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助力健康扶贫
2018-02-07汪燕
□汪燕
当前,健康越来越成为影响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因素。所谓“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说的就是健康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意义。
而在广大偏远贫困地区,因病返贫、因病致贫仍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辛辛苦苦奔小康,得场大病全泡汤”仍是农村群众面临大病时的真实写照。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我国近40%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是因病致贫。因此,医疗扶贫是解决因病致贫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在精准扶贫的国家战略实施中,健康扶贫成为重中之重。
前不久,笔者因工作需要前往青海省海西州,对浙江援青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实地调研。调研中发现,当地百姓对浙江的医疗援助项目感受颇深,普遍认为是最大的民生工程。除医疗设备援助、医生援助、医疗下乡等传统帮扶项目外,依托“互联网+”技术的新型医疗帮扶模式开始崭露头角。海西州人民医院与浙大一院合作开展了互联网医院远程援助项目,通过开展远程教育培训、远程影像诊断、危重疑难病例远程会诊等,全面提升了当地医疗服务水平,满足了当地老百姓多层次、多维度的医疗服务需求,成为医疗对口支援工作的又一新举措。
如今,互联网医疗的功能已从起初的网上挂号、线上咨询,逐步扩展到核心的诊疗环节,互联网技术与医疗资源的深度融合有效突破了医疗帮扶的诸多局限性,可以成为贫困地区破解医疗资源匮乏等问题的重要推手,使健康扶贫更精准、更高效。
首先,解决贫困群众“就近就医”的难题。贫困地区大多处于偏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比较滞后,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人才匮乏。与此同时,我国优质医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且主要集中于大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无法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通过互联网医院的形式,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与大医院的远程医疗协作网,通过远程诊断、远程会诊、远程监护等先进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共享程度,缩小城乡医疗卫生差距,使偏远地区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大医院专家的帮助,有效缓解边远地区群众看病难题。
其次,提升基层医生的医疗水平。在远程会诊过程中,实际会诊案例对基层医生起到了现场教学的培训效果,有利于提升基层医生的临床水平。如青海省海西州人民医院依托浙大一院的远程教育平台开展在线医学教育培训和联合会诊,有效提升了当地医疗卫生队伍的临床诊断能力和服务水平。
第三,提高基层医疗资源利用率。过去老百姓对基层医院不信任,有病就往大城市大医院跑,基层医疗机构对留住病人和医生“有心无力”,陷入既缺医生也缺病人的恶性循环。通过互联网医疗的资源共享,基层医院可以与合作的大医院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远程诊断,大大提高基层医院“看得好病、就近看病”的能力,既减轻了患者外出就医负担,也提高基层医疗资源的利用率。
正因为如此,“互联网+医疗”正在成为国家力推的重要举措。最近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从推进实施健康中国的战略高度,对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作出了政策安排,其中特别强调“中西部地区、农村贫困地区、偏远边疆地区要因地制宜,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引入优质医疗资源,提高医疗健康服务的可及性”。
“互联网+医疗健康”预示了未来卫生健康服务模式的新方向,但目前毕竟还是新生事物,还处在探索尝试阶段,尤其是如何在扶贫援助中应用推广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实践,下阶段还需在以下方面继续努力。一是加快搭建功能齐全的在线医疗资源共享平台,形成覆盖各个层级医院的医疗服务网,增加网上医疗资源的供给。二是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制定硬件设施、诊疗过程、诊断结果等方面相应的标准,以保证患者互联网诊疗的质量与安全。三是加快“互联网+医疗”向基层下沉,偏远贫困地区条件设施落后,往往又是医疗需求最迫切的地区,要加快互联网医疗在县乡医院的配备,打通群众就医问诊“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