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绿色金融“浙江模式”

2018-02-08王诚

浙江经济 2018年18期
关键词:衢州湖州金融机构

□王诚

浙江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已取得新进展,绿色信贷规模快速增长、绿色直接融资渠道不断拓宽、绿色基金规模持续扩大、绿色保险创新发展

发展绿色金融是支撑经济跨越转型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谓绿色金融体系,是指通过贷款、私募投资、债券和股票发行、保险、排放权交易等金融服务将社会资金引入环保、节能、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等绿色产业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安排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6月,国务院决定在浙江等五省区设立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湖州、衢州成为首批试点城市。

湖州市高度重视绿色金融的创新发展,形成了“一规划两方案一体系”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侧重于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创新升级。湖州市绿色专营机构达到13家,其中湖州银行成为首批中英环境信息披露试点金融机构之一,安吉农商行成立了中国小法人银行首家绿色金融事业部,南浔农商行设立了中国首家绿色专营支行。在创新绿色信贷产品方面,推出“光伏贷”“园区贷”;在创新绿色债券融资方面,安吉县发行的海绵城市绿色债券,成为浙江省第一支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的绿色债券;在创新绿色保险试点上,湖州市环保局积极推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在国内首先由试点转向全面推进,首创“保险+服务+监管+信贷”模式。

衢州市以“标准+产品+政策激励”作为绿色金融改革的重点工作和突破口,侧重于金融支持传统产业绿色改造转型。每年市本级安排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专项及相关资金5亿元,综合运用奖励、贴息、补偿等手段,全面支持绿色金融改革。衢州市在全国率先将财政资金竞争性存放与银行开展信贷业务挂钩,绿色金融指标占评分指标权重不低于30%,并将绿色金融改革工作纳入衢州市政府对各县(市、区)、各部门和各银行业机构的年度综合考核体系。在鼓励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方面,衢州设立绿色产业引导基金,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或项目支持票据,首创了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综合保险。

通过试点创建,浙江省在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绿色信贷规模快速增长、绿色直接融资渠道不断拓宽、绿色基金规模持续扩大、绿色保险创新发展。总结绿色金融发展的特色做法及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加大政策倾斜和激励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包括安排专项资金、建立绿色贷款贴息机制、建立绿色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等;建立激励引导机制,通过制定涵盖所辖县区、各部门、各金融机构的考核办法及相应的评分指标、奖惩措施等,形成齐抓共建合力,如对金融机构的考核结果与财政性存款竞争性存放挂钩、对考核优秀的金融机构在货币政策上给予一定倾斜等。

构建绿色金融组织体系。积极推动金融机构总部或省级分支机构与湖州、衢州开展绿色金融合作,吸引全国性金融机构设立区域性总部、功能性总部等机构,推动金融机构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业务中心和专营机构,支持绿色担保机构及绿色金融中介机构建设。目前,浙江共设立绿色专营支行5家、绿色金融事业部11家、绿色金融特色支行47家,湖州、衢州与各金融机构建立绿色金融合作事项45个。

实施绿色金融发展“三张清单”。绿色项目清单,省级层面安排绿色制造、绿色产业、绿色城镇化、绿色生态和绿色设施等五大类绿色项目1800余个;财政政策清单,明确了对绿色产业基金、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担保等方面的财政支持措施;金融产品和服务清单,省级层面梳理了银行、证券、保险、融资担保、融资租赁等领域首批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57个,提高金融机构服务绿色发展的精准性。

完善绿色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探索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湖州率先制定了绿色金融统计制度、绿色银行评级体系、绿色专营机构评价办法和绿色项目指引目录等;搭建绿色金融信息共享平台,省级环保部门、银监部门建立了绿色信贷信息共享平台,湖州打造“绿贷通”小微企业在线融资服务平台,衢州制定绿色金融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方案等;加强绿色金融高端人才的培育引进,为产业升级注入新活力。

猜你喜欢

衢州湖州金融机构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衢州烂柯山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铁拳剿劣 亮剑斩污 衢州环保坚决打好护水保卫战
衢州治超亮剑
衢州某大桥V型刚构挂孔研究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湖州特色小镇的“特”与“色”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