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态融合深化城乡融合
2018-02-08兰秉强叶苏贤
□兰秉强 叶 芳 叶苏贤
特色小镇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浙江探索。丽水市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发挥自身资源和禀赋优势,推进“‘文态’、生态、城镇业态”三态融合,有效提升了小镇品味,推动了产业发展,增强了发展后劲,使特色小镇成为加快城乡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集成平台。
具体而言,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一是构成了全域覆盖、“两轮”驱动的形态布局。2017年,新增丽水绿谷智慧小镇、青田千峡小镇、遂昌汤显祖戏曲小镇、云和木玩童话小镇等4个省级创建小镇,丽水微纳小镇等1个省级培育小镇。全市共有12个小镇列入省级创建名单,4个列入省级培育名单,创建个数位居全省第二,总个数位居全省第三。
二是塑造了职责明晰、投资攀升的形象进度。大部分小镇形成较大规模的投资,畲乡小镇累计完成50.2亿元;遂昌汤显祖戏曲小镇累计完成18.2亿元;千峡小镇累计完成29.56亿元,部分项目基本建成,小镇雏形初现。部分小镇正在加大投入建设,青瓷小镇与上海道铭公司签订协议,计划用5年时间投资30亿元,对青瓷小镇进行战略合作开发。
三是彰显了深度融合、效益叠加的良好势头。古堰画乡、青瓷小镇、千峡小镇等特色鲜明,全域旅游、特色产业、地方文化以及“产、城、人、文”深度融合,功能设施日渐完善,游客增长迅速,示范效应明显。丽水绿谷智慧小镇成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腾讯“互联网+”创新基地落户。青田千峡小镇非政府投资和特色产业投资占比都为100%,机床小镇培育高端产业实现新三板上市企业3家,松阳茶香小镇大木山骑行等成为经典旅游项目,实现了从卖茶叶到卖风景的转变。
丽水市特色小镇建设以三态融合深化城乡融合,形成了一系列值得推广的经验做法:
坚持“文态”为源。一是把“文态”挖掘当作是一个标新立异的过程,突出建设用地“保山保水”、道路规划“迎山亲水”、建设布局“显山露水”、景观设计“借山用水”、空间组织“依山亲水”。二是强化畲家文化、民居文化、农耕文化、青瓷文化等“文态”载体,突出一镇一品、一镇一景、一镇一韵,差异发展。三是按照“文化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路径,推进青瓷、宝剑、石雕小镇大师园、产业园建设,推进景宁畲乡小镇特有的畲族等传统文化的物化有形化,打造有影响力、高效益的特色小镇经典产品。
坚持生态为“本”。一是依托于丽水茂密的生态林体系、绿色产业体系、生态型城市交通体系以及低碳的生活方式等,注重彰显鲜明的生态特色,在环境设计、建筑设计、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循环经济等方面都注入“生态”理念。二是以养生度假、湿地观光、文化体验为主导,引入千峡湖洲际酒店集团、青瓷小镇国际瓷艺酒店、氧立方国际养生社区等高端养生度假设施与活动,培育休闲产业链。三是结合“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六边三化”等工作,加大核心景区环境卫生整治及保洁机制建设,优化美化环境。
坚持城镇业态为“支撑”。一是注重“产、城、人、景”的和谐,而不是单纯的服务业集聚。古堰画乡、龙泉青瓷小镇率先形成一个独立单元的产业集聚区,古堰画乡形成以“古堰”为基础的旅游产业和以“画乡”为主体的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青瓷小镇以小镇核心区带动宝溪古龙窑文化展示区、竹垟畲乡风情旅游区、八都温泉休闲养生中心“三组团”发展。二是按照产业分布和人口分布特点,淡化小镇区域界线,突出聚合而成的小镇建筑群体整体环境观感,综合集成生态环保、生活设施基础设施,提高特色小镇的整体效果。三是加快小镇人才引进,使绿谷智慧、遂昌电商等特色小镇成为丽水的创新策源地、创客集聚地。
坚持三态融合为“渠道”。一是把小镇改造、产业转型升级与传承优秀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把旅游类小镇建设成为全域旅游的重要节点、制造类小镇建设成为生态工业的重要平台、历史经典类小镇建设成为丽水大花园中的一支奇葩。二是特色小镇宜建形态应既注重文化的潜在吸引力,又形成独特的优美环境,也有开心惬意的民俗民情,更有伸手可得的绿色产业。三是创新小镇模式。包括香菇小镇、茶香小镇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农旅融合”模式;以绿谷智慧小镇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文化集聚—商务洽谈—度假休闲的“生活驿站”模式;以缙云机床、莲都万洋为代表的高端智造—工业旅游—专业科研为代表的“工业体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