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推进下的乡村重建
2018-02-08浙江省体改研究会副会长
浙江省体改研究会副会长、
浙江省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
站在L村任何一个开阔处,都能清晰看到城里的高楼大厦正在逼近。用谷歌地球观察,这里距市中心仅约8公里。L村所在的市,2017年人均GDP逾10万元,居浙江县市排行榜的前10位,常住人口逾百万。
不过L村的状况显然与这一辉煌数据不太相符。这个小山村座落于会稽山麓,有100余户、300余人。村子虽有干线公路与市区联络,但因间隔着山体和一大片永久农田,尽管与市区咫尺相望,却较难均沾城市雨露。
10余年前去过L村,说来也是一段佳话。我们家领导当年住院时结识的邻床女孩是位在杭州读书的大学生,从小被养父寄放在L村,女孩称为姐姐的妹妹家里。女孩住院期间偶有一位帅气的男孩陪伴,两人年龄差不了多少,嘻嘻哈哈,打打闹闹。然而,男孩却是姐姐的儿子,称女孩为阿姨。
那年夏天,我们欣然到女孩姐姐家作客。这是一栋二层楼房,楼下三间半,楼上三间,均是简易装修,房前是一个水泥地坪小院。这小楼当时已盖了七八年,外墙用水泥砂浆粉刷,在我这个曾经的建筑工人看来应属丑陋之列。
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在女孩姐姐家已经消逝。姐姐和姐夫都在当地工厂做工,姐姐的父亲70多岁仍在务农,农闲时节也做些小工。姐姐的母亲做些家务,养些鸡鸭等。姐姐虽是农家女儿,却未曾下过田地。这一家庭农业的产出,主要是自己吃和送人。
我那天在村中参观。靠近公路一侧是一些新盖的“巨大的小楼”,虽然通常不超过三间,却又高又厚实而还显臃肿。村子内部的多半楼房比较陈旧,不过村子整体相当整洁。村中心有一排长达120多米、呈坍塌状、年代久远的老宅,似乎无人居住,不过打理得整洁干净。村中心有一个修建较好的标准篮球场,据说是这一带村子的标配。
10年后的2017年末,我们又去L村,参加女孩姐姐家儿子的婚礼。那栋二层小楼,依然是褐灰色水泥砂浆外墙,不过房间都已重新装修,听说小夫妻婚后主要是住在城里。
村里并未增添多少新宅,10年前见过的那一长排似要倾倒的老宅,依然矗立在那里。这排宅子的东端仍有人居住。男主人70多岁,两个儿子都盖了新房,就剩老夫妻俩。老人告诉我,这一长排房子,另仅有一处仍有人住。而他们家南面的一幢老宅,后辈偶而回来住一两晚。“等我们这些人故世了,这里就成了‘空心村’”,老人爽朗地说。
当下沿海发达地区的乡村振兴,主要是重构的问题。农民如果不是自己创业,仅是打工和现行状况下的务农收入,就如女孩姐姐家一样,较难有手头的宽裕以及精致的生活。而当物质生活仍是紧巴巴时,精神生活层面就不至于丰富,村庄建设和乡土文化的传承弘扬,也会有一些问题。
类似于L村一类农村的建设发展,一个重要路径就是土地城市化。虽然村庄在空间上不能与城市融为一体,但在产业、文化和生活方式上却基本与城里一样了。村庄建设水平的提高、农户物质精神水平的提高,全赖农用地转换为建设用地而取得的资金支撑。而这种土地城市化过程,则将导致城乡空间和人口结构的重大变化,带来乡村地区脱胎换骨式的重构。
至于那些欠发达地区远离城市的村庄,发展中的一条主线是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正是在人口减少之中,村庄人均资源水平得以提高。然后,要么是村民自行发展农业规模经营,要么是城里工商资本进入,但普遍推行似乎也有难度。不过在基础设施全面提升之下,如果能进一步提升村庄的组织化水平,则农村内生的发展也具有较大空间。
在上述两种内生和外生的乡村重构模式中,人口逐渐减少都是主线。按当下的人均耕地水平,在东南沿海一带,农村只有减少人口至户均百亩耕地以上,才能形成农业规模经营,才能依靠农业而富裕起来。农村发展的关键在于减少农民。
乡村重构是一种城乡协调、跨越式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思路。一些村庄诚然将带着自己的古老传承进入现代化,但就整个村子的物质形态言,除了少数老宅的壳体外,均将更新。而浙江的一部分村庄,或将消亡,或将形成内外崭新的物质文化形态,在整体重构中进入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