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融资的高山”
——民营企业融资的“困”与“解”
2018-02-07杨怡雯
□杨怡雯
翻越民营企业“融资的高山”,不能仅仅满足于解决短期问题,也不能“运动式”降低融资门槛,而应着眼于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满足民营企业多样化金融需求
在当前经济“稳中有变”、下行压力加大的新态势下,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有的民营企业家形容为遇到了‘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融资的高山”可谓戳中了民营企业的痛点,如果不能帮助民营企业“搬走”融资难融资贵这座横亘在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高山”,畅通融资渠道,民营企业就不能得到关键助力,也就很难跨越“市场的冰山”“转型的火山”。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是强信心稳预期的重大举措,而如何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已成为推动民营经济实现更大发展的关键。
民企融资为何难
融资从来都是不容易的,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更是一个世界性、长期性难题。资金如水,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要有资金用以维持或扩大生产,融资关系到企业能否获得金融资源、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而当前民营企业融资难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等多重矛盾和问题碰头叠加的综合反映。通常,银行信贷、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是包括民营企业在内各类企业外部融资的三种基本途径。从银行信贷来看,贷款融资在企业融资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目前在银行业贷款余额中民营企业贷款仅占25%,民营企业从银行得到的贷款和其在经济中的比重不相匹配、不相适应。而在间接融资体系下,银行贷款意愿的顺周期性难以克服,在经济下行周期中惜贷是其特点之一。前期受金融去杠杆、资管新政影响,银行机构的风险偏好下降、信贷门槛提高,进入持续信用紧缩阶段。由于存在不对称效应,银行对抵押品、企业规模的偏好难以从根本上得到克制,对资本不足、抵押品不足的民营企业融资收紧更为明显。有的金融机构对民企惜贷、不敢贷甚至直接抽贷断贷,造成民营企业流动性困难。也正是由于银行向民营企业发放的贷款数量相当有限以及近期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限制(而“非标”融资曾一度是民营企业青睐的渠道),民营企业为了缓解流动性压力,只有通过股权质押的方式向市场获取资金,或者发高回报的债券来募集资金。
从债券融资来看,尽管债券发行门槛降低、发行主体下沉,然而即便是以往被普遍认为所有制差异相对较小的债券领域,信用紧缩的背景下债券市场分化加剧,债市对民营企业的融资功能在不断消退。尤其今年民营企业债券违约事件有所增多,导致企业债券特别是民营企业融资难度和成本出现上升,市场对民营企业风险规避情绪较重,即使优质民营企业想利用债券融资以解燃眉之急也难上加难,以至使个别民营企业的存量融资到期无法正常接续。而从股权融资来看,按融资的渠道来划分,主要包括公开市场发售、私募发售以及股权质押融资三大类。股票市场对多数民营企业而言是个可望而不可及的融资渠道,只有少数符合条件的优质民营企业可通过上市获取资金,且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新股发行速度较慢。近年一些上市民营企业在流动性短缺下通过股权质押获得短融的,然而今年以来受股票市场持续下跌影响,许多民营上市公司的市值下降1/2到2/3,部分民营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由于股票质押比例较高,面临被强制平仓风险。无论是股权质押平仓还是债务违约,均凸显出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包括直接融资渠道与表外融资渠道受阻,众多民企在银行之外融资无门。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今年7月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从融资规模来看,过去3年民营企业平均融资规模一路下降,从2015年的5.99亿元下降到2017年的4.6亿元。流动性管理是企业的生命线,当前部分民营企业经营风险上升,一些民营企业借钱不是用来扩大生产,而是借新还旧,部分前期盲目扩张、短债长用、过度负债的民企更是资金链告急、陷入流动性困境。而“融资贵”始终与“融资难”如影随形,表现为市场利率快速提升,民营企业获得资金的成本往往远高于正规的银行利息,一些民营企业从小贷公司、私募基金等类金融机构以及民间融资,有的年化利率高达30%以上,高企的费用直接抬升了民企整体融资成本。这使不少民营企业不堪重负,加大了信用违约概率。
政策频出解困局
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在2018年第四季度被提高到一个新高度。近段时间,从中央到地方、从监管部门到金融机构密集发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出台一系列纾困政策举措。此轮出台的政策举措,既有通过信用风险缓释为民营企业提供增信支持,也有为民营企业提供债券融资、股权融资支持,还有引导银行调整信贷政策、“精准滴灌”输血民营企业,为民营企业注入流动性。政策支持越来越详细具体,力度之大超出市场预期,一些企业也已切身感受到变化。
10月20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提出实施民企债券融资支持计划,研究支持民企股权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发起设立民企发展支持基金;10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运用市场化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债券融资。11月6日,央行行长易纲表示,从债券、信贷、股权三个融资主渠道,采取“三支箭”的政策组合,支持民营企业拓宽融资途径。11月7日,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提出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要实现“一二五”的目标,即在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争取三年以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证监会表示,将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机构通过发行专项公司债券,募集资金专门用于纾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及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风险。此外,国家发改委提出从五个方面积极支持优质民营企业发债融资。
与此同时,各大银行也频出各项支持举措,突出提高民营企业融资的可得性、可及性。作为一家总部在浙江、以民营资本为主体、以民营企业为客户基础的商业银行,浙商银行对民企敢贷能贷愿贷,并迅速出台服务民营企业40条具体举措,如将综合运用表内外融资、债券承销、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渠道,实现民营企业贷款增速和增量稳步提升;创新授信模式,出台民营企业信用授信政策,支持无抵押担保民营企业融资,同时通过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担保增信等多种方式,为流动性遇到暂时困难的民营企业提供支持。11月5日,由浙商银行独立主承销的德力西集团2018年度第一期超短期融资券顺利发行,这是央行宣布创设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之后发行的首单债券。截至2018年10月末,浙商银行民营企业贷款在公司类贷款中占比达53.6%,表内外合计占比达55.3%;下一年度,浙商银行将进一步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提高民营企业融资占比。
地方层面,迄今为止包括上海、北京、广东、山东、福建、四川、安徽等多个省市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纾困政策和措施,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如上海市推出“三个100亿”:建立规模为100亿元的上市公司纾困基金、为优质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100亿元、逐步扩大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规模至100亿元等。北京市对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问题,建立了“股+债”支持方案;市、区和社会资金基金共同建立总规模超过350亿元的纾困“资金池”,支持上市企业开展股权融资;鼓励北京地区符合条件的平台和机构,在沪深交易所发行纾困专项债,支持民营企业进行债券融资。在浙江,强化省市县协同、政银企联动,对大企业,新组建省上市公司稳健发展支持基金,首期融资100亿元,用于化解股权质押风险;新组建省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由省政府对省担保集团增资50亿元,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发债、贷款融资;设立省50亿元“凤凰行动”投资基金,支持民营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对小微企业,实施信贷“增氧”计划,3年全省要新增5000亿元用于小微企业贷款。
长效机制建设不可忽视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要“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而翻越民营企业“融资的高山”,不能仅仅满足于解决短期问题,也不能“运动式”降低融资门槛,而应着眼于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满足民营企业多样化金融需求。当前的纾困政策举措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营企业再融资压力和违约风险,但是着眼长远、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需要进一步在长效机制建设上下功夫。长效机制建设必须充分尊重经济金融运行规律,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运用市场化、法治化和专业化方式支持民营企业融资,防止行政干预和道德风险,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一方面,要注意把政策支持导向与尊重市场规律、运用市场手段有机融合,将有效的临时性纾困举措变成常态化、机制化的支持举措,形成制度化、长效化的畅通渠道,比如在信用增级和风险补偿等关键环节进行更多的突破性探索。另一方面,要从完善体制机制入手,坚定不移推动金融领域改革,完善金融机构监管考核和内部激励约束机制,把业绩考核与支持民营经济挂钩,优化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持续提高金融机构服务民营企业的内生动力。此外,要从技术和金融创新的角度,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发展金融科技,加强对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的深度利用,解决风险评判标准和精准识别问题,通过金融科技赋能实现金融资源的精准化配置,让资金能精准流向民营企业,进而逐步降低融资成本。