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路上话交通
2018-02-08胡建胜
□胡建胜
对于从事交通工作的人来说,每一次出行都是一次切身实地的工作调研。尤其是春运期间,在巨大客流的冲击下,对交通运输系统更是一次莫大的考验,对个人而言也是一次难得的出行体验。
今年春节回老家,我选择公共交通回乡。从省城到温州,再从温州到永嘉乡下,“门到门”共耗时五个半小时,除杭州东到温州南站的两个半小时动车外,两头家门到车站的时间达三个小时。一路行来,感受到浙江交通日新月异的发展,也体会到交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不少短板。
一是从“家到站”,“最后一公里”接驳有待解决。除夕前日起早,赶往离家约一公里远的武林广场地铁站。经比较,带大型行李骑共享单车不可行,打车不经济,坐公交耗时长不方便,最终决定步行15分钟到地铁站。为赶火车,拖着行李匆忙行路,略感吃力,这使我想到县城招手即停的人力三轮车、社区电瓶车的方便了。
“最后一公里”接驳难,是不少大城市公共交通的难题。解决之道应综合施策、多措并举,通过优化公交线路、发展共享单车、改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等多种措施推动问题的有效解决。针对一些居民点或者社区难以被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站点有效覆盖的区域,可探索开辟袖珍公交或定制小型公交(如北京公交集团用6米考斯特车型在地铁站与周边社区之间开辟“微循环”线路),推动实现居民到地铁站的零距离换乘。
二是从“站到车”,运输服务细节尚需优化。从过地铁站到杭州火车东站坐上高铁动车,需两次安检(进地铁与进火车站安检)、三次检票(进地铁、进候车室、上火车前),流程繁琐、时间较长。对照“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要求,需更多关注运输服务细节的优化完善。
要树立“一次安检”理念。春运期间,人流大,大件行李多,过安检耗时长。需加强地铁与国铁安检系统衔接,针对乘地铁需去火车站换乘动车的旅客实行“一次安检”,旅客出地铁闸机后,可通过快捷通道直接检票进入火车候车室。要优化检票流程服务,全面推行刷脸、刷指纹等新技术运用,提高过闸机效率;或者可以取消上高铁动车前的检票环节,只保留进候车室检票。如何快速找到检票口,对赶车的人尤为重要。可在进候车室检票时,对未取票的旅客提供检票口提醒服务;要设置必要的指示牌,如杭州火车东站共有28个检票口,东端到头是28号,西端到头是1号,可设置相关指示牌,避免需在东端28号赶车的旅客,不小心从西端进入候车室,要从1号跑到28号的“悲剧”出现。
三是从“站到家”,农村交通发展仍是短板。从温州南站到永嘉乡下老家,选择公共交通须进行三次换乘,先要坐公交绕远去温州市区,换乘公交到永嘉桥下镇,再换中巴到原瓯渠乡,这三次换乘公交至少需两个多小时,相当于杭州东至温州南的乘坐动车时间。而最后一段瓯渠到我老家金园村,由于公路等级和安全标准不高,至今未通客车。于是,到温州南站后,只能选择叫我弟弟开车来接,大约1个半小时左右到老家。
老家金园村户籍人口900多人,绝大部分人靠在外经商与打工为生。村里的人在家从事农耕收入有限,想发展民宿、农家乐,受交通限制较大,交通改善需求十分迫切。据了解,老家未开通公共交通的这段公路,除自驾车外,平时有一些人在开私家车带客,均是黑车,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可见,浙江建好“四好农村路”、推动村村通客车的任务依然艰巨。
回乡之路,在感受交通日益快速便捷的同时,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交通运输服务质量效率提升、城乡交通协调发展等问题依然突出。这些都需要交通人付出更大的努力去逐个破解,让老百姓共享“安全、便捷、绿色、高效”的交通服务,更好地享受“出行即出游”美好交通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