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则徐的制怒说起
2018-02-07杨延川
杨延川
林则徐虎门销烟是近代史上的一大壮举,林则徐因此被视为民族英雄。而林则徐本是个性情刚烈之人,年轻时性情急躁,为了控制情绪,在父亲的启发下,他书写“制怒”二字横幅挂在厅堂上,作为座右铭时时警策自己。电影《林则徐》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广东海关监督豫坤和洋人勾结破坏禁烟,林则徐知道后怒不可遏,当即把茶碗摔碎。可当他一抬头,“制怒”二字映入眼帘,他顿时沉住气,控制住感情。第二天,他能够若无其事接待豫坤,经过巧妙周旋,终于让豫坤乖乖地交出了修建虎门炮台的银两。这一情节再现了林则徐控制情绪、“制怒”的意志力。“制怒”这一横幅林则徐一生始终随身带着,时刻警醒自己。时间久了,他还从中悟出了制怒养身的道理。
发怒是人的本能,无论男女老少,生来就会;而能够“制怒”则是人的本事,需要修炼的功夫,学会克制和忍耐。有句名言:冲动是魔鬼,发怒是祸水,无论因人因事而起,怒火烧身,往往两败俱伤。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某局刘处长退下来后,一天去局里办事,新来的办事员不认识他,见他说话高声大嗓、啰啰嗦嗦、气场很大,不知道他曾经贵为本局的正处,就讥讽了两句,惹得肝火正旺的刘处长怒发冲冠,指着办事员的鼻子一顿臭骂。办公室主任见事不好,赶紧赔礼道歉。可刘处长依然不依不饶,跳着脚骂“狗眼不识泰山”。忽然,他两眼突出,嘴里吐出了白沫,一下子摔倒在地上。在场的人吓坏了,赶紧打“120”求助,等把他送到医院时,他的心电图已经变成了一条直线……
类似刘处长这样的例子不少。一位电力系统退休的老干部本身有严重的冠心病,因内弟借钱不还上了火,和老伴口角了一阵子,老伴说当初是你同意借的,怎么怪我?老干部愈加愤恨,忽然感觉胸闷气短,自觉不好,怕是心梗又犯了,赶紧打车上医院。到医院大厅,他就有点坚持不住了,就顺势倒在大厅地上,让医护人员来抢救。医护人员把他抬到病房,抢救了一周,由于是突发大面积心梗,老干部不治身亡。
有人说,年龄越大,人的脾气越好;可也有例外的,有的人年龄越大,脾气越差。上面两人的离世,都是由于脾气不好、突发愤怒引发大面积心梗而离世,教训深刻。
心理学研究认为,愤怒是一种极度的不满,表现为短暂、强烈的情绪爆发,使人很快进入“应激状态”,引起血管、心脏等的亢奋,肌肉紧张,严重时神经系统会出现混乱,危害人的身心健康。愤怒也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不良情绪。怒的来源不外乎对现实中的事物不满,不满积郁爆发出来就是愤怒,“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因此很多人都喜欢说“是可忍,孰不可忍”。对自己的事情发火是躁动,对别人的事情发火是冲动。冲动发怒,一般本来是青年人的毛病,宠辱不惊,才应该是成年人有涵养的本色。在现实生活中,但凡从愤怒开始,往往在耻辱中结束。生活中不乏人老了脾气变坏、容易发怒的例子,多半是因为老年人生活圈子变小了,加上退下来后,失落、焦虑、孤独、抑郁,无时无刻不在侵袭着他们。更何况年老多病,免不了会心烦意乱,容易发脾气。有些老年人比较固执,看问题缺乏变通,他人稍有违逆就会“怒从心头起”,“恶从胆边生”。
《内经》中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则伤肝,脏伤,则病起”。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暴怒能击溃人体生物化学保护机制,使人抵抗力下降,从而被疾病所侵袭。世上很少有因为愤怒而使问题和矛盾得到解决的,相反,常常因为愤怒而把事情搞乱弄糟,甚至發展到没有回旋的余地,因为愤怒导致不理智,从而酿成杀身大祸,让人追悔莫及。
那么,怎样才能控制愤怒呢?笔者以为,不妨掌握以下法宝:
防患未然。申涵光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文人,他曾说:“怒时光景难看,一发遂不可制,既过思之,殊亦不必;故制怒者当涵养于未怒之先。”要想在情绪发作时保持理性的克制,就需多点冷静思考,三思而后行。平时就要把问题想深、想透,防“愤怒”于未然,千万莫让愤怒主宰了自己的心灵。
退一步说。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自觉地忍,理智地让,是一种策略,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一个人在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要学会适应环境,冷静下来思考问题,而不是让愤怒来支配自己。老年人也要尽力使自己不要发怒,避开容易使自己发怒的刺激。一旦有了愤怒情绪,则要尽力想办法为自己的怒气找一个适当的宣泄方式,以免郁结于心而致病,或引起自我伤害行为,即心理学上所谓的“怒气的自我投射”。要学会自我疏导不良情绪,豁达待人,对于琐事淡然处之,尽力保持愉快的心境。要有一颗发现美的心,为人宽厚,包容他人,这样会感到一切都是美好的,没有什么事是解决不了的。
怎样对待可能爆发的愤怒呢?以下几种办法可供参考。
转移注意。当您遇到生气的事情时,最好是尽快离开此人此地,到彼处换换情景,以转移发怒的情绪。例如散散步、逛逛公园、看看电影、听听音乐,用各种办法使自己的注意力从发怒的人或事上,转到另一个方面去,以获得情绪上的稳定。
自我调控。前面说到,林则徐在他的客厅里悬挂着“制怒”二字的横幅。所谓“制怒”,就是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要发火动怒。从现代医学来看,人在发怒时情绪激动,心跳加快、血压增高,容易诱使胃溃疡、高血压、冠心病、神经衰弱症等疾病发作或加剧。因此,无论从养生还是长寿的观点出发,人们都要随时随地地“制怒”。即碰到发怒生气的事,用理智来克制情感上的冲动,保持心平气和的心理状态。
善于倾诉。在你生气后,为了不使怒气更加上升,或者强忍怒火而憋出“心病”来,可以找您的老伴、子女、朋友等知心人尽情地倾诉一番,吐露自己的委屈,以减轻不快情绪,并获得他(她)们的劝解和宽慰,使心情舒畅起来。一般情况下,该说的内容说出去,心情就会好一些。
平心静气。心理学家欧廉?尤里斯教授提出了能使人平心静气的三法则:“首先降低声音;继而放慢语速;最后胸部向前挺直。”降低声音,因为声音对自身的感情将产生催化作用,从而使已经冲动起来的表现更为强烈,造成不应有的后果;放慢语速,因为个人感情一旦掺入,语速就会随之变快,说话声音变高,容易引起冲动;胸部向前挺直,因为情绪激动、语调激烈的人通常都是胸前倾,一旦胸部挺直,就会淡化冲动紧张的气氛,而当身体前倾时,就会使自己的脸接近对方,这种讲话姿态将人为地造成紧张局面,这样会更增加怒气。
展开想象。任何令人生气的事,都是经感官反应到大脑,再通过脑子的想象而使人勃然大怒的。因此,人们也就能够用同样的想象的方法来制服怒气。遇到不称心的事,要姿态高些,心胸宽些,能从宽处着想,进行自我安慰,头脑自然就会冷静下来,怒气也随之烟消云散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