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卵管妊娠在腹腔镜下采取不同术式对术后再次妊娠的影响
2018-02-07汪祝秀
汪祝秀
【摘要】 目的:探究在输卵管妊娠治疗中,采用不同腹腔镜术式对患者术后再次妊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进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输卵管妊娠的12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0例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输卵管切开取胚术,观察组60例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输卵管切除术,术后随访两年时间,观察不同手术方式后患者再次妊娠结局。结果:对照组的术后宫内妊娠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的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率及再次异位妊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下输卵管切开取胚术进行治疗,患者术后再次宫内妊娠率高,是有强烈生育需求的患者的首选方式;而腹腔镜下输卵管切除术能够显著降低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及再次异位妊娠发生的危险,但是术后再次妊娠率低,适合没有强烈生育需求的患者。
【关键词】 输卵管妊娠; 腹腔镜; 再次妊娠
doi:10.14033/j.cnki.cfmr.2018.2.08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02-0166-02
输卵管妊娠是异位妊娠最常见的类型,成因是受精卵没有在子宫内着床,而是在种植于输卵管腔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妇产科急腹症[1]。近年来,孕妇异位妊娠的发生率逐年攀升。因此,如何在临床上行之有效对输卵管妊娠进行治疗,是处理异位妊娠及其后续生育问题的重要手段。目前临床上较为普遍的治疗方式为腹腔镜微创手术,该手术方法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具有安全性高、创伤面积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2] ,在临床应用上已经逐渐代替了传统开腹手术[3]。同时,由于经济水平的逐渐升高,患者不但要求能够保证生命安全,同时要求能够维持自身生育能力。腹腔镜下治疗输卵管妊娠常用的手术方式有两种:输卵管切开取胚术、输卵管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各有利弊,对于输卵管切开取胚术来说,输卵管保留,为患者术后再次妊娠提供一定基础,但是因术中输卵管有所破坏,术中绒毛组织可能清除不完整,有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再次异位妊娠的风险;而输卵管切除术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再次异位妊娠的发生,但由于术后一侧输卵管缺失,可能影响术后的自然妊娠[4]。在临床上对两种方法的评价不一,因此需要医学工作者对于两种输卵管手术方法进行评价,从而根据不同类型疾病选取不同治疗方法。在本文中,笔者通过设置对照的方法,比较两种方法对于患者术后再次妊娠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选取的患者为2010年1月-2014年12月进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120例输卵管妊娠的患者,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检查,排除其他疾患。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60例患者,年龄25~35岁,平均(28.47±4.38)岁;观察组60例患者,年龄24~36岁,平均(29.87±4.5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术前进行全身麻醉,术中在腹腔镜下观测患者病灶的具体情况,对照组患者采用输卵管切开取胚术,观察组患者采用输卵管切除术。
1.2.1 对照组 操作中,在腹腔镜下寻找病灶位置,选择输卵管上膨隆最为明显、管壁较为薄弱处,沿输卵管纵向切开,寻找输卵管腔内的妊娠组织,将其充分暴露,利用弯钳将妊娠组织取出。在操作过程中利用电凝止血,并针对病灶部位产生的创口的大小及创口处的出血量等具体情况来判断是否对创口处进行缝合。
1.2.2 观察组 操作中,以手术钳夹住患侧输卵管,从输卵管伞端开始凝血切割输卵管系膜,直至靠近子宫角的位置,输卵管随之剪下,最后将残端进行电凝止血。
此外,对于输卵管相关的疾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输卵管伞端封闭的患者要进行造口手术,对于输卵管存在粘连的患者要对粘连部分进行分解。
1.3 观察指标
随访两年,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率、宫内妊娠率及再次异位妊娠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数据分析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的术后宫内妊娠率要明显高于观察组,而观察组的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率、再次异位妊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不断变化,临床上发生异位妊娠的患者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而异位妊娠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即为输卵管妊娠。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在临床上可以利用多普勒超声技术以及血β-hCG等手段,在患者没有出现异常阴道出血、腹痛等临床症状之前就能够明确诊断。而随着腹腔镜的不断推广应用,利用腹腔镜手段诊疗输卵管妊娠也逐渐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且该技术正在逐渐成为诊断输卵管妊娠的金标准[5]。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展现了它在治疗中的明显优势,采用腹腔镜治疗输卵管妊娠疾病,具有术后切口较小、恢复期短、并发症发生概率低、手术安全性高的优點[6],因此这种手术方法在临床上逐渐推广。而在利用腹腔镜治疗输卵管妊娠时,要根据患者本身的疾病情况,如病灶大小、盆腔粘连情况及患者对于生育能力的要求等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常见的两种手术方式为输卵管切开取胚术及输卵管切除术[7],采用不同的手术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会产生相应的不同结局,现阶段临床上对于两种手术方式孰优孰劣仍然没有定论,因此,在当前研究中,需要深入探讨两种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产生的不同影响[8]。
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与实践发现,输卵管切开取胚术及输卵管切除术这两种手术方式各有利弊,就输卵管切开取胚术而言,在手术过程中选择输卵管上膨隆最为明显、管壁薄弱的位置沿着输卵管纵向切开,寻找妊娠组织后利用弯钳将组织取出,根据创口大小及出血量判断是否需要缝合[9],在整个操作中输卵管未受到严重损坏,而输卵管的完整性为日后患者进行再次妊娠提供了基础,对于年纪尚轻且有强烈生育要求的患者,可以采用这种术式进行治疗,但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弊端,由于输卵管被保留,仍然存在术后持续异位妊娠、再次异位妊娠的风险。而就输卵管切除术而言,在手术过程中,首先在腹腔镜下寻找病灶,然后用手术钳子夹住患侧输卵管,从输卵管的伞端开始凝血切割输卵管系膜直至靠近子宫角的位置,切下患侧输卵管,最后将残端进行电凝止血[10]。这种手术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再次异位妊娠的发生,但由于一侧输卵管缺失,可能影响术后的自然妊娠。这种方法适用于输卵管破坏严重或者没有强烈生育要求的人。endprint
在本次研究中,笔者选取了医院收治的12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输卵管切开取胚术,观察组采用输卵管切除术,并且比较了两组患者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率、宫内妊娠率、再次异位妊娠率,结果显示,采用输卵管切开取胚术的对照组患者在术后随访的2年时间里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率为5.00%,宫内妊娠成功率为43.33%,异位妊娠率为43.33%。采用输卵管切除术的观察组患者在术后随访2年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率为0,宫内妊娠成功率为28.33%,异位妊娠发生率8.33%,通过比较可见,利用输卵管切开取胚术进行治疗的患者,其宫内妊娠率明显要高于采用输卵管切除术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与文献[9]结果相似。这些结果都充分证明采用输卵管切开取胚术的患者术后再次妊娠的机会要明显大于采用输卵管切除术的患者。但是采用输卵管切除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及再次异位妊娠的发生[10-12]。
综上所述,在利用腹腔镜进行输卵管手术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及生育需求选择手术方式,输卵管切开取胚术对于输卵管的损伤相对较小,患者术后宫内妊娠率高,是有强烈生育需求的患者的首选方式;而采用输卵管切除术能够降低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及再次异位妊娠发生的风险,但术后宫内妊娠率低,适合没有强烈生育需求的患者。
参考文献
[1]毛惠.腹腔镜下不同术式治疗输卵管妊娠对再次妊娠的相关影响探讨[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8(4):280.
[2]高全聪.腹腔镜治疗输卵管妊娠保留输卵管的价值探讨[J].中国医药南,2013,11(31):383.
[3]李丽颜,周焕莲.腹腔镜下水压分离治疗输卵管妊娠保留生育功能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3,19(10):45-46.
[4]庄小兰.腹腔镜保守术与传统开腹术治疗输卵管妊娠的疗效比较[J].临床医药实践,2016,25(2):112-113.
[5]郑玉荣.腹腔镜下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的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15):3158.
[6]刘丹萍,浅谈腹腔镜下与开腹取胚术治疗250例输卵管妊娠的疗效比较[J].医药信息,2013,1(3):150-151.
[7] 梁燕梅,全启花,谢图强,等.保守疗法治疗输卵管妊娠后再次妊娠结局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8):1156.
[8]余丽娜.腹腔镜下不同术式治疗输卵管妊娠对再次妊娠影响研究[J].吉林医学,2015,36(7):1409-1411.
[9]劉维琴,江敏,任婧婧,等.不同手术方式对输卵管妊娠术后再次妊娠的影响[J].中国内镜杂志,2014,20(8):812-815.
[10]谢秋娴,杨纯,郑曼嘉,等.输卵管妊娠腹腔镜下不同手术方式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3):356-358.
[11]覃艳芬,吴丽英,覃花婵.腹腔镜保守治疗输卵管妊娠148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3,6(7):657-658.
[12]文玉.腹腔镜下采用不同术式治疗250例输卵管妊娠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2):77.
(收稿日期:2017-05-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