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的民族村宗教文化旅游开发现状调查与分析
——以黔西南为个案
2018-02-07刘立饶楠
刘立,饶楠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兴义562400)
1 “精准扶贫”下民族村宗教文化旅游的发展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1],是习近平同志于2013年11月到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的,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1.1 民族宗教文化旅游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民族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一方水土滋养一方文化,虽然每个地方的自然景观有相似之处,但民族宗教文化内涵却是各不相同。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最基本的物质层次的需求得以满足之后,会逐渐向更高层次即精神方面有所要求。就旅游而言,当人们对自然景观产生满足感后,会倾向于精神文化方面的收获,所以没有文化内涵支撑的旅游景点,往往是空洞的,是缺乏后继发展力量的。“但凡民族旅游长盛不衰的景点、景区无不得益于该景点的民族文化特色的突出与完整”[2]。
“旅游扶贫”是国家扶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发展旅游业时民族宗教文化则理应成为“精准扶贫”的先行者。一般民族宗教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地方大多是交通不便、经济欠发展的乡村,将民族宗教文化作为经济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不仅利于继承与保存优秀民族宗教文化,还有利于拉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助推民族村寨脱贫致富。
1.2 大力打造民族宗教文化旅游村寨对“精准扶贫”的意义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也逐渐增大,旅游则成为现代人休闲减压的一种有效方式,现代旅游中,旅游不仅要满足游客身心愉悦的需求,还要满足游客的求知欲望,这就要求旅游目的地不但要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还需要有丰厚的文化景观作为支撑。黔西南州自古就是布依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全州有众多少数民族村寨,且民族宗教文化底蕴浓厚,充分利用其资源,大力打造民族村寨特色旅游,不但可以丰富黔西南旅游的文化内涵,还是帮助少数民族人口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扶贫不应该是单纯给予贫困人口所需要物质资料,更重要的是传授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兴义市纳灰布依族村就是黔西南州“精准扶贫”下,通过大力发展旅游成功脱贫的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村寨。
在全国十二五规划中,《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提到,“十二五期间,要在全国重点保护和打造100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其中贵州省要建设9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而黔西南州独占11个,位列全省前三,兴义市郑屯镇民族村、万峰林街道办事处纳灰村均在其中。2016年国家民委又下发了《关于命名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通知》,贵州有151个村寨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其中,黔西南有兴义市南盘江镇南龙古寨、安龙县万峰湖镇坝盘村、望谟县桑郎镇桑郎村、望谟县蔗香镇蔗香村、义龙试验区龙广镇联心村等9个村寨上榜。因此,黔西南州具有发展民族宗教文化旅游的丰富资源和巨大优势。
“民族文化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概念,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文化事象和文化传统”。[3]民族文化既包含物质层次方面的,又包括精神层次方面的内容,应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发展民族宗教文化旅游。在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过程中,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将民族宗教特色文化融入旅游发展,丰富民族村寨旅游产品与旅游内涵,是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
2 黔西南民族村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黔西南是一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与黔南州相接,西与云南省曲靖市毗邻,南与广西省百色市隔南盘江和红水河相望,北与六盘水市、安顺市接壤,是黔、滇、桂、三省结合部,素有“金州”之美称。黔西南州居住有布依族、苗族、回族、汉族和彝族等多个民族,是我省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
黔西南州已开发了多个少数民族村寨,现有兴义市南龙村南龙古寨、万峰林纳灰村,义龙试验区郑屯镇民族村、顶效镇楼纳村,兴仁县鲁础营回族乡鲁础营村,贞丰县永丰街道必克村,普安县江西坡镇江西坡社区、江西坡镇细寨村,册亨县冗渡镇大寨村、纳福街道秧庆村和安龙县纳西古寨等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村寨。因此,黔西南州是我省发展村寨民族文化旅游的中流砥柱之一。
在黔西南州已开发旅游业的民族村寨中,郑屯镇民族村是一个开发成型,但旅游人数却逐年减少的典型村寨,万峰林街道纳灰村则是一个从基础设施建设、知名度等方面都开发较好的一个民族宗教文化旅游村寨。本文选取这两个民族村寨作为个案进行对比研究,其调查结果具有一定典型意义。
2.1 郑屯镇民族村宗教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在郑屯镇民族村旅游业的开发中,对于文化内涵的挖掘远远不够。郑屯镇民族村是一个布依族聚居村,民族文化内涵丰厚,但政府在开发过程中仅围绕坡岗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一些浅层的民族祭祀、饮食、服饰文化进行开发,没有深层次地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尤其是当地极具特色的宗教祭祀文化的内涵,所以旅游开发一直未达到理想的效果。
2.1.1 开发现状
民族村现在已经开发的景点有天印山(祭山场所)、摇头石(祭石场所)、间歇泉(祭水场所)、神树堡(祭树场所)、天浴池等自然、民俗景观,除此还修建了贵州兴义坡岗布依族生态博物馆、王氏宗祠以及三十二烈士陵。其中位于民族村中的间歇泉从2003年开发后,现已基本形成了具有文化特色的风景区,且在2007年以“明月清泉”的称号被黔西南州的旅游局授予金州十八景。
此外,在贵州兴义“坡岗布依族生态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布依族历史文物、布依族传统服饰、民居模型和布依族生活用品、用具等,这个布依博物馆被很多专家看成是民族文化开发的经典之作。
2.1.2 优势
坡岗民族村位于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坡岗岩溶生态园区腹地,是东至安龙招堤,西进昆明,南下两广,北上贵阳的旅游黄金线上的重要景点之一,同时也是马岭河峡谷至万峰林国家级风景名胜间歇泉景区的中心地带,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自2003年开发以来,现已基本形成休闲度假、农业观光为一体的具有典型民族文化特色的风景区。
另外,民族村完整地保留了布依族的饮食等特色文化,且布依族“报笨”祭祀习俗被列入了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族村旅游开发具备一定优势。
2.1.3 不足
民族村有着众多的旅游资源与独特的布依文化,但近几年来旅游的人数却逐渐减少,在这之中有多种原因:
①当地政府在近几年的开发过程中规划不合理,目前主要旅游开发力度转移到了其他地区;
②政府正在将民族村打造成义龙实验区的后花园,以农业观光旅游为主,并没有合理地开发当地的布依文化特色;
③据笔者走访调查有百分之九十左右的村民们对于政府的规划一无所知,导致村民们无法配合政府的开发工作;
④基础设施差,农家乐的住宿各方面条件不达标准,游客们没有舒适的住宿环境;
⑤民族村里缺少供儿童玩耍的游乐设施,导致以家庭来此旅游的,逗留时间过短,留不住人;
⑥曾有许多外地游客来到民族村露营,但民族村却缺乏露营场地,并且建筑缺乏少数民族特色;
⑦宣传力度不够,游客多数只知道“万峰林”、“马岭河峡谷”,仅从网络搜索结果来看,“兴义万峰林”相关搜索结果约2,220,000条,“兴义马岭河峡谷”搜索结果约349,000条,而搜索“黔西南郑屯民族村”的搜索结果仅仅只有约2,200条,这说明了民族村景区虽然已开发十四年,但宣传力度严重不足,政府也没有利用好民族村布依族“报笨”祭祀习俗被列入贵州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块“金字招牌”。
民族村的旅游开发存在的许多问题,尤其是不注重民族文化特色的打造,纯粹的景观无法长期吸引游客,缺乏内涵打造,是导致旅游人数逐渐减少的关键因素。
2.2 万峰林街道纳灰村宗教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纳灰村位于贵州省兴义市下五屯街道,是万峰林峰林环抱中的一个民族风情浓郁、田园风光优美的民族村寨,分为上纳灰,中纳灰以及下纳灰。
2.2.1 开发状况
纳灰村紧密依靠着万峰林景区,大力发展旅游业,自然景点与民俗风情基本都开发完成,基础设施方面也已基本完善。纳灰村是整个全州民族村开发最好的村寨之一,是外地人员前来旅游的景区热点路线之一,也是黔西南州人民休憩娱乐的去处的不二之选。
2.2.2 优势
纳灰村在万峰林的环抱之中,自然风光优美,布依族特色浓郁,有“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的美誉,基础设施修建完善,从市区到民族村的交通便利,并且在景区内修建了自行车道,游客不光可以坐观光车领略万峰林的美,还可以骑自行车体会纳灰村的民俗风光。
此外修建了观峰道、景区道路,建成了纳灰村与观峰道连接的16公里长的环线旅游公路;进一步完善了景区各村寨景点的旅游道路;修建了民族商品街、乡村宾馆等,满足了游客的衣食住行,还改造纳灰村停车场。在纳灰片区建成6000亩的油菜连片种植基地,形成规模效应,使观光农业迈上新台阶。
2.2.3 不足
纳灰村的开发力度逐渐加大,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①纳灰村与万峰林形成的一体化的旅游景点,景区较大,但是景区内的服务点过少,游客遇到困难时无法及时寻求帮助;
②景区内体验式的民族文化过少,旅游产品单一;③布依特色建筑没有得到很好保留。
3 打造“民族宗教文化旅游村寨”,实现民族村发展“旅游+”
3.1 还原民族村寨建筑及环境原貌,展现少数民族人民好客文化
少数民族村寨的幽美和谐的生活环境、生态风光,以及特色的建筑是发展民族村寨旅游的一大特色,相对于南龙布依古寨,坡岗民族村民居都是近年来发展旅游业而新建的比较现代化的民居,缺乏少数民族传统的建筑风格,游客来参观时感受不到少数民族生活的氛围,所以要使民族村特色的少数民族建筑恢复其原貌,再现以往的生活场景,增强对外吸引力。
另外,对已经开发的民族村寨中经营农家乐的农户进行统一的规划指导,这样游客白天就可以游览民族村,晚上住到农家乐,品味独特静谧的山村之夜。游客通过居住在民族村农家乐,了解少数民族的饮食、建筑、宗教文化等风土人情,让少数民族的好客文化得到充分展现。
3.2 深入挖掘民族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文化可谓是旅游的灵魂,任何一个有生命力的景区都离不开对旅游文化内涵进行深度的挖掘。宗教文化旅游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旅游,因此只有深入挖掘它的文化内涵,才能使宗教文化旅游真正得到发展,才会形成富有宗教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
3.3 加强民族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宣传
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在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对其的保护。此外,一方面是要让少数民族人民对自己引以为傲的宗教文化资源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乐意把这种文化资源转化成旅游资源对外界进行推广;另一方面,做好对外界的宣传工作,打造少数民族文化的神秘感和朦胧美,抓住全国乃至世界的眼球,吸引他们前来欣赏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体验民族风情。
3.4 实现民族村寨宗教文化“旅游+”的路径
3.4.1 旅游项目+
旅游产品的开发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助力,娱乐项目和旅游商品是旅游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娱乐项目是旅游地的重要经济载体,而旅游商品也作为宣传旅游地形象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充分发挥宗教旅游资源的优势,开发独具宗教特色的旅游商品和休闲娱乐项目,势在必行。
旅游开发是长期性且规模较大的,在对民族村寨宗教文化旅游的开发过程中,不要盲目地去开发一些不成熟的旅游项目,投入了人力、财力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反而会加重人民的负担。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发一些带有特色的旅游项目,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样才具有竞争优势。但是也应注意“不能因为经济利益,满足少数人的好奇与欲望,把民族文化的开发‘金钱化’、‘庸俗化’”。[4]
来到民族村旅游的游客大多来自现代都市,与当地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差异,人们已经习惯了都市的生活,所以也要注重现代化的建设,在开发旅游项目时可以适当加入一些现代项目,来满足人们需求的多样性。
3.4.2 生态环境+
在民族村宗教文化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防止少数民族村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要在保护中开发,不能先开发后保护。当下人们居住的城市大多都被工业所污染,因此人们对于旅游地点的选择更加倾向于空气良好的郊区,而非繁华的大都市,黔西南的民族村寨就有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环境优势。
3.4.3 休闲度假+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慢节奏的生活更加青睐,而黔西南州则是回归田园生活,享受慢生活的合适去处。要大力发展黔西南州“环城市游憩带”的一部分,以兴义市为中心,为人们提供“后花园”式的休闲度假功能。人们对居住的环境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要注重居住地方的卫生环境与舒适、方便程度。
3.4.4 脱贫致富+
此外,要不断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增强行业自信、产业自信、事业自信,根据黔西南州的少数民族村寨的精准扶贫家庭情况,因人施教,通过多种方式加大贫困人员培训,提高民族村寨人们的旅游创业就业能力,帮助贫困家庭搭上脱贫的“顺风车”,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4 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精准扶贫”下的民族村寨的宗教文化旅游开发,不能只注重民族村寨经济的发展,还要同时兼顾民族村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发展。要因地制宜,把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全州要选择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较好农业基础和民族宗教文化底蕴浓厚的少数民族村寨作为示范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实现三通(通水电、通道路、通网络)、三建(停车场、游客中心、购物广场)、四保(生态、民俗、卫生、质量)。依托自然风光以及独特的宗教文化等资源,打造一批具有少数民族文化底蕴的宗教文化旅游脱贫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