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2018-02-07陈琳
陈琳
【摘要】目的 对我国神经内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方法 在本文的研究中选择了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92例,将其分为2个组别,分别是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中采用的是常规的护理方式,而观察组中则加入了一些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观察,最终通过两组患者对护理过程的满意率以及病情知情率来进行比较。结果 通过观察发现在观察组中的患者对于护理满意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护理过程进行完善的安全教育和定期的查房工作能够对其中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降低,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能够有效提升。
【关键词】神经内科;安全隐患;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7..01
通过对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进行观察,发现其中老年人居多,同时很多患者中出现了感觉以及认知上的障碍情况,同时这种病症发展速度非常快,还容易发生意外情况,因此在神经内科中进行护理工作的人员要明显多于其他的可是,通过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这些患者进行高质量的护理工作,能够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也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其他的不安全因素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了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92例作为研究样本,其中患者的年龄主要是分布在46~71岁,平均年龄(59±4.2)岁,这些患者患病的时间不同,范围在7~22年,平均住院时间为(19±5.5)d。这些患者在诊断完成后有着清醒的意识以及生命体征很稳定的状态,同时愿意接受相关的评价工作。根据随机分配的方式将这些患者分为2组,一组是观察组,另一组是对照组,各46名,通过这些一般资料来看,数据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通过常规护理的方式进行,而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进行提升,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方式进行提升:①心理干预:首先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对自身所患疾病的认知进行了解,积极的查看患者的态度和情况,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疏导,与患者加强沟通和交流,耐心的与患者沟通,为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问题解答,态度上要保持温和。②环境:保持患者所在病床周围环境的整洁性,保证良好的温度以及通风条件。③生活:患者的饮食习惯要符合治疗的需要,不能够食用一些高糖、刺激性大食物,同时要积极的进行锻炼。④要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人性化的护理过程,通过加强护理基础工作,保证患者在活动中增强体质,加强体质上的训练,让患者通过自身的意志面对疾病,护理人员还可以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计划,强化防护,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1.3 评价方法
此次护理观察时间经历了半个月的时间,对对照组以及观察组中接收护理的患者通过问卷的方式展开调查。对患者的满意度以及病情知情率进行综合对比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
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中患者对护理过程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病情知情率也是观察组要高一些,因此具备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评价结果见表1。
3 讨 论
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
1)交流不到位
很多醫疗时间的发展与相互之间的沟通不畅通有很大联系,很多护理人员在对于患者的过程中,没有足够的耐心,让患者无法从心里上接收,同时相互之间不能够很好进行交流,无法建立很好的护患关系,这样对护理服务患者也无法达到更好的满意度,医院的社会形象因此而遭受重创。
2)医院制度落实不到位
医院发展中的规章制度是其重要的保障条件,这对医院非常重要,通过患者的相关信息记录来看,很多医院中规章制度并不完善,在执行中出现很多漏洞,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为了能力降低时间,将流程自行简化,没有严格按照制度进行操作,导致患者的安全受到影响。
3)医疗安全设施不完善
神经内科的患者中有一部患者出现了肢体瘫痪的情况,因此在日常行动上非常不方便,需要与很多外力设施相互借助,但是从这些设施上来看,对其管理流程并不完善,设施质量有还待提升,患者容易受到滑倒和摔伤的安全风险,这对患者都是一个很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通过对实例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现了神经内科中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消除这些问题,从病房条件的改善上以及提升护理人员自身的责任意识上都要进行提升,面对这些安全隐患,要对各种风险因素加强应对措施的采取,最大限度的保证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秋萍.神经内科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54-56.
[2] 覃应焕,覃爱芳.神经内科老年患者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分析[J].内科,2015,10(03):410-412.
[3] 贾 微,孙 琳.神经内科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0):94-95.
本文编辑:刘帅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