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抢占“新中产”消费风口

2018-02-07兰笑

浙江经济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中产阶层阶层升级

□兰笑

17年前,《新周刊》晒出的一个醒目封面——“忽然中产”,预言了未来一个时期的阶层流动态势。如今,“中产”这一概念,也跟随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步调萌生“新”意,跃升为“新中产”。根据瑞信发布的报告,中国“新中产”规模已有1.09亿。随着经济发展、消费升级以及互联网化进程的深入,未来5-10年中国“新中产”规模有望上升到3-5亿。

作为橄榄型社会的中坚力量,“新中产”已逐步成为中国消费的“中流砥柱”。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和阿里研究院2016年联合发布的《中国消费趋势报告》预测,未来几年内,中国消费市场将新增2.3万亿美元(约合14.9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中产阶层及富裕消费者将贡献81%的消费增量。捕捉“新中产”的消费热点,并从供给端精准发力,或将成为下一阶段提速消费升级的重要突破口。从“新中产”的内在特征来看,以下几方面或将成为抢占“新中产”消费风口的切入点。

智慧化。福布斯与向上金服共同发布的《2018中国新兴中产阶层财富白皮书》显示,“新中产”从事计算机互联网(电子商务)、会计(法律、金融)、贸易消费的占比较高,分别为20%、18%、14%。可以看出,“新中产”多聚焦于“高知”,他们在工作日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办公室——每天至少8小时,尤其是一、二线城市,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下,使得他们在家停留的时间大大压缩,对互联网和智能产品的依赖明显强于其他阶层。未来,不仅要在服务业领域植入更多的智慧化元素,打造适应“新中产”需求的“懒人经济”,同时更要提升制造业的智慧化程度,将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深度融入制造业,打造更具效能的产品,以高质量的供给为“新中产”创造更广阔的消费可能性。

定制化。“新中产”与传统中产阶层的最大区别在于,收入已不是唯一划分标准。“新中产”除了收入达到一定标准外,更注重精神层次的追求,也更加重视个性化的需求。吴晓波频道在2017年末发布的一份“新中产”全景式深度调查《2017新中产白皮书》显示:“新中产”的消费,是一次展现审美取向、生活方式并证明其意义的自我愉悦和反馈。单一化的批量生产商品会逐渐淡出,没有人会通过大批量生产的东西展现自我。“新中产”的另类消费观,对供给端提出了新要求,也成为当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消费领域的逻辑新起点。对产业发展而言,个性化的实现手段正是定制化。契合“新中产”的深层需求,必须拓展更多的定制化模式、定制化产品,在研发环节即对目标人群进行细分化调研,了解其消费特征,精准定位产品研发设计方向;同时,发扬工匠精神,专注于细节,提升产品及服务品质,释放“新中产”消费潜能。

品质化。“新中产”热衷个性化、定制化,并不意味着他们愿意因此牺牲品质。品质化也成为“新中产”消费理念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词。“新中产”们对品质的追求空前一致,作为出国买大米、马桶盖的主力,哪怕来回路上的花费在国内能够买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他们也在所不惜,这就是“新中产阶级”的品质消费观。基于“新中产”的品质化消费,无论是产业升级还是企业转型,都应致力于提升附加值,以“标准化+”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以先进标准引领质量提升,满足“新中产”的高品质需求。

可以显见,随着拥有独立主张、极强购买力的“新中产”强势崛起,以其需求为核心的“新消费”理念将是大势所趋。值得注意的是,“新中产”并不是一个“无忧”阶层,和传统中产阶层一样,以80、90后作为主力“新中产”,同样面临着“上有老,下有小”的财富焦虑。《2018年中国新兴中产阶级财富白皮书》指出,中国“新中产”人群是极度矛盾和焦虑的个体,与中国富人阶层普遍拥有2个及2个以上子女不同,90%的“新中产”没有子女或拥有独生子。在住房、教育、医疗、职业多方压力面前,看似快速成长的财富,并不能缓解“新中产”在物质、精神层面的双重压力。因此,还需以更公平的市场机制、更完善的社会保障和教育制度、更健全的人才服务体系,缓解“新中产”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焦虑,为其引领新一轮消费升级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猜你喜欢

中产阶层阶层升级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回暖与升级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中国中产阶层成长中的烦恼与压力
全新皇冠:为中国中产阶层而造
► 乾羽:房产依赖背后是中产阶层的“被中产”
跻身富裕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