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典型调查
2018-02-07王永龙
□王永龙
利用春节假期回新昌老家探亲之机,选择城郊村、镇边村、山区村等三个不同类型的乡村开展典型调查。通过调研,了解到低收入户增收四方面基本情况:
一是山区新昌县低收入户的增收成效好于平原嵊州市、滨海上虞区。2014年新昌县委、县政府实施低收入农户收入培增计划,实施了产业开发、就业创业、结对帮扶、社会救助、服务提升、改革创新等六大工程,整合了县13种财政扶贫资金以及信贷扶贫资金和社会扶贫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新昌县每年筹集2000万元统筹用于扶持低收入农户和扶贫重点村发展,财政每年安排奔小康资金1000万元以上。到2017年底,全县398个行政村,低收入农户5267户、8122人;浙江省的贫困户标准是年人均纯收入在4600元以下(全国贫困线为2300元/人·年),共504户、948人;巩固4600人员108户、192人,基本上是残疾人和五保户,由民政部门低保救济693元/人·月。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2158元,增长13.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41元,增长9.7%。平原嵊州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2030元,增长13.1%;滨海上虞区11889元,增长13.23%。
二是要靠人去改变农村低收入状况。经过40年改革开放,地域性的发展因素已经发生转变,人力作用已成为决定乡村和家庭富裕的主要因素。相对而言,城郊村有机会被征地拆迁补偿获得一次性的原始资本,再将房产出租就可轻松过上安逸生活,而山区村只要有好的村领导班子、致富带头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也能使村民富起来。如外婆坑村在25年前是远近闻名的光棍穷山村,1992年该村委抓住绍兴市计划委员会结对帮扶机会,修建公路,发展名茶,一点点改变穷山恶水面貌,现已发展成为名茶民族文化旅游村。
三是现在的浙江农村,只要会经营、能劳动的,就没有贫困户。笔者父母已七八十高龄,仍居住在山村,继续在田地里劳作,每月有400多元农村老干部和老人补助,以及春茶加工出售的现金收入,省吃俭用已足够,不仅不要下一代的资金补助,还可以贡献出俩老种的蔬菜、瓜果等农特产品。
四是逆城市化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山区农村景色好、空气清新、农特产品丰富多样,更能满足城里人多样化需求,身心健康更宜居,是退休后群体向往的地方。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农村的交通、水利、卫生、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农村前景更加美好。
当前农村主要困难户有三类:一是没享受到惠农政策的实际困难户。由于村干部工作不够细致、困难户的脾气性格、申请材料不全等原因,使部分低保边缘户和部分实际困难户错失救助。二是生活不能自理的救济对象。优扶对象获取得政府的资金和实物,如安排合理,生活过得惬意,但这些人不会统筹过日子,生活质量难以改变。三是遇到大灾大病的突发户。虽实现了大病保险全覆盖,财政补助逐年提高到每人每年420元,但遇到大病或大灾,家庭负担也承受不了。
笔者建议:一要改进乡(镇)村干部的优扶工作。健全乡村救助体系,推进“低收入农户相对集中村”、老人和残疾人生活保障和建设项目,优先申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使困难群众遇急有助、遇困有帮,让社会充满关爱和温暖。村干部要经常关注新出台的惠农政策,规范运作,提高申请的专业水平;勤沟通,多跑腿,村干部要多与镇(乡)政府和县级有关部门联系,实施好民生项目,争取补贴政策到位。
二要丰富和完善救助方式,健全扶贫帮困机制。落实临时救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制度,合理确定救助供养标准,完善工作机制,公开低保救济对象。对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做法,要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优化政策供给,增强政策举措适应性,给基层精准施策创造成更大的自主空间,支持地方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创新。充分运用扶贫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动态监测工作,做到精准施策,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三要不断加大惠农政策的力度。扩大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覆盖面、扩大获得社会救助的覆盖面,按经济增长同比提高低保人均补助标准,调整农村养老金政策,农村养老金制度不断升级。
四要培育农村经济发展高地。新昌县发展特色农业对农民增收作用明显,仅名茶一项为全县80%的农户创造户均年收入上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