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时代电视记者的转型路径分析

2018-02-08郑连凯

中国传媒科技 2018年11期
关键词:电视记者新闻记者电视新闻

文/郑连凯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可谓改变了过去受众接收信息、感知外界的固有方式,无论是工作需求还是休闲娱乐,新兴媒介都满足了受众随时随地浏览信息、查询资讯的需求。同时,新兴媒体还具备灵活新颖、双向互动等突出优势,因而短时间内获得受众市场,并对传统媒体造成一定影响。

电视媒体是党的宣传舆论阵地的主流媒体,具备内容和渠道的显著优势,且长期以来在受众群内树立了权威地位和信任感。然而,进入媒体融合时代,僵化的体制和落后的管理模式开始影响电视媒体的发展。融合、创新是新时代电视媒体巩固受众群,提升收视率的必然选择。电视记者是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融合与创新应当先从电视记者的转型开始。

1.媒体融合时代传统电视记者的局限与不足

1.1 新闻报道时效性低

媒体融合时代,传媒行业处于激烈的竞争中,新兴媒体利用互联网渠道能够实现信息“零时差”的高速传播,因而在时效性上更占优势。利用智能手机、IPAD等新兴媒介,普通民众可以将身边新闻以视频、文字等形式上传到互联网,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千里之外的其他受众可以立即知晓新闻内容。而传统电视记者则需要在得到新闻消息后携带拍摄设备赶到现场,经过信息采集、新闻摄制、编辑、新闻录制和层层审查后,新闻内容才得以呈现于受众眼前,明显滞后于受众需求。

1.2 篇幅受限 深度不够

传统的电视新闻报道存在形式生硬单一,内容肤浅,缺乏深度的问题。调查节目受篇幅和采访模式影响,导致电视记者对新闻深度的挖掘和展示受限。民生类新闻是普通民众关注度最高的新闻类型,也是与百姓生产、生活最贴近的新闻类型,但在过往电视新闻报道中,民生类新闻“篇幅小”“分量轻”,不能真正深入受众群体,难以满足百姓的收视需要。与此同时,一些纸媒借助新媒体传播大量深度报道,使传统电视媒体的缺陷和不足更加凸显出来,各类新兴媒体不断更新新闻的内容和形式,“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传媒业态中逐渐加深,对新闻内容的深层挖掘正成为大势所趋。

1.3 理念陈旧 模式化严重

目前,很多电视新闻节目存在模式化严重的问题。由于缺乏对新知识、新理念的更新,电视新闻节目在内容编排上数年如一日,始终保持政府领导相关新闻内容占据节目大部分板块;新闻报道形式大同小异;采访角度千篇一律;官方语言生硬老旧的固定模式,不仅没有能够吸引受众的亮点,反而会引发受众的厌烦心理,自然会导致受众流失。

2.全媒体记者的优势和特点

2.1 有利于增强突发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突发新闻对报道时效性的要求更高,如果从采访到播出耗时太长,新闻成了“旧闻”,就失去了信息价值。全媒体记者传播在报道的时效性上有所突破,借助于新媒体摄像技术,尤其是近几年迅速发展的自拍技术,全媒体记者可以摆脱过去新闻采访摄影师与出镜记者配合完成的固定模式,在突发新闻发生时,以“单兵作战”的形式快速完成信息采集与对外播报。此外,对互联网传播渠道的探索也为全媒体记者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记者通过视频采编与网络软文撰写,可以更加灵活快捷地向全网提供新闻信息。全媒体记者在高效播报新闻资讯的同时,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提升报道的品质,赋予新闻内容“活泼”“新颖”的新特质,配合以二维码、H5等新元素,以丰富多样的传播形式吸引受众关注。

2.2 有利于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信任度

网络自媒体的宽容性降低了新闻播报的门槛,使新闻主体更加平民化,普通民众在利用新兴媒介传播信息时,实际上就充当了记者的角色。新闻主体的平民化使信息咨讯更加多元,但也增大了网络新闻风险,很多虚假信息、诈骗信息混入网络传播渠道,引发受众困扰。全媒体记者在权威性上与网络自媒体有很大区别,他们从专业的新闻制作视角播报新闻要素,并且遵照真实性、全面性的原则,还新闻以原貌。全媒体记者在新闻现场跟进发展过程,以视频直播、自拍的形式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巩固电视新闻的客观性和可信度,更好地为引领舆论做贡献。

2.3 报道更具深度,模式更加灵活

媒体融合背景下,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传媒,新媒体技术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和信息载体。新媒体技术在电视新闻采编中的应用能够促进视频、图像传播的多样化,不仅可以一改陈旧的节目模式,甚至可以突破电视单一传播途径的限制,使电视新闻走向智能电视、官网、公众平台等更多终端。全媒体记者利用新媒体信息采集与传播途径,可以更深入地探索和报道民众真正关心的社会问题。一方面,全媒体记者可以利用网络提高信息搜集、整理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全媒体记者可以基于大数据思维,利用新兴媒体分析受众偏好,采编播报更符合受众心理预期的社会新闻。

3.媒体融合时代电视新闻记者的转型路径

3.1 树立融合新闻观和全时空观

融合新闻观,要求电视新闻记者现运用多元化主体交互的过程探索开放和聚合的传播路径,例如,创建互联网、智能手机链接平台,使受众可以通过各类新兴媒介终端了解“碎片化”的电视新闻内容,同时发布看法与建议。融合新闻观还要求记者具备多种媒体表达技能,将新闻稿件同时运用于多种媒介平台,并且使新闻的展示形式适应于移动设备、电视等多种媒介的传播规律,从工作理念上实现从传统电视新闻记者到全媒体记者的蜕变。

全时空观,指未来电视新闻将是全天候、全立体型的新闻服务,电视新闻记者要满足24小时制的新闻生产和全方位的新闻服务的工作需求,充分践行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持续不间断地为受众提供生产、生活所需信息,以营造正能量舆论氛围作为己任。

3.2 不断创新新闻采编技术

电视记者向全媒体记者的转型,必不可少的是对新技术的及时“刷新”,例如在采编过程中引入“机器人记者”“无人机”等现代科技手段,为电视新闻记者的创新发展敞开了一扇门。“机器人记者”在人工智能系统的支持下,能够对经济、体育、灾害等报道题材中的数据、图表进行量化分析,为电视记者及时发声提供了有效依据。“无人机”的应用则实现了电视新闻素材采集的重大突破,航拍辽阔的视野、快速移动的镜头,使新闻素材的质量获得大幅跃升。

此外,电视新闻记者还应当积极步入到“VR、AR、人工智能+新闻”的试水队列中,利用创新技术,提高新闻节目的感染力和现场感。移动直播就是高新科技引入电视新闻传播的一种大胆的尝试,在文字、图片等普通信息载体之外,移动还汇集了H5、直播流等多种播报形式,采用现场报道与“碎片化”上传相结合的工作流程,使受众通过界面更新不断获取新鲜资讯,既提高了用户参与感,也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高效性。

3.3 加强自身能力培养

步入互联网时代后,各级电视媒体纷纷开设了网络终端,例如,创办官方网站、开设微博官网账号、创办微信公众平台。这些举措将电视新闻“搬上”了四通八达的互联网传播渠道,不仅为受众提供了随时点选播放新闻的便利,还能够实现与受众的互动,聆听受众的心声。传媒渠道的拓宽要求电视新闻记者持续提升个人能力和职业素养,在媒体融合“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大潮中实现突破、超越。

顺应时势的转型要求电视新闻记者在努力学习最新科学技术、传媒技术的同时,更新理念,深化对不同业务的理解,成为一个“新闻全才”。更重要的是,媒体融合时代对主流媒体新闻记者职业操守的要求更加严格,电视新闻记者务须确保采编的所有新闻内容真实、客观,并且能够引导正确社会价值观。在遵循媒体融合时期新闻传播规律的基础上,电视媒体可尝试打造具有“标签”效应的品牌记者,如知名调查报道记者、知名环保栏目记者、知名时政新闻记者等。

结语

综上所述,媒体融合时代,受众接触到的新闻信息更加纷繁芜杂,新兴传媒技术的发展对于传统电视新闻记者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电视新闻记者应当积极转型全媒体记者,扭转播报落后、新闻深度不够、新闻模式老化的不利局面,通过在采编工作中融合新理念,刷新采编技术,拓宽新闻播报平台,为受众提供有时效、高质量的新闻报道。

猜你喜欢

电视记者新闻记者电视新闻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全新登场
融媒体下电视记者采编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具体策略
电视记者编辑的职业素养
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
融媒体背景下电视记者工作创新发展研究
县级台采编播一体化电视记者需具备的能力素质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评论发声三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