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平等思想的科学内涵及现实意义

2018-02-08周晓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8年24期
关键词:阶级恩格斯马克思

周晓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100)

1 引言

平等,是古往今来人类追求的社会理想,是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和重要标志。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就“平等”问题进行专门的阐发,但其著作中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平等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著作都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体现、渗透着对平等问题的探究,平等在其中已经上升为一种联系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理想。

2 马克思恩格斯平等思想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以往的平等思想,将阶级分析的观点融入其中,从社会物质条件出发,把握不同时期、不同阶级所持平等观点的合理成分,尖锐地批判了资产阶级平等观的虚伪和反动,赋予“平等”以科学的涵义。

2.1 平等具有历史性

以阶级统治为目的,资产阶级“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①。因而,“平等的观念,无论是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而这种历史条件本身又以长期以往的历史为前提”②。可以说平等是历史的产物,也反映着历史发展的水平,不同时期的平等思想带有那个时期的特点,反应那个时期的物质生产条件、思想文化的发展水平。当下,以我们现有的物质生产条件为前提,科学的平等思想不仅区别于以往的平等思想,而且应该能够体现出现有的历史水平。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注重平等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对平等的追求超越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同时生产力的飞跃性发展赋予平等观念新的历史意义。

2.2 平等要消灭阶级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的平等,不能仅仅体现在政治权利方面,必须拓展到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不能仅仅是表面的、形式上的,还应该是实际的。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平等观念时指出:“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谬。”③“随着阶级差别的消失,一切由这些差别产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也自行消失。”④资产阶级的平等仅仅局限在资产阶级内部,是形式上的平等,实质上是不平等的。只要有阶级的存在,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因为阶级的差别必然导致一部分人剥削、压迫另一部分人。真正的平等,是普遍惠及全人类的平等,要想实现普遍的人人真正的平等,最基本的前提是消灭阶级、消灭剥削。要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自由平等,必须实现整个社会的解放,并且实现全体社会成员解放的使命要放在无产阶级的肩上。

2.3 平等不等于平均,平等不是绝对的平等

马克思恩格斯平等思想不仅没有简单地认为人们的收入应该实现均等化,并且基于其唯物辩证的思考认为人们的收入可以而且必然会出现差别,平等并不等于平均。即使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生产力高度发展,人人得以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完全的收入平等也是不符合实际的,社会成员之间应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平等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而变化的,因而它是相对的,无论在哪一历史时期,现实社会都无法为绝对平等提供存在条件。人们追求平等的过程也不是在一步步扼杀社会中的差异,平等的实现不应当以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多样性为代价,多样性可能孕育社会发展的新契机,是社会整体结构不可缺少的方方面面。真正的平等要建立在消灭阶级的基础之上,阶级差别的消灭可以说是人们追求平等取得的最大进步,到那时人们的利益是共同的,人人得以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可以根据需要取得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资料,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人们追求的平等又是更高层次的平等,而不会出现方方面面绝对的平均。

3 马克思恩格斯平等思想的现实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平等思想虽然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但是这一思想理论站在科学的起点上,坚持了正确的原则,具有很多预见性的观点,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3.1 使平等思想广泛传播,为平等的价值追求树立典范

平等的发展离不开人民,人民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社会生活的主体,社会的发展、平等的实现离不开人民。新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平等思想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维度,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外延。它具体表现为人格平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等方面。每一位公民都平等地享有独立的人格及自由的思想意志,都应该被社会群体尊重。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人人只要有梦想肯努力,就会平等地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梦想成真的机会、同祖国一同成长、进步的机会。在当代中国,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平等不是虚无缥缈的“虚词”,而是有法律作为保护伞,具有实在意义的“实词”。在当代中国,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维度,是政治、法律上的平等,是经济权利、社会权利上的平等,是针对于全体同胞的平等。

3.2 使平等思想跃然纸上,为平等的理论研究铺垫基础

历史上无数有名的思想家都对平等进行过研究探讨,其中以马克思恩格斯平等思想最数珍贵,它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决定了它在平等思想的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平等思想受到中外先进思想家的关注,从马克思主义的原文著述中提炼平等思想的真谛,并结合当今社会的时代要求进行解读和阐释,赋予马克思恩格斯平等思想新的时代内涵,是我们的必修课。平等问题既是当代中国实践中突出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包罗万象、纷繁复杂的基本理论问题。我们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运用唯物史观,广泛吸取国内外学者的有益理论成果,多角度、多视野对平等思想进行理论研究,这对于促进我国的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3.3 使平等思想走进群众,为平等的实践积累群众基础

平等可以表现为理论的力量、思想的力量、实践的力量,要通过群众的力量使平等从理论层面上升为思想,并最终落脚到实践,依靠群众将平等从理想变为现实,并逐渐完善,甄于成熟。只有对平等进行富有价值的理论研究,将马克思恩格斯平等思想进行解读分析,并以简单质朴、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展现出来,创新传播途径弘扬平等观念,平等才能走进人民群众心中。当下,虽然现在我国人民群众普遍实现了平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变得公开透明,但是不可否认仍然有部分起点较高的人有着为自己寻方便的特殊心理,并且为自己积极创造便利。因此要使平等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必须科学解读马克思恩格斯平等思想,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平等思想的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平等的实现自然少不了平等的实践,实践平等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对于不平等的消灭可以说是一场消灭不合理利益的社会变革,是要落脚到实践上的,要依靠人民群众。

【注释】

①李培超:《《反杜林论》的伦理思想探析》,载《吉首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第34页。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7页。

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8页。

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页。

猜你喜欢

阶级恩格斯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还原真实
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促进阶级阶层关系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