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合作

2018-02-07闫恒畅

支点 2018年2期
关键词:山包陈鹏冰花

闫恒畅

满头白色的冰花,连眉毛都白了,令身边同学笑得前仰后合……老师随手拍的一张照片,让云南鲁甸县转山包小学8岁男孩王福满,成为2018年的开年“网红”。网友们还给他送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冰花男孩”。

据说看到照片的那一瞬间,有的人是笑着流泪,有人则是流着泪笑了。而我呢,一开始是愣住了,以为那是男孩们的恶作剧,再看了一下文字和第二张冻手的照片,心真的很疼很疼。看完报道,我又笑了——为“冰花男孩”的乐观坚强由衷点赞。

暖心的是,云南省、昭通市相关部门第一时间给王福满送去了爱心捐款,温暖同时还送给了转山包小学以及附近高寒山区的学校。“暖冬行动”并未就此划上句号,多个公益救助平台呼吁关注身边的留守儿童、贫困儿童,开启了一系列帮扶活动。

由此我想到了一个词:中国式合作。我并非想贴一个标签而哗众取宠吸引人关注公益,因只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中国公益事业的进步,或者说,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中国社会救助事业的进步。

这种进步体现在很多方面,譬如:救助的主体由单一的政府救助转变为政府和民间力量合力发起,相互之间有效衔接,更快地抵达救助对象;多元参与的工作机制,带来了多样化的救助渠道,实现了社会救助的多元化供给,使得救助资金、资源和人力的分配更加合理,扶贫救助工作更加精准。

上述种种变化,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政府部门管理水平和服务理念的提升。但还有一种进步,那是来自商业与技术的驱动。比如:若没有互联网技术,我们很难想象众筹的力量;支付宝上的“蚂蚁森林”,便运用了商业思维。

你可能会说,这些并不足以阐明中国式合作。在我看来,上述公益进步与一带一路、精准扶贫、共享单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围绕着一个大写的“和”。用流行的话说:和,很中国。

电影《无问西东》的热映,让有的人看到了青春,有人看到了理想与爱,而我看到的是“和”,即一种传承。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启迪学生吴岭澜“为什么而学习”;成为西南联大教授的吴岭澜,告诉学生沈光耀“不要忘记你的真心”;沈光耀投笔从戎,奔赴国难,驾着战机冒险为难民、孤儿送去食物,延续了陈鹏的生命;陈鹏打醒了同学李想,让他明白“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李想救了一对夫妇,也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那对夫妇后来生了儿子张果果,张果果在商业斗争中不忘初心,帮助四胞胎……

公益的真正核心是什么呢?不是爱,而是爱的传递,永无止境地传递下去。

就像本文开头提到的“冰花男孩”,给他送钱送物的善举自然可嘉,但另一种支持或许更打动王福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得知他的心愿是“当警察”和“到北京”后,发出了热情的邀请,期待他努力拼搏,到这所“共和国警官摇篮”学习,成为一名人民警察。

若干年后,如果王福满实现了理想,我想他一定是个优秀的人民警察,除暴安良,堅守正义。因为很多年前,在他的心里,已深深种下一颗爱的种子。(支点杂志2018年2月刊)endprint

猜你喜欢

山包陈鹏冰花
Comparing simulated and experimental spectral line splitting in visible spectroscopy diagnostics in the HL-2A tokamak
在大山包等候日出
窗冰花
感恩大山包
大山包抒怀(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