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经》看气功的动静观
2018-02-07赵丹
赵丹
老子《道德经》论述了治国、修身、养生之道,内容广博,文意深奥,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道德经》丰富的内容,是老子认真观察思考自然、社会、人文等得出的结论,很多是其对生活的切身體验,对健身气功的修习也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道德经·第十五章》:“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浑浊的水如何才能变澄清,静待就可以慢慢变清;怎样才能平安并且长久,多动就可以慢慢有生机。这是老子对动静的作用的论述。“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我们内心如何从纷扰的杂念中得到净化呢?需要安静下来;“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我们的身体如何得到长久的健康呢?需要动起来。气功包括调身、调心、调息三个方面,强调三调合一,其实就是动静的协调统一。无论在任何一种功法锻炼中,三个方面都是存在的,只是侧重点不同。比如八段锦,强调调身,同时调心和调息也要配合,操作动作的同时,意念跟随动作,并配合呼吸;静功中,比如静坐,强调调心,同时调身、调息也要配合,坐姿调整到位,呼吸徐缓深长,才利于进一步进行调心。我们习练气功,既要达到内心的平静,又要身体健康,“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健身气功要达到的身心锻炼的目标。
长期坚持练功,身心会发生很大变化。然而我们每天练功的时间毕竟有限,更多的时间在工作生活当中,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把气功习练中的感受用到平时的生活中,更要在生活中培养内心平静的功夫,以促进有更深的体悟,“功夫在平时”就是这个意思,那我们如何在平时用功呢?
一、如何平静——寡欲知足
《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就是培养我们专注当下,反观内心的能力。我们要内心平静,首先要减少欲望,减少向外的追求,让内心回归纯朴,“少私寡欲”,少想我要得到什么,多想我要付出什么;少想别人要为我做什么,多想我能为别人做什么。这样内心就会减少妄念,逐渐趋于平静。《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这是我们要达到的内心的最佳状态,要“虚其心”,将内心的杂念、妄念清除出去,保持谦虚,谨慎,对人对事客观认识,没有主观成见,达到并守住内心的平静状态。我们平时对人对事的看法都是带有主观认识的,这种主观认识导致了情绪的发生,而这种情绪又影响了人的气血运行,气血运行紊乱是疾病产生的重要因素。因而正确认识身边的人和事,做出客观的判断,保持情绪的稳定非常重要。如何保持情绪的稳定呢?要知足。《道德经·第四十六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人最大的祸就是不知足,最大的错误就是追逐欲望,而知足的快乐才是长久的快乐。自己要减少对外在的要求,知足常乐,多从他人角度出发,多关心体谅他人,就能够逐渐获得内心的平静。这种内心平静的功夫,就是健身气功要培养我们的一种心态。
二、动中求静——包容无欲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内心保持谦虚,甘为人后,不断培养自己的包容心,是内心逐渐平和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健身气功当中动中求静的体现。在平时的工作生活当中,能够包容他人,为人谦虚好学,便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无论工作生活多么繁忙,内心都能够保持平和宁静,这也是健身气功要培养我们的一种心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无欲”与“有容”本是我们每个人人内在具有的美德,但是人们的内心往往被外在的欲望填满,思考的都是向外追逐,从而掩盖了内心本有的美好特质。我们习练健身气功,就是要回到本心,探寻真我,从而达到“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当我们的内心不再向外追求,反观内心,在自己内心的“无欲”与“有容”上下功夫时,内心的力量是最强大的。
三、动和静的相互关系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重为轻的根本,静为躁的主宰。圣人整日处理繁忙事务,而内心却能超然处之。君主不可因一己之私而轻天下,轻天下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根本,暴躁施政就会失去君主的威望。这里讲静为动的根本,《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首先要止息自己的杂念,才能让心定下来,心能够安定了才能平静,平静以后才能安宁,心里安宁了才能进行智慧的思考,经过智慧的思考以后做出决断,才能把事情做好。我们气功习练也是如此,首先要静下来。静功中要求数息,以数呼吸的方法来一念代万念,去除杂念妄想。动功中跟随动作起伏,将注意力转移到动作体悟上来,也可以暂时止息心中的杂念。当心中杂念能够减少并止息以后,内心才能够现出清明,如果我们平时无论做什么事情,内心都能够关注在当下所做的事情上,不让念头乱跑,就是一种动中有静的状态。当内心静下来以后,就能够感知当下所发生的事情,就能够观察到自己的心相,并能及时作出调整,让心保持安住。安静之后的动,比如静坐中的观想,这是意念的动,也是在静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的;动功当中的动作呼吸的柔顺,也是在内心平静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的。如果不能做到静,那观想只是妄想,动作表面看似柔顺,内在气血却并不调顺。因而静为动的根本,动为静的延续。
四、如何践行
一是寻“道”而行。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做事要顺应事物本身的规律,不造作生事,体味平和心态,将大事化小,将繁事化简,用仁德对待仇怨。这些都是顺应“道”的做事方法。看看老子是如何践行的?《道德经·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的三宝是他践行的通于大“道”的方法。我们练气功,也是要在身心、一言一行上下功夫,这样日积月累,内心才会发生变化。我们通过践行“道”的准则,逐渐将对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对自己的要求,将内心的杂念逐渐净化,内心逐渐安定下来,最终获得内在的平和喜悦。
二是在柔和上下功夫。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人与草木活着的时候都是柔软的,死后都是僵硬的,兵太过刚强则容易失败,木太过刚强则容易折断,因而强大不如柔弱更有生命力。练功时也要在柔和上下功夫。柔有助于气血的顺畅运行,身心协调。要达到柔是很不容易的,要三调合一才能达到,不仅需要平时在心上下功夫,还要将身心与呼吸配合,才能做到。我们不仅要在平时柔软内心,练习气功时还要身体柔软,呼吸调匀,这样身心息三方面都做到,并且协调统一,才能真正达到三调合一。身体和气息容易柔软,内心的柔软则需要平时用功,不断培养内在的包容,仁慈,谦虚等美德。
三是端正学习态度。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上等根器的人听到“道”的教化以后,勤奋努力的去践行;中等利器的人,半信半疑;下等根器的人,听到“道”以后大肆嘲笑,嘲笑的人不理解“道”的高深,正是其无知的表现。练健身气功也是如此,找到好的老师以后,就坚定不移的去实践,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健身气功的益处,才能真正了解她,了解自己。习练健身气功就是向内着力,发掘人内在的力量,从而不断前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