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期刊国际化的网络出版生态系统构建路径*

2018-02-08伍婵提

中国出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影响力学术期刊国际化

□文│伍婵提 童 莹

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是我国出版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基于网络的学术数据库和网络出版,改变了国家学术期刊出版的生态环境,对我国未来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构建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发展路径,是我国出版界必须破解的命题。

国际学术期刊出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有国际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的支撑,又需要构建国际化的学术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因此,国际化的出版理念和资源整合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际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在当今跨学科研究、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兼收并蓄、求同存异是学术期刊走向国际化的核心理念,也是构建国际化学术期刊生态系统的重要原则。同时,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的国际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有多重因子互动协同发展的生态系统建构过程。“如果没有一个支撑性和适宜性的生态系统,出版商将无法运营”。[1]在学术期刊出版的生态系统中,前沿性的学术研究成果、国际化的作者队伍、编辑队伍、文献引用率和学术交流平台等,是决定这一出版生态系统的关键。我国学术期刊出版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无论在前沿性学术成果,还是编辑队伍和作者队伍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短板,因此,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首先要从提升和完善学术期刊的生态系统入手,进行资源整合、创建平台,为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化提供一个实现弯道超车的历史机遇。

一、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网络出版的契机与生态系统重构

基于学术数据库和学术网站的网络出版,在国外起步较早,且发展得比较成熟,不仅改变了学术期刊的出版与传播方式,也重构了国际学术出版的生态系统。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国际学术交流的不断深入,我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已经初具规模,在出版流程、审稿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在学术评价体系上尚未建立在国际上得到普遍认可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主要还是以SCI、SSCI、EI、A&H等国际知名机构检索或收录作为检视学术成果的主要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学术出版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尹玉吉教授认为,要根本改变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参照系。[2]因此,在生态链的竞争中如何获取主动权并最终确立国际地位,首先建立符合国际学术评价规范并得到国际认可的评价标准与评价体系,以此为契机构建我国的学术期刊的生态体系,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即: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出版环境及传播机制。

学术期刊国际化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首先是人力资源质量和规模。国外的知名学术期刊通常实行同行审稿制,而审稿专家通常是来自外部,因此决定了学术出版机构的人力资源需要整合出版机构内部和外部的专家,构建独特的人力资源体系,既包括出版机构内部的编辑、经营管理人员,也包括外部科研机构、大学的评审专家库和科研作者队伍。以世界著名的杂志《科学》(Science)为例,这一创办于1880年的学术期刊“建有健全的审稿机制,能从世界范围内快速选出最合适的审稿人;科学家参与办刊机制,其编辑队伍都是具有博士学位并在各自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卓有成就的专家”。[3]这种资源不仅需要长期的积累与整合,而且学术出版机构与科研作者队伍是相互支撑、互动共荣的命运共同体,一方面,高素质的科研作者队伍能够提供优质的学术研究成果,给学术期刊带来良好的学术声誉;另一方面,学术期刊又能够给科研作者提供展示学术成果的机会和平台,提高其在业界的学术影响力。同时,学术期刊内部与外部的人力资源也通过充分整合,能够发挥协同效应,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国际上许多著名学术期刊的评审专家都采取了建立评审专家库的做法,这不仅由于他们直接从事科研,了解学术前沿的最近进展与动态,而且也有利于提升人力资源的效率和效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术期刊的编辑人员无足轻重,可以放弃“把门人”的角色。事实上,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主要职责是要做好选题规划、论文评审、资源整合和期刊运营等工作,这绝不是外聘专家可以取代的。因此,二者是相互借力、合作共赢的关系,只有清晰地界定内部与外部人力资源的功能与职责,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学术期刊资源的协同效应。

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市场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在网络出版背景下,技术水平对于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尤为重要,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术期刊的生态系统和核心竞争力要素,同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的进程。朱胜龙认为选题策划是出版的核心竞争力,[4]齐宏亮则认为出版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选题开发能力。[5]这两种观点虽然都触及出版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因,但是并不全面,对于学术期刊出版的国际化发展路径而言,其核心竞争力除了选题策划,还包括学术声誉、品牌影响力、期刊产品开发能力和资源整合力。选题策划是学术期刊对前沿研究和发展趋势的把握能力,主编的学术视野和编辑理念决定了选题策划的水平。在学术期刊网络出版越来越普及的背景下,以数据发表(data publication)、数据期刊(data journals)和数据资料库(data materials)为主要形态的学术出版物,形成了开放共享的态势,打破了传统纸媒出版物的传播机制和市场格局,“传统纸质学术期刊的传播已不能满足大数据多媒体时代的要求,网络技术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纸质传播垄断性的丧失”。[6]充分利用网络出版的机遇,能够极大地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学术期刊的传播机制与出版物不同,涉及出版的政策法律环境、资金来源体制、学术交流平台和国际语言应用能力等问题。我国大部分学术期刊隶属于科研机构和高校,经费大多来源于财政拨款,不仅管理行政化,而且在经营管理上缺乏自我造血功能,严重抑制了自我发展能力。国外的学术期刊基本是依靠自身的盈利维系运营与发展。以《科学》为例,其每年经营收入4000万美元左右,其中发行收入1500万美元,广告收入2000万美元,通过品牌资源和单行本收入500万美元。[7]另外,我国学术期刊走向国际化,还需提高国际语言——英语的交流能力,尤其是网络出版背景下,以英文为学术交流语言的出版物,是决定其能否赢得国际市场和学术影响力的关键。同为东亚国家的日本,在其学术期刊中已有20%是以英语出版的,极大地提升了其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这对于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网络出版的生态失衡表现

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是在一定时间内系统内部结构稳定和有序运行的状态,同时也是与外部环境互动协同、和谐共存的局面。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加之学术期刊国际化网络出版生态结构纵向层次和横向功能水平的偏差,反映出它的不规律性,假如这种无序性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若在网络出版生态链中,某些生态因子标准达不到要求或某些环节得不到有效衔接,就会造成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生态系统的混乱及生态系统失衡。

首先,国内学界和业界缺乏对学术期刊及其网络化的理论研究。我国对于学术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的系统研究起步较迟,根据中国知网的统计表明,1998年李正银首次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上发表《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思索》论文,到2017年5月为止,发表相关论文100多篇,但总体缺乏对国际学术期刊第一手资料的把握,学理性和系统性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当今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化和网络化发展态势的准确把握。因此,难以从我国学术期刊发展的现状出发,借鉴国际学术期刊发展的先进经验和理念,构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中国学术期刊的战略和发展路径。

其次,我国学术期刊机构的人力资源素质与国际标准相比差距较大。编辑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稿源的质量水平、期刊的吸引力和营销力,但我国学术期刊的很多编辑不是专职,对国际学术期刊知之甚少。而我国英文学术期刊缺少国外知名学者的投稿,因此很难形成国际影响力。

最后,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平台和数据库建设力度不够。网络技术正在逐渐改变知识信息传播的基础结构。国外斯普林格、爱思唯尔、翰威利等有众多有影响力且实力雄厚的世界著名期刊出版方,基于网络访问的方式,以有效的方式搜集和整合数据,既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也能有效防止内容的冗余性,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和重视。同时,这些网站通过博客、线上社交平台、手机APP软件等自媒体,嵌入分享和交流功能,在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进一步营造学术氛围。而国内缺乏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学术出版及交流平台,严重阻碍了学术成果的共享和传播。

另外,我国学术期刊在国际上尚缺乏足够的影响力。学术期刊内容被国外学者引用、转载的次数少,其深层次原因是科研方法落后,研究内容缺乏吸引力和原创性。“有趣的和新颖的研究最有可能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即使研究有方法论上的缺陷。在方法上正确但贡献有限的研究不太可能被发表。”[8]如果我国的学术研究只是跟着西方亦步亦趋,是不可能获得国际认可的,自然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力也就无从谈起。

三、生态系统构建与发展路径

如何协调学术期刊国际化网络出版中的各种关系和保持生态圈的稳定至关紧要。在互联网+的时代,借助网络打破传统出版思维方式,需落实传统出版业务与新媒体融合,在出版过程中,注重稿源把关、选题策划、审稿流程、质量控制、评价体系、绩效管理、读者服务、人才发现、网络平台构建、信息化建设、出版方式等与国际接轨,才能维护学术网络出版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第一,加强学术期刊国际化网络出版人才的体系构建。编辑队伍不仅需要互联网素养、学科背景、对学术内容的提炼概括能力及对学术动态的敏锐观察能力,还需要具备国际化的战略眼光和战略思想。好的编辑能利用互联网辅助工作,如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进行选题挖掘和读者发现,准确提炼学术论文的核心观点和元数据并展示给网页浏览者,适当利用“浅阅读”原理,扩大期刊的吸引力和传播力。同时,要想让一份学术期刊在国际上占据一定的地位和具备一定的知名度,还需要特定读者群的挖掘和培养。新受众研究的奠基人斯图·霍尔从语义学、符号学的角度对受众进行深入研究,并创造性地提出了“编码-解码模式”这一概念,认为受众总是依据自己的阅读习惯和理解方式对文本进行解读。因此,对于很多国外的读者来说,学术期刊的外语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其论文水平与学术质量的基准之一。”[9]选择国际通用语言、达到期刊海外出版标准、刊登海外研究热点、符合海外读者的阅读心理等“归化”方式迎合海外研究者的习惯,是扩大期刊海外网络发行量的必要选择。

第二,加快学术期刊国际化网站及数据库建设。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国际化的两大抓手即“数据网络性”和“国际指向性”,数据库平台的建设是提高我国学术期刊网络可见度和影响力的最重要和最有效途径,也是防止大量国内学术研究成果外流、促进中国学术研究国际化的重要手段。建设国际化的出版平台需要完善信息化设备,配备高素质人才队伍,改革学术期刊出版传播模式,创新学术研究内容,融合学术研究成果,建构国际学术知识网络体系,打通学术期刊数据库之间的通道,让网络出版真正发挥知识共享的作用。我国目前已建设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等平台,提出了学术期刊“名刊工程”等计划措施,研究人员也提出过建设有国际影响的检索系统等建议,为拥有具备世界影响力的网络平台奠定了基础。

第三,确保学术信息传播渠道机制创新。“学术期刊肩负着传承人类文明、传播社会文化与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责任,开放、互动、便捷、公益的多元化传播渠道有助于学术期刊本身在竞争性公共空间中获得新鲜血液,获得新的契机与新的思路。”[10]随着期刊网络化的普及,传统学术期刊除了在编辑出版模式上的变革,还需要在传播渠道摒弃单一、封闭的传播方式。当今,信息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是“互联网+”时代创造出来的全新出版业态。学术期刊国际化网络出版需紧跟时代步伐,抓住时机加强在移动终端的创新和应用,为读者提供更全面、快捷、多样的服务,如开设线上互动交流平台、文章分类推送平台、稿件使用情况查询系统,开发学术期刊订阅APP软件等移动公众服务,把线上线下的反馈信息及时推送给相关人群,确保信息传播的及时性、有效性和精准性。

[1]Joseph Esposito,Modern Publishing for the Scholarly Jounal,2013. https://scholarlykitchen.sspnet.org/2014/04/30/theevolving-ecosystem-for-journals-publishing/

[2]尹玉吉,西方学术期刊机制启示录[J].编辑之友,2016(10)

[3]王磊,孙守增.国外学术期刊成功的品牌建设经验和盈利模式对我国学术期刊的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4)

[4]朱胜龙.选题策划:现代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J].新闻出版导刊,2001(9)

[5]齐宏亮.浅析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6)

[6]尚利娜.提升网络学术期刊传播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出版科学,2016(1)

[7]王应宽.美国《科学》杂志的成功经验及对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的启示[J].出版发行研究,2004(5)

[8]David W. Stewart, “Academic publishing in marketing: best and worst practices”, European Business Review[J].2008: Vol.20 Issue: 5, pp.421-434.

[9]赵跃峰.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传播机理[J].长安大学学报,20113(3)

[10]蒋华林.“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传播渠道优化探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6)

猜你喜欢

影响力学术期刊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天才影响力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