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深潜”30年,托举强国梦
2018-02-07李木子
李木子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许多人的朋友圈都曾被一位老者刷屏。2017年11月1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全国道德模范代表。在合影时习总书记搬开椅子,邀请两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坐在自己身旁。其中一位老者就是93岁的黄旭华,他祖籍广东,是我国第一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名誉所长,他还是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然而直至2014年,黄旭华被央视评为“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后,他的事迹才逐渐为人们所知。2016年,央视《开讲啦》节目邀请到了黄旭华院士,在电视上,黄旭华给人们上了一节关于“以身许国”的公开课。
国家有难,他改变学习志愿
黄旭华少时的愿望是学医,想当一名好医生,治病救人。然而小学毕业的时候,“七七事变”爆发了,看着满目疮痍的祖国,黄旭华改变了他的想法。学医只能救一小部分的人,只有守护好国家,才能救千千万万的人。所以,他之后就立志学航空、学造船,将来要制造飞机军舰,抵御外国侵略。成年之后,黄旭华考上了上海交大造船系。
1958年,聂荣臻元帅以战略家的勇气向中央请求研制核潜艇,党中央很快批准。核潜艇研制马上进入准备状态,曾有过几年仿制蘇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黄旭华说,“船”和“艇”沾边儿,组织上则看中了他宽阔前额下面潜藏的智慧。
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中国提出希望苏联帮助,但赫鲁晓夫认为,中国人造不了核潜艇,只要苏联有了,大家建立联合舰队就可以了。赫鲁晓夫的傲慢,令毛泽东发出巨人的怒吼: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从那时起,黄旭华的人生就牢牢地和核潜艇拴在了一起。直到现在,他都没有离开过核潜艇的研制领域。
国家贫穷,用算盘打出复杂运算
进了研制领域之后,由于任何国家都把有关核潜艇的一切视为核心机密,黄旭华和他年轻的“战友”们,很难拿到关于核潜艇的现成技术资料。“幸运”的是,有一天,有人从国外带回两个儿童玩具模型。黄旭华如获至宝,研究者们把玩具拆开、分解,兴奋地发现,玩具里密密麻麻的设备与他们构思的核潜艇图纸基本一样!“我的总结是,再尖端的东西,都是在常规设备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出来的,没有那么神秘。”黄旭华坚定了信心。
那时的中国,一穷二白,没有高精尖的设备,科学家们就用算盘计算核潜艇的大量核心数据。“比如,核潜艇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太重容易下沉,太轻潜不下去,重心斜了容易侧翻,必须精确计算。”黄旭华说。核潜艇上的设备、管线数以万计,黄旭华要求,每个都要过秤,几年来天天如此!这样“斤斤计较”的土办法,最终的结果是,数千吨的核潜艇在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与设计值毫无二致。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当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强国梦、强军梦的庞然大物从水中浮起时,黄旭华激动得泪流满面。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中国人仅用10年时间,就研制出了国外几十年才研制出的核潜艇。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动力潜艇的国家。
“我们的核潜艇没有一件设备、仪表、原料来自国外,艇体的每一部分都是国产。”黄旭华自豪地说。
国家需要,他隐姓埋名三十多年
从1957年到1986年,从34岁到63岁,黄旭华与老家亲人神秘“失联”30年。他去哪里了,做什么工作,家乡亲人多次写信询问,都得不到答案。只知道,父亲去世,他没有回家;二哥去世,他也没有回家。
直到1987年,上海文汇月刊发表了一篇题目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报告文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的人生经历。这篇文章通篇只提黄总设计师,没有具体的名字,但提到了他夫人李世英的名字。黄旭华把这份报告文学寄给母亲,母亲一看,才知道文章里的黄总设计师就是三十年没有回过老家,而被弟弟、妹妹们误解为忘记了养育他的父母、“不孝”的三儿子。
黄旭华的母亲一而再,再而三地阅读这篇文章,心痛之余也为自己的儿子自豪不已。黄旭华在节目中透露,他的母亲把家里人召集过来,只说了一句话:“三哥(黄旭华)的事情,大家要理解,要谅解。”母亲这句话传到黄旭华耳朵里,让他泪流满面。“有人问我忠孝不能双全,你是怎么样理解的?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黄旭华说。
耄耋之年的黄旭华,至今仍没有退休。他仍旧坚持周一至周五每天工作半天,上午8点半准时到办公室。此外,他还经常到校园、到科研院所做讲座。
这位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我们的国家能早日建成科技强国,从“跟随者”变成“领跑者”。他说,自己要做年轻人的“啦啦队”,为他们加油鼓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