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脉取栓术与介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复通情况观察

2018-02-07王建国孙沛达刘海燕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7年27期

王建国+孙沛达+刘海燕

【摘要】目的 探讨动脉取栓术与介入治疗对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复通情况。方法 将本院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30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介入溶栓治疗,对照组实施动脉取栓术。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93.3%,复发栓塞者1例(6.7%),无截肢患者;对照组有效率86.7%,复发栓塞者1例(6.7%),截肢率1例(6.7%),两组有效率差异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治疗方式对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效果相当,但介入溶栓术创口面小更有利于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动脉取栓术;介入溶栓;急性下肢动脉栓塞

【中图分类号】R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7..02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是临床因下肢急性缺血而导致的外周血管常见疾病,发病迅速需及时治疗否则会致残或严重致死亡。目前临床治疗方法多样化,本文针对动脉取栓术和介入溶栓治疗两种方法探讨他们分别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复通情况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30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介入溶栓治疗的观察组和动脉取栓术治疗的对照组,观察组15例,男性9例,女6例,年龄40~69岁,平均年龄(53.2±5.8)岁;对照组15例,男性10例,女5例,年龄38~68岁,平均年龄(51.2±6.2)岁。所有患者发病时间均在24 h以内。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介入溶栓治疗

对观察组患者运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患者下肢侧股动脉使用Seldinger技术穿刺插管,确定了栓塞部位后从插管处推注20万U尿激酶和抗凝剂3000 U肝素钠,并在半小时内推注完,再缓慢推注尿激酶以溶栓速度为20~40ml/h推注20万~50万,并皮下注射4000 U肝素钠,

12 h/次,对患者进行密切关注和监测。观察过程中若溶栓部分溶解,DSA造影有血栓显影后则持续注入尿激酶至无血栓,并在适当时机拔除溶栓插管。

1.2.2 动脉取栓术

对照组患者行动脉取栓术,患者全身麻醉后进行,在股动脉上部纵向切口,露出股总、股浅及股深动脉后进行肝素钠静脉滴注预防术中血栓。股总动脉前壁做横切,远心端取栓用Fogarty球囊导管3F或4F,5F或6F导管用于近心端取栓。插入导管后,在造影透视下球囊膨胀后缓慢抽取血栓,待抽出的球囊无血栓后发现近端喷血不明显,远端无回血,最后依次对血管皮下组织和皮肤进行缝合。

1.3 观察指标

术后对两组患者观察记录术后治愈率、复发再栓率、死亡率以及截肢率来评价两种方法的复通情况及疗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进行介入溶栓治疗后,患者有效率为93.3%,对照组进行动脉取栓组的有效率为86.7%,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其中,观察组复发栓塞患者1例(6.7%),无截肢患者。对照组复发栓塞患者1例(6.7%),截肢患者1例(6.7%),说明介入溶栓术的治疗效果优于动脉取栓术,但不显著。

3 讨 论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有效治疗方法是动脉取栓术即Fograty导管取栓,但其对肢体远端的中小动脉堵塞需要进行多次手术不仅造成创伤面大,且会增加远端复发栓塞的概率,不利于患者恢复。介入溶栓术发展较快,优点是可直接作用与栓塞部位,持续泵入尿激酶时血药浓度稳定因与药物接触面积较大而利于药效的发挥,介入溶栓因创伤小、复发率低而越来越受被临床采纳。

近年来,对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治疗研究颇多。其中,张杰等[1]探讨了置管溶栓术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中的治疗效果,发现与Fogarty导管取栓术组比较,术后患者的再栓塞率明显较低,可作为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首选治疗手段。勾龙飞等[2]对老年急性下肢动脉缺血进行研究发现介入溶栓术对老年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治疗与保守治疗组比较疗效显著且复发率较低。卜芳慧[3]对45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行置管溶栓的护理干预效果进行了探讨,发现护理干预患者使得其对治疗的信心与依从性增强,而且有效提高了临床疗效。彭沛等[4]探讨了利用球囊导管取栓联合置管溶栓对30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疗效发现联合治疗成功率高,明显降低了致残率和病死率。

本文研究中,介入溶栓治疗与动脉取栓术对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的效果相当(93.3% VS 86.7%),因介入溶栓治疗时留下的创伤面积小更易推广应用。

综上,在对于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的治疗中,动脉取栓术与介入溶栓术的疗效相当,术后对患者进行身心护理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介入溶栓因创伤面小而更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 杰,赵堂海,战激光,逄晓军,秦少华.探讨置管溶栓术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02).

[2] 勾龙飞,吴 兵.分析介入溶栓对老年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治疗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36).

[3] 卜芳惠,冯 慧.急性下肢动脉栓塞行置管溶栓的護理干预[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19).

[4] 彭 沛,吴保安,吴 波,汪晓建.球囊导管取栓联合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研究[J].江西医药,2017,52(01).

本文编辑:李 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