有“义仓”转变为了国家粮食储备。仅仅两年后“府藏皆满,无所容,积于廊庑”。当隋末灾荒发生之时,地方官员无法及时放粮赈灾(需等待中央政府批准),粮仓充盈,却饿殍遍野。近年来,在粮食托市收购政策、农村留守劳动力持续较少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粮区农户零存量现象日益严重。企业出于成本的考虑,也往往是高周转、低库存。我国历史上储粮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公私皆储粮,“都鄙廪庾皆满”“人家粮储皆及数岁”。近年来,浙江大力鼓励民营粮企远赴东北粮食主产区建粮源基地,试点省级储备粮委托粮食企业代储,已经意识到了将“官储”与“民储”相结合才是长远之计。

完善粮食行业依法治理能力。历代封建王朝都没有彻底解决仓吏腐败、仓库亏空这一历史性难题。目前中国粮食储备的主体由政府变成了央企。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粮食政策都是以法律、法规来保障和落实,所有粮食流通组织的管理和营销活动都必须严格遵循相关法律和规定。应加强粮食行业的法制建设,强化粮食行业的监管效能,特别是强化粮食库存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的监督检查。加强对粮食收储、调销政策和库存管理政策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健全粮食行业治理体系,提升粮食行业依法治理能力。

根据海关统计数据,我国稻谷及大米的进口量已从2014年的77亿吨增至2017年的126亿吨,已经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一书中写道:“粮食和能源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软肋。粮食依赖进口将给中国经济资源造成紧张,也使中国更容易受到外部压力的打击。”中国的粮食安全永远不能依靠世界粮食市场,必须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局,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储粮储备粮食
珍惜粮食
释放钾肥储备正当时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国家储备林:为未来储备绿色宝藏
渭南农户储粮的调查与分析
我的粮食梦
中储粮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之我见
国内首座球形粮仓储粮效果及特性
外汇储备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