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战史研究的力作
——评《1944:龙陵会战》
2018-02-08毕瑜林
□文│毕瑜林
战争史实研究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立足于梳理诸多文献史料和当事人的口述历史对曾经战争史实进行描述和文字再现,是战争史研究的主要方式。从已有出版的战争史实研究成果来看,从研究者的视角来描述战争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的成果为多,这种研究主要是把握战争描写的宏观性,即有故事讲述手法的意味。从战争的本身来描写战争中的手法即为微观战史研究,它突出战争中的人和事的文化现象描写。
由解放军出版社副编审、《军营文化生活》杂志主编余戈撰写的《1944:龙陵会战》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8月出版)将中国抗战史之滇西抗战作为描写的大背景,将发生于1944年滇西龙陵的保卫战从技术、战术、军人生活等微观的角度予以描述,重在凸显战争的残酷性之外,还体现整场战役所涵盖的军事文化。此书与余戈之前所撰写出版的《1944:松山战役笔记》(2014)、《1944:腾冲之围》(2016)并称为“滇西抗战三部曲”。
作为中国十四年抗战胜利第一丝曙光到来的表征,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的胜利将抗日战争在中国的天平予以逆转。当然,滇西抗战的残酷性和中国军民齐心合力、殊死抗争的民族精神的体现也具有代表性。龙陵会战是滇西抗战中沿滇缅公路一线要点争夺战的首役,日军在此遭遇中国远征军三次困守、六次突围的战斗,最终以第56师团彻底放弃龙陵要点突围作为本次战役的最终结果。该书基于大量的史志文辑将本次战役的残酷性尤其是对龙陵周边战役结束之后都是秃山这一景象的描写让人直观地体会到当年龙陵会战敌我双方炮火使用之多、争夺之激烈、现场之惨烈。
龙陵会战激战于1944年,此时,日军在太平洋地区的战争形势已不随其自身的意志而转移。美军在太平洋上所体现出的海军优势以及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不断坚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斗争的逐渐成熟,使得日军更加注重对已占领地区的固守和在抗击斗争中的战术使用的全面性。中国远征军龙陵会战的胜利使得日军控制滇缅及东南亚的重心丧失。因而,该书在描写龙陵会战中的大小战斗均翔实地描述了敌我双方的战术使用,更能体现日军在考虑龙陵会战胜败对其中国战场整体军事部署的重大影响,也体现中国方面对此次战役在结束抗战的整盘部署中的重要性考虑。该书作者为了让读者能清楚地理解龙陵会战中各阶段战役敌我双方的战术安排,还配套出版了《〈1944:龙陵会战〉图册》,图册中列出了50幅战斗形势图和54张敌我双方的参战人员和战斗实景照片,使得读者对本次会战的了解更加多维和生动。
该书在描写战斗的同时还对中国远征军参战军人生活进行描写。作为军队作家,余戈自身的人生经历使得他更加注重对一线官兵生活的刻画和描写。战斗原本枯燥和充满血腥,但是在该书中,作者在描写战争惨烈的同时,还聚焦了远征军官兵日常生活的细节。比如,军官个人的感情交往、官兵的元旦生活、战斗空隙时官兵间的调侃和嬉戏等,这一宽松、愉悦的氛围与无情的战斗截然相反。可以说,余戈在本书中所注重的远征军军人生活和军营文化的描写,是对中国远征军军人乐观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情怀的独特写照。
该书中列出的诸多史料记载或者曾经的战斗日记摘要并未只呈现中国远征军一方,书中还大量列出了日军当年的战斗纪要、军官的日记以及日本当年部分报纸的登载,等等,使得该书在战争描述上更具有客观性、翔实性和真实性。尤其是从日军一方引证大量史实材料,突显出龙陵会战的胜败对整个中日战争的局面影响的重要性和本次战役的惨烈性。
《1944:龙陵会战》的出版,是微观战史研究的一次成功典范,也是中国抗战史在研究方法上的一次革新,为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正如余戈先生自己对龙陵会战、对微观战史研究的描述是在“显微镜”下看历史,尽可能提供像素更高的历史。该书将引导当下史学者对战争史实研究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