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电视新闻做到以“画”动人的途径

2018-02-08张燕玲

中国传媒科技 2018年4期
关键词:话筒电视新闻技巧

文/张燕玲

引言

社会主义新时代,对电视新闻也有了新的要求与标准,要想更好地迎合新形势下电视观众获得新闻信息的新需求,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充分重视新闻节目中画面在表达新闻主题、凸显新闻内容方面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借助专业的知识、工匠的精神,致力于新闻画面拍摄及后期处理技巧的研究,尽可能使得新闻画面在优化新闻栏目质量上彰显出更大价值。只有做到以“画”动人,才能为电视新闻质量及收视率的提高增加筹码。那么,如何实现电视新闻以“画”动人的效果,是新闻记者需要研究的关键问题。

1.电视新闻画面拍摄技巧

1.1 处理光线的技巧

光线属于一种视觉基础,拍摄照片及电视画面的时候都需要记者恰当地处理好光线问题,从而获得不同效果的电视画面与图片。在电视新闻栏目中,强度不同的光线能够让画面展示出不同的情感。比如,在黯淡光线下对某个人的日常生活情景进行拍摄,那么给观众的印象一定是该人物生活惨淡或不幸;如果在明亮光线中拍摄的画,即便该人物穿着陈旧也会给人留下整洁、干净的印象,可让观众感知到一种阳光与希望、积极向上的气息。因此,在拍摄电视新闻的时候,记者应恰当处理好光线问题。拍摄电视新闻画面和一般影视剧有很多不同,在拍摄中不会使用后期灯光,而只需要结合自然光的实际特点融合一些拍摄技巧对新闻画面进行适当的处理。通常情况下,新闻拍摄均是在逆光或顺光情况下恰当处理光线问题。

在顺光情况下拍摄新闻画面的时候,通常会用到侧顺光与正顺光这两种形式。其中,应用频率最高的是侧顺光,使用正顺光的几率较小。通常情况下,经验丰富的记者一般会借助自然侧顺光形成的投射差距,巧妙地拍摄出有鲜明艺术感、立体感的画面。例如,在一次拍摄偏远地区留守儿童的新闻中,摄影记者就利用新闻主人公屋顶破洞中透射下来的光线照射在几件沾满灰尘且破旧不堪的家具上的光照效果,拍摄出了可反映新闻主人公艰苦、潦倒生活的一组新闻画面。画面醒目的立体效果触动了电视观众极大的同情心,新闻播出后收到了大量观众的资助电话。

逆光拍摄更讲究技巧性,这就对记者把握事物或人物和逆光光线形成角度的水平有很高要求,一般来说,经验有限的摄像记者是不能恰到好处把握的,但是在逆光中拍摄的大量电视新闻画面,均具有显著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美感。比如,在拍摄《洞庭天下》这一经济纪录片的时候,记者为了让镜头下的“鱼米之乡”洞庭湖区更有韵味,在逆光拍摄落日下渔民驾船撒网的画面时,经过前后数十次的调试光圈及更换角度,最后拍摄出了非常唯美的画面来。我们在观看该纪录片的时候会发现,整体上电视画面具有显著的立体感,阳光下的湖面波光粼粼,特别是画面中渔民矫健的撒网身姿更让电视画面散发出浓郁的艺术感与生活美感。

1.2 使用同期声的技巧

同期声,指的是新闻现场中的背景声音,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两点:①可充分彰显出拍摄出的新闻画面具有很高的真实性,也是现实还原拍摄现场的一种形式;②恰当处理同期声可让新闻画面呈现出视听有机结合的美感。比如,有则有关山区学校民办教师的电视新闻,在拍摄中为更加真实地将该教师在山区认真负责、教书育人的事实呈现出来,记者打算在该教师深夜批改作业时拍摄,于是同时拍摄下了夜间的蛙鸣声,赋予整个画面一种静谧感。在摄像技术不断提高的新时代,录制同期声也有了更高的技术,可借助多声道录制多种风格的同期声,以便给后期制作中选用差异化背景声音,亦或重点突出其中一种声音做准备。具体来讲,电视新闻拍摄同期声的时候,应尝试做好以下几点:

1.2.1 检查录音设备

在同期声录制的活动中,由于话筒所具有的专业性已经很高,再加上分工十分明确,不同的话筒拾取声音的质量与方式也会有一定区别。比如,在普通的采访中,所选用的话筒可统一地将现场所有声音进行拾取;专业的采访人物的话筒,就会把现场中采访对象的声音拾取其中。因此,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准备中,就应充分分析采访现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话筒,一般需要同时准备两种及以上差异化的话筒。在录音设备领取过程中,需要进行现场测试,对设备的电量、耳机完整性、线路通畅性、话筒拾音情况等进行严格检查,同时还应确保所有设备都有充足电量,并携带有易损配件及充电设备。

1.2.2 掌握录音技巧

如果新闻拍摄现场在室外的话,难免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例如,因现场变化或高速跑动,都可能导致外置话筒的损坏。因此,在拍摄过程中应将内置话筒同时开启,把两个话筒录制的声音依次录制到两个声道上,给后期处理提供更多的现场同期声选择机会。另一方面,要想更加精准地把控新闻现场同期声,新闻记者还需要佩戴耳机,对话筒声音进行及时监听。在拍摄外景新闻的时候,假如新闻主人公需要在平常状态中受访,录制同期声的时候就需要选择挑杆话筒,把采访录音录制到相同的声道,在另外声道放置其他同期声,通常情况下,挑杆话筒的隔音外套也可把采访中的其他同期声过滤掉。

1.3 拍摄处理画面的技巧

虽然拍摄新闻画面的关键要求大致相同,但是差异化的新闻类型需要的拍摄技巧也有一定差异。比如,人物专访、专题报道、事件新闻、会议新闻等,在具体拍摄中有些需要的拍摄技巧非常简单,有些却较为复杂,只有配合多种设备才能获得理想的画面拍摄效果。

1.3.1 拍摄会议新闻的技巧

由于特殊环境及场地限制,会议新闻在拍摄中一般不会有大量的场景转换,所以,拍摄会议新闻画面时用到的镜头十分简单,但是拍摄的画面还是有一定要求的,需要涵盖有特写、中景、近景、大景4个镜头类型,依据拍摄为后期编辑提供服务的基本原则,一般拍摄画面的奠定要求如下:

第一,现场需要调白。即结合现场实际光线情况尽可能平衡摄像机对应的光线类型,确保摄像画面色系凸显出明亮、庄重的特点。另一方面,在对话筒、录音等设备进行细致检查之后,将脚架架设到主席台上的中轴线上,究其原因是因为会议新闻要求画面保持平稳。

第二,应拍摄多组画面。具体来讲应涵盖以下几个内容:①中景拍摄会议整体镜头,还可从特写的领导讲话镜头开始,利用拉升镜头的形式慢慢呈现主席台中景,首个新闻画面可利用会议横幅及主席台点名新闻主题。②近景拍摄主席台。拍摄主席台需要两组镜头,一组开始于主要领导,借助摇动镜头按顺序将主席台领导做一一介绍,镜头移动速度应适中,拍摄到人物时镜头需要有适当停顿;第二组镜头需要镜头在每个领导身上固定4秒左右,为后期剪辑做准备。③拍摄讲话中领导的镜头,应正确拍摄,也可在侧机位与中轴线偏离10°的位置拍摄。④会议现场拍摄,可借助特写、推拉、摇摆等技巧丰富而饱满地拍摄出会议镜头,每一个镜头固定4秒左右,移动镜头一般为5~15秒。在拍摄移动镜头时不得链接反方向镜头,移动镜头的落脚与起点需要停留4秒左右,画面不可存在睡觉、打哈欠等负能量因素。⑤领导讲话的镜头。每一个镜头停留至少8秒,有摇移、推拉镜头的话,应以领导为起点,并停留超过3秒。拍完上述所述5种镜头之后,一般可满足会议新闻需要的画面了。

1.3.2 拍摄人物采访的技巧

在拍摄不同新闻类型的时候,不可避免都会有人物采访内容,假如一则电视新闻没有主角、没有人物,那么整条新闻就缺乏灵魂,也有悖于新闻要求的五要素。这就需要记者在拍摄电视新闻人物的时候形成一套方法与技巧。与人物有关的新闻拍摄,结合人物类型可分为三类:①重要人物。主要有英雄、知名企业家、专家、高级领导。②典型人物。该类型的人物通常都是某一社会群体的代表,其身上具有很多社会人的优点。比如,职业经理人、致富能手、技术发明人等。③普通人物。也就是大众,其一般会因突发性或随机性而成为电视新闻采访目标。

采访重要人物的时候,应确保采访方式符合其身份。在实际采访中,记者应用脚架以确保镜头十分稳定,并且应分析拍摄光线的情况,使得拍摄出的画面充满正能量。在具体拍摄中,记者应详细分析摄像机最佳的镜头角度与位置,根据需要可平视、正视及仰视拍摄,也就是采访对象眼睛和镜头的夹角处于有时候,为了预防出现过多的正面拍摄画面,还可选择侧机位拍摄,也就是受访对象和镜头轴线夹角处于4~10,此时仰视拍摄时应把轴线夹角把控在在重要人物采访拍摄前后,记者需要尽量多地拍摄人物在活动现场整理书架、写字或看书等的活动镜头,以有效避免后期编辑中画面较为单调情况的出现。

在采访典型人物的时候,应尽可能选择平视拍摄方法,确保画面中充满正能量,确保新闻人物表情可以较好地满足新闻调性。在实际拍摄中,需要记者对采访对象进行生活跟拍,在室外可选用长镜头、特写镜头及推拉摇移镜头,尽可能体现采访对象的个性特征。

由于随机性很强,因此在采访普通人物的时候,一般采用的是平视拍摄法,将采访对象对新闻事实的描述真实地拍摄下来。只有在把采访对象身份提高到新闻代表人物的地位,才会选用特写或跟拍等镜头。

2.电视新闻画面后期处理

2.1 以视觉切换习惯剪接画面

剪接画面是提高电视新闻内容完整性的核心方式,应努力体现事件发展地进行,还应突出新闻画面具有的客观性。假如画面十分晃动的话,就会出现无规律的交错,那么就难以较好传递新闻信息。由此可见,电视新闻中的画面应较好地符合观众视觉切换的习惯。结合观众视觉切换习惯,在剪接新闻画面的时候,应做好以下几点:①从整体性上把握新闻画面的结构。在拍摄新闻的时候,要想突出新闻拍摄的整体性与目的性,应有针对性地选取拍摄主体及拍摄素材。在画面编辑的时候,应严格把控新闻内容具有的完整性及画面结构具有的整体性,从而较好地展现新闻信息。②合理控制剪接点。提高画面剪辑的合理性是确保新闻画面连贯性及新闻信息完整性的基础与条件。电视新闻通常是由一系列画面构成的,每个画面都有个性化的形式,要想确保画面具有较高的和谐性,就需要裁剪掉跳动过大、模糊的画面,从而确保画面镜头都具有较高的顺畅性与连续性,最终确保新闻内容衔接自然。③合理安排新闻画面的节奏。剪接画面时,不仅应把握好完整性及寸长,而且还应合理把控画面节奏,否则极易出现矛盾不突出、主题不鲜明等问题。因此,电视新闻工作者应借助合理安排画面节奏的方式,推动新闻内外节奏的协调统一。

2.2 确保画面和声音相互协调

画面是电视新闻的屏幕语言,在新闻报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直观反映新闻事件,凸显出鲜明的美学特点及审美情趣。在电视新闻栏目中,报道出的新闻都是声音与画面的有机结合体,可提高新闻报道的统一性与完整性。在电视新闻中,声音和画面相辅相成,一起构建出荧屏世界,让观众可以借助视听方式了解新闻资讯。电视声音和画面都是为新闻内容服务的,需要凸显新闻主体的内容与个性,避免出现脏话、空话与废话。另一方面,报道出的新闻信息,通常都具有较严格的时间限制,需要在有限时间内把具体的主体与内容借助声音与画面结合的形式展示出来,最终可将新闻信息真实地加以反映。

2.3 合理裁剪画面精彩的细节

拍摄电视新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记者借助对社会事物的深入分析及敏锐观察,在恰当的时间捕捉到新闻事件发展中感染力与表现力最强的新闻细节,结合事件的实际发展情况一一做对应展示。只有这样,才能为观众提供充满正能量的舆论导向,才能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的价值。在新闻画面裁剪过程中,只有恰当把握细节,才能实现以小见大的信息传递效果,才能更加透彻地把新闻事件的真相展示给观众。因此,记者在编辑电视新闻的过程中,需要恰当而科学地应用先进的编辑工具,合理地处理好特技、字幕与画面等,合理选取事件素材,从而确保新闻节目的自然流畅、真实精彩。

2.4 合理利用分割叠画等特技

虽然在电视新闻中应用特技对画面进行编辑,可能会使得纪实类新闻的真实性与可信度有所降低,但可以让新闻画面更加和谐统一,可以将新闻事件的经过更加生动地展示出来。在新时期,通常情况下记者在编辑电视新闻的时候,是不允许使用过于复杂的特技的,究其原因是因为可能会造成电视新闻可靠性与真实性的缺失。但是,记者可以依据电视观众普遍的视觉心理,恰当应用特写镜头、虚焦镜头、空镜头等进行转场,从而更好地将新闻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展示给观众。需要注意的是,记者在制作电视新闻节目的时候,应不忘初心使命,始终秉持解开新闻事件真相的工作理念,确保制作出的新闻具有正确的舆论导向,从而努力成为可引领新时代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只有这样,新闻工作者才能更加认真与恰当地选用最为恰当的新闻画面特技,从而显著提高电视新闻栏目的档次与质量。

结语

总之,记录时代经典、促进社会进步,是新时代电视新闻记者的责任,也是时代赋予新闻记者的历史使命。因此,为了给广大电视观众制作出更为优质的电视新闻,新闻记者应以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大胆创新,凭借强大的责任感与敬业精神深入探究电视新闻中通过画面提升新闻质量与档次的途径,借助一定的新闻画面拍摄技巧及后期编辑制作技巧,最大限度地优化电视新闻栏目的品味,最终推动电视新闻栏目收视率的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华.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画面编辑技巧探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7(19):149.

[2]宋强.试论画面语言的向心力——以电视新闻节目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7,8(07):127.

[3]刘杰.电视新闻中声音与画面的关系及其作用探究[J].新媒体研究,2016,2(03):68-70.

[4]于鸿文.基于市场需求探讨电视新闻画面编辑发展趋势[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3(12):96.

猜你喜欢

话筒电视新闻技巧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把话筒传给鹏鹏特
小话筒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简易无线话筒扩音系统设计及实现
指正要有技巧
提问的技巧
自制大话筒
电视新闻评论发声三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