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心田种一粒德育的种子
2018-02-07路艳
路艳
“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早在唐代韩愈和柳宗元就已经提出,强调要以文明道。《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渗透德育的思想,语文教师则是传承者。唐代韩愈已经在《师说》中明确提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其中的传道放在首位,那就是要求师者应以传道作为根本。因此,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也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诵、引导学生赏析、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品德教育,更深刻地体会学科知识的思想性。在语文课堂上,将德育的种子潜移默化地种在学生心田,等待学生默默努力,灿烂开花。
一、深挖教材,寻找最佳结合点
语文学科的德育内容并不是像思想品德课那样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与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因此,要求语文教师在备课时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做到德育与学科教学水乳交融,寻找最佳结合点,让学生在提高文学素养的同时,能够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林清玄的《心田上的百合花开》,通过对断崖上的百合花的描写,刻画了百合花坚韧执著的形象,赞扬了百合花不懈追求、顽强不屈的精神。在这篇寓言体散文中,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用空谷百合启示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要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以花来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多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百合花坚定的信念、坚韧和执著的精神,并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没动力、没目标、面对困境缺乏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一特點,寻找到最佳的德育结合点。林清玄的百合花是人格化了的形象,它坚定的信念,它不懈的努力,它高洁的淡泊,都可以让学生从中得到启示。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自信、坚韧、执著和淡泊,也就成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二、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
语文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是悄无声息地将德育思想及观念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的头脑中,应该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不能为了渗透德育而渗透。语文学科的德育素材丰富多彩:朱自清的《匆匆》,告诫学生要珍惜时间;鲁迅用文字,让学生看到国民的愚昧麻木,教育学生要有民族责任感;汪曾祺的文章,提醒着学生要记住故土。中国古典文学对人们的教化作用,更是比比皆是,《论语》《大学》《中庸》《诗经》等典籍中都有非常典型的德育素材。如果教师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就让这些文学经典失去了德育功能。但是,语文也不能把德育放在教学的首位,因此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课堂中德育的渗透,可以在一篇课文教学结束总结中心思想的同时,让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中心思想:“通过对断崖上的百合花的描写,刻画了百合花坚韧执著的形象,赞扬了百合花不懈追求、顽强不屈的精神。”教师也可以用结语的形式,总结出百合花的精神:“百合花的自信、努力、淡泊、坚韧和执著,都让人充满深深的敬意,这花是信念的结晶,是心血的凝聚,是绽放在我们心田上的最美丽的百合。”
三、多姿多彩的语文活动展现德育之花
语文学习的形式有很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同样,多姿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德育思想。语文教师应该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剪报,开讨论会,演讲,等等。这样,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还能让学生掌握朗诵、演讲的技巧,学生更能感受到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比如,在《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教学中,在让学生深入探究课文后,可以设计一个记者采访的语文活动:一名学生作为记者,采访百合花、杂草、蜂蝶鸟雀和赏花者。采访百合花:“您的成功得到无数人欣赏,您怎样看待名利?”采访蜂蝶鸟雀:“你对百合花开有何想法?”采访观赏者:“这片空谷百合给你什么感受?”通过设计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在问答中深刻体会百合花在困境中的坚定信念、执著品质以及成功后淡泊名利的精神。学生在参加这个语文活动中,只有深入探究百合和周围环境的内在精神,才能够更好地完成这一活动,这也就加深了学生的德育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