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思考*
2018-02-08石祖梁王久臣宋成军党钾涛
王 飞,石祖梁※,王久臣,宋成军, 2,党钾涛
(1.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北京 100125; 2.农业部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与模式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4; 3.河南农业大学农业部农村可再生能源新材料与装备重点实验室,郑州 450002)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连续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制度层面,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凸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进一步定位了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与自然联系最为紧密的生态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之一[2]。农业绿色发展既是时代发展的全局所需,也是农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需要破解关键矛盾与问题,创新发展举措,才能持续加以推进。因此,文章在深刻剖析农业绿色发展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突出形势与主要问题,提出运用战略思维解决农业绿色发展的相关举措与建议,以期为获得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绿色发展路线方法与相关政策提供基本思路与理论指导。
1 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观大势、谋全局,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3]。从观大势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实现永续发展的战略抉择,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关系民生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根本大业; 从谋全局来看,农业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四化同步”的迫切需要,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抓手。
1.1 农业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农业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与生态系统接触最为直接、最为广泛、最为频繁的产业部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农业如何发展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非适宜的农业发展活动可能对自然生态系统形成某种性质和程度的损害或破坏; 而因时、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活动则能够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作用[4]。建设生态文明,必须重视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由过去的高投入、高消耗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转变,把农业建设成为美丽中国的“生态屏障”,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5]。
1.2 农业绿色发展是实现“四化同步”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当前,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的短腿,我国已经到了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历史阶段[6]。绿色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7],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推进农业发展绿色化,补齐生态建设和质量安全的短板,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实现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
1.3 农业绿色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抓手
近年来,我国消费需求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消费层次由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转变,消费品质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消费形态由物质型向服务型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高端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任务和着力点就是要创新供给,满足需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更多优质农产品,增加绿色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绿色农产品消费需求[8]。
2 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形势
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近几十年,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传统农业增长模式面临的资源透支、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质量风险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绿色发展是解决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约束的关键所在,具有强烈的内生需求和强大的内在动力。
2.1 农业资源约束加剧
我国人多地少水缺,人均耕地和淡水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基础地力相对较高的耕地占比不足1/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3。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的问题不断突出,水资源总量不足、分配不均的矛盾日益严重,不断制约着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坚持节约集约高效利用耕地、水等农业资源,能够有效缓解资源利用强度,提高农业资源投入产出比和利用效率。
2.2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化肥、农药过量使用较为普遍,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当季利用率不足40%,普遍低于发达国家50%的水平,资源流失、污染严重[9]; 每667m2平均用药高出发达国家1倍以上,利用率仅为35%,土壤残留量高达50%~60%,且不易降解[10]。同时,畜禽粪便全年产生量达38亿t,处理利用率仅为60%; 年产秸秆近10亿t,约2亿t未得到有效利用; 农膜当季回收率不足2/3,农田“白色污染”严重。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坚持投入减量、绿色替代、种养循环、综合治理,促进化肥农药利用率、畜禽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水平、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率不断提高,能够有效缓解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的趋势。
2.3 农业生态系统退化
近年来,我国农田、草原、渔业等生态系统退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水土流失面积29.5亿hm2,沙化土地17.3亿hm2,石漠化面积1.2亿hm2, 90%的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沙化退化,水域生态恶化,渔业资源不断减少,四大海区近海渔业资源普遍枯竭。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坚持开发保护并重,推进草原生态保护、荒漠化治理、休渔禁渔等,可显著促进农业生态系统和服务功能加快修复。
2.4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2016年全国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为97.5%。但是,农兽药残留超标和产地环境污染问题在个别地区、品种和时段仍然比较突出,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套体系协同高效运行,在农业生产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品牌化方面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品质和高端农产品供给。
3 农业绿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以问题导向为切入点,可以更好地得出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瓶颈与突破点,并进而获得相应的解决方法。经过详实地分析后发现,我国当前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正面临着以下5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3.1 政府大力推动与农业生产者认知之间的差距
各级政府出于农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保护压力的需要,大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但绿色发展整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广大农民对于绿色发展的内涵、要求、目的及技术措施的认知程度还不高,对农业绿色发展新理念和新知识的接受尚需一定的时间。
3.2 新型应用技术与农民文化素质之间的差距
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主要包括化肥投入品减量精准施用、废弃物循环利用以及其他生物、工程技术等,对农民来说相对新颖,技术含量和应用者素质要求也相对较高,在目前农村劳动力以中老年为主、整体知识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全面深入推广存在一定困难。
3.3 土地规模效益与当前农户实际经营规模之间的差距
有研究者通过模型研究表明,农民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最低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面积为7.3hm2[11]。要保证农业绿色发展效益不降低,一个必要的手段就是进一步提高经营规模,获得规模效益。目前,我国农村流转土地面积仅为35%,流转出土地的农户只占30.8%,经营3.3hm2以上的新型主体350万个,经营总面积为0.23亿hm2,平均每个新主体经营6.7hm2[12]。因此,短期内我国农业分散经营的局面尚难以改变。
3.4 农业绿色发展的内涵要求与农业补贴政策之间的矛盾
当前,农业绿色发展不再一味追求更高产量,而是更加注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质量安全; 但长期以来农业发展政策目标多集中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产品产出、保证粮食安全等方面, 2016年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印发了《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但目前尚处于探索创新、经验总结阶段,政策的完善还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
3.5 短期内生产效益下降风险与农民经济人本性之间的矛盾
经济学认为,经济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当前由于农产品的优质优价还不易实现,采用绿色发展技术具有一定的“经济外部性”,短期内农业生产效益有下降的风险,要使作为“经济人”的农民主动采用绿色发展技术存在一定难度,前期需要出台严格的法规和完善的利益激励机制对经济人行为进行约束。
4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战略思维的重要性,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战略思维是研究全局性、关键性和前瞻性认识规律的思维方法[13]。农业绿色发展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全局性的工作,运用战略思维创新发展举措,解决主要问题,才能取得预期效果[14]。因此,为解决当前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战略思维的角度对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4.1 树立农业绿色发展的创新理念
(1)树立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兼顾理念。采取更加注重资源节约、注重环境友好、注重生态保育、注重产品质量的农业生产和发展方式,统筹农业生产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修复和提升同步推进、协调发展[15]。
(2)树立农业投入品使用与废弃物循环利用统筹理念。通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以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为方向,统筹农业投入品使用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投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产品再循环,推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效益提高。
(3)树立农业基本功能保持与多功能培育并重理念。在保持农业提供农产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创新和培育农业新兴功能,提供旅游、采摘、休闲、品牌、创意、生态、农耕文明等多产融合的理念,发挥经济、社会、环境、政治、文化等多样化功能,实现综合价值。
4.2 完善农业绿色发展的补贴政策
(1)调整补贴投资方向。落实好《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等政府相关政策,建立农业绿色发展补贴政策体系,将农业投资补贴方向调整为绿色转型和产出高效并重,逐步向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农业环境污染、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等方面倾斜。同时,补贴政策既要扶持规模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6],也要给予传统小农户更多关注。
(2)出台金融扶持政策。出台农业绿色发展的信贷支持政策,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业绿色发展倾斜; 建立农业绿色发展风险基金,对优质农产品进行市场价格风险托底,保障绿色生产经营者的利益,逐步营造优质优价的市场环境; 制定农业绿色发展基金支持政策,引入风险投资基金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3)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农业资源利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等领域,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支持农业绿色发展。
4.3 强化农业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
(1)加强绿色农业技术创新。集中力量在废弃物循环利用、优良品种、新型肥料、生物农药、污染综合修复和互联网远程监控等六大领域开展技术攻关[17],编制生态合理、经济可行、社会接受、简单高效的绿色农业技术标准,形成技术体系,制修订绿色生态农产品质量标准,促进绿色农产品生产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2)加强人才培养和农民培训。发展农业高等教育,培养绿色产业人才,打造一批支撑绿色农业的高等人才队伍。持续推进农业科技推广人才技术培训,增加农业绿色发展技术比重,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发展绿色农业的水平。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职业农民、小规模农户的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广大农业生产者使用绿色技术的能力。
4.4 扶持适度规模的农业经营主体
(1)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进一步明晰土地产权,推进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加快土地承包权确权,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有形市场,规范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强化土地流转契约执行,消除土地流转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稳定土地流出和流入的经济预期。
(2)提高政府政策支持力度。设立补贴资金,对达到一定规模或条件的、引领带动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给予优先补贴或奖励; 扩展有效担保抵押物范围,将土地经营权、农房、土地附属设施、大型农机具等纳入其中,扶持其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效益。
4.5 实施农业绿色发展的重大工程
(1)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实施菜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推广节肥、高效施肥技术,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推行节药和精准施药,强化高效植保技术及机具研究推广,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技术融合,加强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科学合理划定禁养区,引导畜禽养殖向非禁养区养殖密度较低区域转移。加强水生动物病害测报,促进规范用药。开展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污染减排治理技术路径和模式。
(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和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支持建立秸秆收储运用体系,鼓励发展高附加值的秸秆利用产业。通过工程处理、生物处理和农牧结合途径,推广多种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方式,提高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实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推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支持规模畜禽养殖场与规模种植主体对接,实现种养结合、资源循环。继续实施规模化大型沼气、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项目建设。完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强化屠宰废水净化处理。示范推广使用加厚农膜,开展废旧农膜及农药包装回收处理试点,探索建立区域回收补贴机制。
(3)农产品品牌和质量安全建设工程。加大农产品品牌培育力度,推动创建区域公用品牌,打造知名品牌,推动农产品优质优价。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全程质量控制,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加强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信息平台,强化质量安全风险管控。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实施种畜禽场重点疫病防治计划。
(4)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严格保护耕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完善补偿激励机制,落实保护措施。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推进河道疏浚、岸坡整治、水系连通等工程建设。继续扩大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鼓励开展生态休耕,合理确定补助标准,保障农户收益。严格执行休渔禁渔制度,加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强化江豚等各类保护区建设[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