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航母建造的“中国速度”
2018-02-07潘前芝
潘前芝
继辽宁舰之后,我国拥有的第二艘航母,2017年4月26日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举行下水仪式。这也是我国的首艘国产航母。“国产”二字,既表明中国已经掌握了设计和建造大中型航母的全套经验和技术,也浸透着中国工匠们近20年默默奋斗的辛勤汗水。
“瓦良格”引发的争议
新中国的航母建设,是从一艘名叫“瓦良格”的航母开始的。
“瓦良格”号是前苏联政府建造的一艘航母,满载排水量为67000吨,全长310米,比美国“尼米兹”级航母仅短22米,舰艏飞行甲板高度距离水面有7层楼高,舰艉飞行甲板宽度75米,航母最多可容纳大约60架战机,飞行甲板前部有12具P-700反舰导弹发射器,其主要使命是确保苏联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安全和战斗效能的发挥,消灭敌方海上和陆上基地的海军兵力。1992年,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仅完成67%工程量的“瓦良格”号航母因资金和配套设备供应问题被迫停工。1993年11月,乌克兰政府正式下达停建“瓦良格”号的命令,后交由黑海造船厂处置。曾经无比风光的“瓦良格”沦为鸡肋,停靠在码头,锈迹斑斑。
1998年4月,澳门创律旅游娱乐公司(香港创律集团的子公司)通过竞标,以2000万美元买下瓦良格号,声称要将其改造成一个大型海上综合旅游设施。1999年6月14日清晨,澳门创律公司雇用荷兰籍拖船,牵引着已被拆成一座空壳的“瓦良格”号航母缓缓驶离乌克兰港口,不过在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时遭遇土耳其阻挠,被迫又返回原港口。后经反复磋商,2002年3月3日,历经艰险与挫折的“瓦良格”号航母抵达大连港51区码头。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准备通过整修这艘“二手航母”来实现中华民族的首艘航母梦。
项目开始前,国内对此有不同声音。
首先,将“瓦良格”改造成一艘具有战斗力的航母,其工程量和技术风险几乎是一样的,此举值不值,大家意见不是很统一;其次,将资金、人员集中到研制符合信息条件下海战要求的新型航母,还是投入到一艘几乎“报废”的“二手航母”上,军地很多单位也都存在分歧;再者,“瓦良格”在购入前,乌克兰方面已经将航母上的电缆、机电等关键设备拆除,甚至有传言,“瓦良格”号的数段重要舱室曾遭到爆破,会严重影响航母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如果传言属实,那么重建后,航母的抗毁能力和生存能力都将大打折扣。英国、加拿大等国的一些学者也纷纷表示,对中国改造航母一事不太看好。
不过,网上不断流出的“瓦良格”号改装进展的照片表明,中国军方高层似乎已经下定决心,以“改装”手段发展中国航母。
辽宁舰,建造从改造始
实际上,几乎所有大国航母都是“改装”起步。
1912年底,英国海军部下令将老式“竞技神”号轻巡洋舰改建成一艘专门搭载海军飞机的母舰,飞行甲板建在船头,停机甲板建在船尾,英国航母之路由此开始。1922年,美国海军经过两年的改装,将大型运煤船“朱庇特”号改造成美国海军第一艘航空母舰“兰利”号。因此,中国的航母之路只是走了一条较为稳妥、也是大多数国家都走过的路。更何况,通过改装过程,能培训和锻炼一批中国未来国产航空母舰的工程技术人员,也能实现航母特种钢材、超大型军用锅炉、涡轮机、蒸汽机车设备、着陆拦阻装置等航母工程技术的积累。这些是理论研究和实验室里短时间内无法实现的。
改装的困难比想象的还要大,船上没有动力系统、电力系统、电子系统、推进器和导航系统,甚至没有通风和照明设施,因此首先要从结构上加以完善。承担这项使命的是具有百年历史的大连造船厂。2002年至2005年间,大批中方工程技术人员对“瓦良格”号进行了全面检测,访遍3000余个迷宫般的舱室,绘制出纷繁复杂的结构草图。随后,包括居住舱、工作舱、引擎、发电设备在内的航母内部整修工程也逐步展開。通过三年的勘验、解读、原理摸索,各种军事训练所必需的系统基本恢复。
2005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正式接手进行后续建造。“瓦良格号”进入干船坞进行舰体维护,经过一年左右的施工,油漆一新,舰桥部分也做了防锈处理,甲板完成了初步翻新。“瓦良格”号的改装,尽管具体工程是在大连造船厂,但实际改装中几乎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技术力量。据参与监造的军代室总代表曲全福介绍,改造的初始阶段,勘测、修复、设计、研制交叉进行,来自全国的专家会集在一起,仅用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通常情况下一年半的工作量;上舰安装的上万台套设备由1000余家科研院生产研制,转入施工建造阶段,上万名科学家、工程师,数万名工人在全国各地生产线上昼夜奋战。改造工程既有规模,更讲究质量。比如,甲板下的阻拦机构,平面安装精度须达到毫米级,相对于在长达几十米的“身躯”操作,误差要求小于万分之一。为了确保精度,工程技术人员选定在温度恒定、人流稀少的下半夜进行安装作业。据当时媒体报道,改装团队相继完成千余项技术攻关,比预计时间提前5个月实现首航,提前3个月交付入列。其中所有的设备,主要的核心技术都是国内自行研制生产的。这个船的“五脏六腑”和最重要的“神经网络系统”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发出来的。大国工匠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打造了航母建造的“中国速度”。
2012年9月25日,完成改装的“瓦良格”号在大连造船厂正式交付海军,命名为“辽宁舰”。从2012年至今,“辽宁舰”多次出海,进行包括舰载机着舰在内的多个项目训练和科研试验,基本印证了之前人们所猜测的那样,“瓦良格”号将成为中国海军开展舰上装置、电子系统、武器装备和舰载机的大型试验平台。
2015年“五一”,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名为《大国工匠》的系列专题片,其中有多名直接或间接参与“瓦良格”号改造工程的工匠们,而他们,只是成千上万名军工匠人的代表而已。
首艘国产航母的诞生
“瓦良格”号的成功改装,其意义不仅仅为中国提供了首艘航母,更为关键的是,在此前近10年的改装中,通过绘图、研究、修改、安装与整合等过程,深入了解该舰的设计、结构、组件、主件与系统,构建出“瓦良格”号的蓝图、技术资料、规格、工艺、组件与主件制供厂商,并将在修复过程中所克服的诸多技术难题转化为经验,为中国自主设计与建造航母提供了一大批不可或缺的工匠和技术人员。
所以,中国航母从无到有的历史,也是一批航母工匠不断成长的历史。这种成长的速度,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因为在第二艘航母,也就是首艘国产航母上,中国完成了对苏俄航母综合技术的超越。对于航母工匠来说,许多零部件生产加工、各个分段组装、建造流程都是第一次。为了保险起见,首艘国产航母在外形和内部许多结构上,基本是以“辽宁舰”为蓝本。因此,在国产航母下水仪式上,人们发现它几乎与辽宁舰一模一样。
然而,外表的相似,并不代表原地踏步。一些不易察觉的细节方面,体现着造船匠人们的进步。比如,相比“辽宁舰”,国产航母将俄制航母上置于飞行甲板上的反舰导弹发射器去掉了,从而进一步扩大了机库面积和甲板面积,使起飞区、着舰区和停机区的面积都有了一定程度增加,带来载机数量及战机出动频率的较大提升。在舰载武器、雷达、发动机、电子设备等内部设备上,全部采用了国内最新型的装备,无论是性能还是作战效能都比辽宁舰领先了一大截。此外,国产航母建造完成后,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健全的航母设计规范和技术标准体系。
有了两艘航母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伴随着中国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可能会自主设计建造吨位更大、隐身性能更好的航母。据海军的马伟明院士讲,中国的电磁弹射技术不输给美国,甚至更先进。这位匠人的话语意味着,美国人花了数十年研究、刚刚在其最新型核动力航母“福特”号上配备的电磁弹射技术,已经被我国迎头赶上,甚至超越。
大国工匠
在航母下水所带来的热闹喧嚣背后,有一个人不得不被提起,他就是前军委副主席刘华清。
1980年5月,刘华清访问美国时,东道主安排他们一行参观了“小鹰”号航空母舰。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科技人员首次踏上航空母舰。上舰后,其规模气势和现代作战能力,给他留下了极深印象。1984年,第一届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上,担任海军司令员的他首次公开提出建造航母的问题。不过他也承认,现在国力不行,看来要等一段时间。两年后,他再次跟海军装备部领导说,航母总是要造的,可以先搞预研。不久,刘华清向海装和论证研究中心交代了任务,要求中心的科研人员围绕“航母怎样造,是直升机航母、护航航母分步造,还是直接造护航航母”这个问题开展论证工作。看得出,刘华清对航母有多渴望。1987年,中央军委在广州举办了第一届也是唯一一届“飞行员舰长班”,来自北海、东海、南海三个舰队航空兵部队和海军飞行学院的10余名飞行员参加了培训,其目的就是为航母舰长储备人才。但由于没有航母,这批培训出的优秀军官只得在导弹驱逐舰上担任舰长,“人等装备”的问题显而易见。
在此前后,国防工业部门也从俄罗斯聘请航母设计专家来华讲学,还引进了部分设计技术资料,航母上关键配套的预研,也有了一定进展。总参谋部和国防科工委,也都反復组织对考察、引进、预研的分析、论证、评估,这些工作使军内外很多领导和专家加深了对航空母舰和舰载机大系统工程的认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工作并没有系统的坚持下来,究其原因,除了存在对中国现时是否需要发展航母这一问题有争议外,更主要的是,中国当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都还不足以支撑起整个民族的航母梦想。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今日的中国实力大大增强,已经拥有一大批技艺精湛、愿意为祖国的强大奋斗的工匠队伍。航母建设从梦想照进现实,成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力量。前不久,国产航母工程总指挥胡问鸣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过去五年的航母建设解决了从“用起来”到“造起来”的跨越,现在我们已经能够自主地设计和建造任何型号的国产航母,下一个征程就是要实现中国航母从“造起来”到“强起来”的跨越,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时候,我们应该能够看到中国强大的航母舰队驰骋在海疆。
中国的航母发展之路越来越平坦,中国匠人任重而道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