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巨富黄奕住:从“剃头住”到“糖王”

2018-02-07金风

看历史 2018年1期
关键词:三宝鼓浪屿华侨

金风

鼓浪屿中德记酒店(俗称“黄家花园”)的院中,有三百多年的古榕树、蜡树等木植,而建筑物内展示的一幅幅历史图片,召引着人去追根溯源。这幢建筑物的主人——黄奕住老先生从食不果腹的农家子弟,到印尼“糖王”,再到民国最有影响力的民营银行老板,他有着怎样的人生轨迹呢?

为谋生计,南洋打拼

黄奕住,1868年生于福建南安县石笋村的黄姓农家。当时经济条件很差、医疗条件落后,按照当地传统,父母渴望“留住”这个可以传宗接代的男孩子,就给他取名“住”,乳名“阿住”。

家里虽然穷,在小阿住五六岁时,还是送他上了私塾。后来家境愈发困难,他无法继续上学,只能辍学回家帮父亲耕田种地。跟晚清所有的社会最底层农民一样,即便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粮食收成缴纳田租后也所余无几,难以为继。

为了生计,阿住12岁时跟一个做剃头匠的伯父学理发,三年满师后,阿住每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上门为人剃头,挣钱补贴家用。

南安县地属泉州,自唐代以来就是一个对外开放贸易的港口城市。而且,泉州人多地少的矛盾一直都存在着,于是历史上的泉州人形成了从商的习俗。据闽南文化著名研究者林华东教授的观点,至迟从唐代开始,泉州人就积极经营海外贸易,他们勇敢地走出家门,东西南北,行走江湖,甚至飘扬海外,在异国他乡坚忍不拔地谋求发展。闽南有句俗谚:“卖三占钱土豆也要做头家”。这一股从商致富的倔劲,成就了一批又一批成功的闽商。头脑灵活的阿住在理发时从人们的言谈中得知,南洋的就业和发财机会很多,于是下决心去南洋。

1885年,17岁的阿住带着理发工具到了新加坡,成为当地人熟知的“剃头(阿)住”。此后,他从新加坡辗转移居中爪哇的三寶垄。三宝垄是爪哇岛之中爪哇省的首府。到三宝垄不久,在同乡资助下,阿住开了一个小摊点替码头华工理发挣钱。他聪明活络,很快就学会了当地语言,熟悉了当地风俗,有了自己的朋友圈。他认识到剃头发不了财,经过一段时期的积累,就向当地老华侨借了些钱,23岁那年,他开始做起贩卖生意,当地人称为“走鬼”。

阿住肩挑各种日用小杂货及食品走街串巷,也常常翻山越岭到荒僻村落售货。乡民和华侨都很贫穷,消费水平也低,阿住就采取薄利多销、以货易土特产或替他们代购代卖等方式,渐渐取得了当地人的好感和信任。

不久,阿住在三宝垄花旗银行附近租下一个固定摊点卖咖啡,也继续经营日用食杂及土特产等,起早摸黑,生意日渐有了规模。运来铁成金。这时阿住又认识了个当地姑娘,并与她成亲,俩人精心经营,生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规模也越来越大,阿住就租房子办起了“日兴”杂货店。阿住成了“日兴”杂货店的老板黄奕住,但他依然亲自驾马车到附近村镇收购廉价土特产运回店内销售。

风云际会赢“糖战”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爪哇地区甘蔗种植业及制糖业进一步发展,周边地区出产的蔗糖都运往三宝垄中转,而后销售欧美各国。颇有商业眼光的黄奕住洞察糖业的发展前景,1895年前后,果断决定以经营糖业为主。

黄奕住的“日兴行”到各地糖厂收购蔗糖,转手交易,获利丰厚。1897年,刚满30岁的黄奕住已拥有近百万印尼盾(当时统治印尼的荷兰殖民者发行的法定钱币),还在三宝垄以外地区设立了多所“日兴行”的分行。据1914年春夏间的相关文献显示,当时黄奕住的资产在印尼华侨中并列第 5 位。

1914年一战打响,尽管爪哇离战区比较远,但不少糖商担心欧战影响出口,手握资金犹豫观望,黄奕住果断出手,以每百公斤仅12.1印尼盾的低价收购了大量蔗糖。由于战争影响,欧洲各地糖价大涨,后来涨至每百公斤价格18.34印尼盾,“日兴行”又获丰厚利润。

一战结束后,欧洲各国糖价开始大幅回升。1919年糖价每100公斤迅速上涨至28.4印尼盾,1920年更猛增至53.45印尼盾的空前水平。“日兴行”库存的蔗糖获得4倍多的利润,而且还利用渠道优势,转手之间,获得空前暴利,黄奕住的资产一下子超过3000万印尼盾,成为爪哇最著名的四大糖商之一,名字被编入《世界商业名人录》中,曾经的“剃头住”已成为涉足商业、种植业等多行业的商界大腕!

为促进华商糖业的对外贸易和发展,打破荷兰资本的垄断,黄奕住的“日兴行”和建源公司、锦茂栈、昌隆栈等10家糖商组织了“华商糖局”,实现华商的联手共赢,充分展现了华商的经营谋略。

1910年,荷印殖民政府将三宝垄华侨养老院和贫民院解散,中华商会召集各社团联席会议成立“慈善堂”,黄奕住被推举负责筹借及管理该堂的一切经费及收支,积极救助当地年老无靠的贫苦华侨。

印度尼西亚在近代历史上被称为荷属东印度,荷兰殖民政府贪婪无赖、蛮横凶残,他们对印尼的统治是敲骨吸髓式的,尤其对华人华商更是不择手段,穷凶极恶。

在一战结束前夕,荷印殖民政府就制订了所谓的“战时所得税条例”,其中规定凡是从1914年起获利3000盾以上者,必须缴纳30%的“战税”。战后,荷印殖民政府严令华商补交1914年至1918年间的“战时所得税”以及其它名目的税收。事实上,黄奕住的“日兴行”以及其他华商在过去5年间都已照章纳了税。荷兰殖民政府真正目的是一箭双雕,一是掠夺华商合法财产,二是排斥扼杀逐渐做大的华侨工商业。荷兰殖民政府勒令黄奕住补交的各项“战税”共计1500万盾。这绝对是笔巨款。endprint

当时殖民政府规定:凡是荷兰籍民众,享有减税权利。因此,当地官员动员黄奕住加入荷兰国籍,与此同时,日本驻三宝垄领事也来拉拢他加入日本籍,以得到其“保护”。黄奕住断然拒绝了他们的“好意”,同时他还预感到:荷兰殖民政府施行苛刻税率,欲壑难填,不会善罢甘休,将来辛苦经营所得,也都会被其掠夺。这显然是家族资产、个人身家存亡的大关口,黄奕住同家人思之再三后,决心回国。

1919年4月,黄奕住悄然将其所积资金约合2000万美元汇回祖国,结束了他侨居印尼35年的生活,当年51岁。4月底黄奕住回到厦门,“迭受政府大绶宝光嘉禾章之褒,厦门总商会、市政府之正、副会长之聘,鼓浪屿工部局补推他为华人董事,并曾被侨务局聘为高等顾问等职”。

考虑到厦门离家乡南安很近,并地处东南沿海便于事业发展,黄奕住决定在厦门租界区鼓浪屿定居。黄奕住回国后,看上了位居鼓浪屿海岛中心的当时英国德记洋行的库房和宿舍区,高价买下并重新建造住宅。

英商德记洋行在当时的厦门臭名昭著,它的发迹与贩卖华工密不可分。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英国商人詹姆斯·德滴依靠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势力,在鼓浪屿开办“德记洋行”。德记洋行从印度贩运鸦片到鼓浪屿,再走私到福建各地,又从厦门口岸收购茶叶和蔗糖等大宗货物运到欧洲,获得暴利。后来发现私自招募华工偷运出境当廉价苦力获利更大时,德滴便明目张胆地干起贩卖华工的勾当,并花钱疏通买官,成为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三个国家驻厦门的领事,明里周旋官场,暗地里组织贩运华工,在鼓浪屿建立了藏匿掳掠华工的黑牢,俗称“猪仔馆”。 德记洋行以赊账出洋、解决温饱为诱饵,到乡下骗取穷苦之人到洋行“猪仔馆”,然后想方设法将华工送到外轮黑黢肮脏的底舱,这就是近代史上有名的“贩运华工”行为,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与死神竞赛的悲惨海上航行,活下来的华工被送到南美洲做苦力。

现在很少有人知道在华丽花园背后这段华人的屈辱历史,但是1919年的人们应该不会不知道,而备尝海外创业艰辛的“糖王”在此地建造“黄家花园”当更有深刻含义。

“黄家花园”由中楼、南楼和北楼三栋别墅组成,欧式风情兼含东南亚元素,展现了当年建筑装饰的顶尖水平,完全超越了鼓浪屿上各国领事馆建筑。据说,当年黄奕住不惜重金但求精美地造这座花园之目的,为在这座所谓“万国租界”的小岛上长国人威风,于世界各国中争取“中国第一”。

进军金融、投资实业

“糖王”黄奕住进军金融界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早有运筹。30多年的海外商业活动,黄奕住深刻体会到金融业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在1917年,当华侨糖商遇到困难,遭到荷兰银行资本的掣肘和刁难时,他认识到建立华侨银行和本国资本银行的重要意义。因此,他从印尼回国途经新加坡时,即投资入股华侨银行。1919年,他去菲律宾进行商业考察时,与爱国侨商共同组建了中兴银行,黄奕住认股100万元占该行投资的一半,被推举为该行董事。

1920年,黄奕住专程前往当时的东方金融大都会上海,与金融界大佬商谈在上海创办中南银行的事宜。该行创办之初,第一期缴足资本500万元,黄奕住认股350万元,占70%的股份,是最大股东。1921年6月5日中南银行成立于上海,黄奕柱为董事长,胡笔江为总经理。

中南银行的业务不断拓展,先后在天津、厦门、汉口、广州、南京、苏州、杭州及香港等地设立了分行,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鼓浪屿也设立了一个办事处。

近代中国,帝国主义金融寡头牢牢掌控着中国金融,加上国内官办银行的垄断,资本倾轧厉害,民营银行中南银行为什么能做大?

历史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以后一段时期,在华的外资银行由于受大战及中国人民反帝运动的影响,纷纷倒闭停歇,幸存的外国银行信誉也发生动摇。同时,中国官办和官商合办的银行也由于政局多变、军阀混战等原因,不是被挤兑倒闭,就是处于停业清理状态。于是,这一时期恰好成为民营金融发展的黄金时期。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华侨资本对中南银行的信赖和支持。相关文献显示,在十里洋场的民国上海,投资金融业的,绝大多数是福建籍华侨。从明清时期开始,在东南亚一带经商的闽商,就有抱成团与外商竞争的传统,中南银行的发展背后有闽商的影子。东南亚各地华侨纷纷把游资汇存入黄奕住在厦门的银行。如印尼华侨李正树,曾一次就汇寄30万大洋存在该行。

黄奕住参与创办的菲律宾中兴银行,到1933年资产总额达2470多万元,成为菲律宾最主要的侨营银行之一,对扶助华侨经营工商业及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据学者林金枝、庄为玑研究,民国福建华侨的投资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投资集中在厦门,二是投资集中在房地产,三是资金全部来自东南亚各地。这三个特点都有黄奕住投资的影子。黄奕住相当一部分资金投放在了近代厦门的房地产、市政开发建设上。

19世纪20年代以前,厦门岛市容简陋,房屋大多是矮小的平房。1927年以后,厦门开始进行市政改革和建设,兴建了一批新楼房,其中印尼华侨的投资占了重要地位,黄奕住就是其中之一。1930年,黄奕住组建了黄聚德堂房地产股份公司,投资金额为245万银元,占当年厦门全市房地产总投资的1/3左右,该公司在厦门总计建筑和购置的房屋达160座。

厦门是一个海岛,市民的食用水一向靠天(雨水)、靠地(井水)以及靠水贩们每天来贩卖的“船仔水”。十九世纪20年代前后,廈门每天的贩水量约一万多担。这些食用水都未经消毒过滤,经过多次转运,极不卫生,市民喝了生水后,常常生病。endprint

黄奕住定居鼓浪屿后,深感水质关系到全岛居民的生活、健康和工作。因此他决心“创办厦门自来水,以重卫生”。他创办的厦门自来水公司的水质,经过外国专家检测评定为在当时的东南亚质量第一,吸引了外国商船都来厦门自来水公司蓄加饮用水。

黄奕住在国内曾投资联合银行、太平保险公司、天津北洋纺织公司、上海新裕纺织公司、上海德丰毛纺织厂、天津永利化学工业公司、上海诚孚铁工厂等,还曾筹建漳(州)龙(岩)铁路,并致力于开发闽西矿产资源。可见,黄奕住的投资范围很广,不局限一隅,是一个有眼光有气魄的大投资家。

热心慈善、教育事业

早在1907年,事业初步发展时,黄奕住就积极参加爱国华侨社团活动。为促进侨商的团结与合作,维护华侨的正当利益,他和三宝垄侨商共同发起创办了三宝垄中华商会。

从1907年成立三宝垄中华商会第一届董事会起至1920年,黄奕住先后任董事、副会长,积极参加会务,为祖国及当地侨社做了不少工作。例如,从1907年至他回国为止的十多年间,他积极参加和推动该会对祖国广东、广西、福建、河南及山东等地的水、旱、地震等灾害进行募捐救济活动。1909年,三宝垄中华商会本着增强祖国海军力量的愿望,开展了“捐助中国海军”的活动。同年,清政府派官员到三宝垄募集航业银行股资,促进祖国航运业之发展,黄奕住认捐了500股。1910年12月,厦门信用银行代表到该地招股以推动厦门经济发展,黄奕住认股5000元。

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三宝垄中华商会从1912年2月29日起联合并领导各社团及广大华侨开展为期3天的庆祝活动。黄奕住参与庆祝活动的领导工作,该活动使三宝垄华侨热烈的爱国情空前高涨。在民国初年临时政府极其缺钱的情况下,他带头为新诞生的政权捐款。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等地,黄奕住得讯后立即捐赠5万元给中国航空建设协会发起献机运动。

抗战期间,黄奕住考虑到旗下银行存款客户的利益,登报通知所有客户:“不论定期活期存款,即日起前来领取本息。”当“黄日兴银行停业时,存款凡300余万元,一一偿清,不使(客户)受毫发损。”使得客户利益和该行信誉,免遭日寇的劫掠。厦门被日寇侵占,他避居上海,“每闻时事,即悒悒不乐,谓天下不相中国,降此鞠凶”。他还教育子弟:“吾爱国爱乡之心,不后于人。”

1916年,福建省政府曾致函三宝垄中华商会,希望获得当地甘蔗良种及其种植方法,黄奕住和董事们一起写了详细介绍文字寄回省政府,为家乡推广甘蔗种植做出积极贡献。

1921年、1922年,黄奕住先后为华北、福建受灾灾民捐款,民国政府赠予他“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的匾额。1929年,他捐出16000块银元修建了故乡泉州的宋代开元寺东西塔,还捐资助修了顺济桥,造福桑梓。

作为成功侨商,黄奕住不仅乐于积德行善,造福乡邦,而且还具有超卓眼光,对教育文化事业的推动和发展不遗余力。

在印尼时,黄奕住就是三宝垄印尼华侨学校的创办者及董事之一。1911年至1915年,黄奕住担任“爪哇学务总会”领导人,负责筹备学校教育经费,慷慨解囊,花了不少心血。

黄奕住回国后,对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作了许多捐献。1920年,他在家乡南安县楼下乡创办了斗南小学。1923年又创建了斗南初级师范学校,为家乡小学培养师资。学校从创办直至黄奕住逝世为止,所有经费“均由他独资供给,虽匪患频仍,不少波折,仍不忍其停顿”。

1927年,厦门女子师范学校经费困难,黄奕住接手承办,改名为“慈勤女子中学”,他每年都提供三分之二的办学经费,直至抗战爆发后厦门沦陷,才被迫停办。

黄奕住还独资捐建了厦门同文书院一座教学楼,命名为“奕住楼”。在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时,他捐赠了10万元。1927年,他又捐赠厦门大学图书设备费国币3万元。1931年6月,厦门大学的主楼“群贤”一楼刻下了“黄君奕住,慷慨相助,有益图书,其谊可著”的石碑,以资纪念。

1933年后,为了更好地开办私立鼓浪屿图书馆,成立了董事会,黄奕住任董事长,他先后捐献了3万元购买图书。

1917年上海复旦公学改名复旦大学,因是私立学校,必须自己筹款建设,当校方一筹莫展时,获得了中南银行创始人黄奕住等的资助,方使复旦大学成功开办。

黄奕住还先后对新加坡华侨中学、广东岭南大学等“倡捐巨资,累数十余万金”。之所以如此热心教育文化事业,正如他自己所说:“吾幼失学,为大憾事,今于吾父吾母卯基之乡,吾身数十年经营衣食之地,晚岁游历之区,为青年学子略盡吾情,弥吾阙憾焉。”

1945年6月15日,黄奕住病逝于上海,终年78岁。endprint

猜你喜欢

三宝鼓浪屿华侨
我的华侨老师
中药急救“三宝”
鼓浪屿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家有三宝
“岑溪三宝”有真味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海上天堂”鼓浪屿
舒婷的鼓浪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